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二年級的亮亮在操場活動時摔倒了,左胳膊肘疼得厲害。班主任通知家長后,及時送亮亮前往醫院治療。醫師診斷亮亮為肱骨髁上骨折,進行手法復位后,對其患處采取石膏外固定。醫師告訴亮亮媽媽,石膏固定需要4周左右。如果復位效果欠佳,亮亮要進行手術治療。亮亮的母親對此感覺很困惑——骨折不是“打上石膏”就行了嗎?為什么孩子可能需要動手術呢?
兒童骨折以上肢居多
兒童骨折多發生于6~10歲,以男童居多。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具備一定的獨立活動能力,且活潑好動。同時,其肌肉力量薄弱,骨骼強度低,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因此,6~10歲兒童很可能因為游戲、跑跳,使用游樂設施不當等原因意外摔倒,并發生骨折。此外,部分兒童參與戶外運動,如滑板、滑雪等項目時,可能因為運動姿勢錯誤、挑戰高難度動作或沒有佩戴護具而摔倒,進而引發骨折。
數據顯示,兒童的骨折部位多位于上肢。上肢骨折則以肱骨、尺骨和橈骨骨折最為常見。原因多為患兒摔倒時用手撐地所致,患肢多為常用手。兒童骨折不僅會導致嚴重的疼痛感,還可能引發感染,甚至導致肢體畸形,影響肢體功能。
骨折后,“打上石膏”
是不是就能好?
孩子發生骨折后,大多數家長擔心孩子承受手術風險,或手術治療時間過長影響學習,進而希望為其進行保守治療。但“打石膏”并不適用于所有患兒。家長不可一味要求“保守”。如果病情需要,患兒應及時進行手術以保證療效。
1.病情輕微可保守治療
如果患兒骨折沒有外傷,斷端的對位對線良好,沒有明顯移位,屬于閉合性骨折,可以進行保守治療。經手法復位后,可使用石膏或支具進行外固定,維持骨折部位的穩定性,促進骨折斷端愈合。患兒恢復良好的話,慢則6周,快則4周,就能拆除石膏。但是,如果經過復查,醫師發現骨折復位不良,則必須對患兒進行手術治療。
石膏外固定的操作簡單、費用低,患兒的不適感較輕。不過,這種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石膏固定可能壓迫患處的血管、皮膚軟組織,影響血液循環,加重水腫情況。如果制動時間過久,還可能導致患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情況。
2.必要時應及時手術
如果患兒的骨折位置有明顯移位、水腫嚴重,或者為開放式骨折、合并神經或血管損傷等情況,應遵醫囑進行手術治療。骨折的手術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治療可以使患肢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修復受損的神經和血管,盡可能保證恢復肢體功能。缺點是患兒手術后的恢復時間比較長。
可見,“打石膏”與手術治療的適應證不同,各有優缺點。患兒家長不能一味拒絕“開刀”,應積極配合醫師制定的治療方案,讓孩子盡早恢復健康和正常生活。
3.應配合康復訓練
骨折患兒在治療過程中,通常需要長時間固定患處,容易導致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影響肢體的正常功能。因此,即使是保守治療,也不能“打上石膏”就棄之不管。家長應督促孩子積極進行康復訓練,以保證治療效果。
復位固定期間,患兒在對骨折部位進行嚴格制動的同時,應適當鍛煉骨折肢體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堅持對其他部位的關節、肌肉進行功能訓練,維持運動機能。骨折端愈合、拆除外固定后,患兒應及時進行抗阻訓練,加強對患肢關節的鍛煉,讓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