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人中,有“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說法,意思是,借人書的是傻瓜,還人書的也是傻瓜。愛書之人,誰還不把書當寶?有人進一步延展,總結出“四癡”:借一癡,與二癡,索三癡,還四癡。明知別人不舍還開口,是為一癡;明知有借無還還應允,是為二癡;遲遲不見還,還去討要,是為三癡;若是借了書,別人開口要,就乖乖還回去,是為四癡。
不論是“二癡”,還是“四癡”,其實每種行為都透著一股別扭勁。要說在“讀別人的書,讓別人無書可讀”這件事上,最幸運的要數錢鍾書先生。晚年時,錢鍾書家中藏書不多,這與大作家的身份不甚相符。難道他喜歡借書,而不喜歡自己買書嗎?其實并非如此,他也曾是書店的常客,買過很多書。只是后來移居北京,那些寶貝兒大多遺散了。錢鍾書買書,還有一個很特別、很溫情的故事。
成名甚早的錢鍾書,有段時間非常拮據。抗戰期間,他困于上海,迫于生活壓力,居然做起了家庭教師,以掙些錢財貼補家用。他前后收了三個學生,其中一個叫周節之。周節之家境富裕,給錢鍾書計報酬不是一口價,而是會隨物價上漲而上漲。周節之還不斷地拿錢請錢鍾書代為買書。請老師幫助選購書籍不算什么稀奇事,關鍵是他自己不讀,而是“專供老師借閱”。錢鍾書領了這份心意,于是在買回來的書上寫上“借癡齋藏書”,并蓋上“借癡齋”印章。有些書則標注得更加明確,有“慈溪周氏借癡齋藏書”字樣。
周節之以一種讓人不失體面的方式,滿足了老師在窮困時期對書的渴望。在那段生活窘迫的日子里,錢鍾書還能買到、讀到自己喜歡的書,無疑是件快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