翁新強,鄖西縣小新川村黨支部書記,中共二十大代表。他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村級治理,圍繞群眾出行、養老、缺水等急難愁盼問題逐個擊破,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小新川村地處鄂西北邊陲,三面毗鄰陜西,平均海拔1020米,是一個典型的高山深村。
那時,我剛回村,村里到處都是拋荒的土地、陳舊的房屋、泥濘的道路。家鄉貧困落后的景象,讓我感到十分心痛,于是便暗下決心,要讓鄉親們的日子好起來。
我們因地制宜帶領村民發展五味子產業,將許多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拉回家鄉投資創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我們成功讓小新川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空殼村”到20萬元的突破。
產業有了一定發展,我就在琢磨,如何才能讓村里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讓發展的結果惠及更多群眾。我想,只有深入踐行共同締造理念,在共同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找到出路。
這幾年,我們村“兩委”班子堅持落實戶戶走到工作機制,與群眾談心交流,收集群眾生活與發展訴求,始終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放在首位,針對出行難、看病難、求學難、養老難、季節性缺水等問題,我們克難攻堅逐個破解。
針對群眾出行難題,我們先后爭取了20公里組級路、院落路、產業路的指標。然而小新川村地處鄂陜邊界,水泥、砂石料等建筑材料運距都在100公里以上,項目經費只夠硬化路面。為此,村“兩委”干部分組分片區多次召開院落會,號召群眾共同參與建設。在黨組織的號召下,修路占地砍樹、拆除廁所和豬圈,群眾沒有要補償。拓寬路基、平整路面等,更是全部由群眾共同出錢出工完成。隨后,我們又以“村集體出錢,群眾出力”的方式,安裝了近200盞路燈,讓群眾日常出行更加便捷。
同時,為解決村民養老問題,我們在上級部門支持下,將肖家沖安置點改造成日間互助照料中心。我們號召黨員群眾共同參與,動員五保老人和獨居老人一起到中心集中起居。老黨員王兆益主動報名,免費給五保老人理發。此外,日間互助照料中心還聘請2名全職人員,全面負責日常飲食、打掃衛生、照料及組織老人娛樂等事項。“有肉有雞蛋,還有豆腐青菜,每天三頓熱乎飯,真沒想到臨老還能享這樣的福。我們要感謝黨和政府!”78歲的村民楊才高對中心的一日三餐十分滿意。經過一年的試運營,全村已有22名老人在照料中心集中養老,通過共同締造,中心基本實現可持續運轉。
“每年三伏天都會干旱缺水,幾乎每天都要到處去挑水。”65歲的村民鄭傳記,家里開了個豆腐店,日常用水量較大,過去常因缺水而抱怨。近年來,我們以共同締造的工作理念,號召群眾共同參與建蓄水窖,每戶負責挖管道30米至50米。“這次給我分了50米管道,我二話不說帶頭就干!”鄭傳記跟我說。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全村新建了10個蓄水窖,常年儲備水源2000立方米以上,鄉親們再也不用為了吃水問題而發愁。
眼下,我們正深入踐行共同締造理念,團結帶領全體黨員群眾,共同參與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煙葉、中藥材、特色養殖等鄉村特色產業,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讓鄉親們的荷包鼓起來,笑容多起來,日子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