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著力“情感之維”:新時代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

2024-08-20 00:00:00陳希任增元
行政與法 2024年8期

摘 要:情感治理對于推進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情感治理的理論視角展開審視,作為情感治理的引領主體,黨組織可以通過以情感傳播鏈條形塑社會情感氛圍、以有效互動平臺建構群體情感紐帶、以良好志愿服務形塑個體情感認同三方面引領情感治理。當前,黨建引領的“情感之維”面臨形式主義回應和微空間虛置化、群際焦慮情緒和空間離散分布、心理服務缺失和自我關聯感弱等挑戰。針對該現狀,黨建引領可以從以強化回應與塑造微空間提升社會情感氛圍實效、以拓展接觸和中介群體強化群體情感紐帶韌性、以心理服務和家國情懷強化個體情感認同三方面,構建以有效情感治理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可行路徑。

關 鍵 詞: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情感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8-0062-16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1]隨著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制度治理、技術治理作為重要的治理范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治理事務之中,并且取得了較大成效。除此之外,情感治理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日益凸顯。所謂基層社會情感治理,是指“在基層治理中,基層社會共同體成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運用情感策略,通過滿足情感需求,促進正向情感再生來構建共同體的情感聯結,協調基層各種社會關系的行為和過程”[2],是與制度治理、技術治理并列的第三大治理范式,其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應用,逐漸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情感治理成為增進社會團結、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這高度契合社會治理共同體“親密情感”“相互依賴”等內在情感要求,能夠從情感維度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價值導向、維系紐帶和發展動力。[3][4]對于情感治理的重視和發展,不僅是我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和與時俱進的鮮明體現,更是高度契合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特別是在當前城市基層社會居民“原子化”現象嚴重和持續推進治理“再組織化”的現實背景下,以有效情感治理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迫切現實需求,構成了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所面臨的治理情境;將黨建引領與城市基層社會場域的情感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并歸納出以黨建引領情感治理推動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可行舉措,對于有效推進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具有一定意義。在城市基層社會場域,黨組織具備強大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功能,在“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下,其在情感動員、情感管理和情感認同等情感治理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可以通過推動有效的情感治理來提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基于此,如何讓情感治理真正與黨建引領深度融合并發揮積極作用,就成為當前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論命題。

美國學者裴宜理提出,情感動員是中國共產黨實現成功革命的重要舉措。[5]以情感治理打造情感共同體,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成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法寶”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城市黨組織更應當傳承這一優良傳統,以卓有成效的情感治理,提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效。情感治理在本質上是銜接黨建引領政治功能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橋梁”,亦是黨建引領未來發展的重要形式。這表明情感治理應當置于“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研究議題和情境中展開專門性研究。盡管既有文獻中關于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制度治理、技術治理范式均有專門性研究,較好地呈現出二者的運作邏輯和作用方式。然而,只有少量文獻明確涉及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情感治理層面,即使涉及也是散見于文章部分章節的零散性表述,如有學者從“充分重視黨建服務站擺放物品的種類、順序或邏輯”和“在參與中實現社會交往和價值情感的生成”雙重維度,總結了調研案例中以黨建引領促進城市基層治理場域情感嵌入的有益經驗;[6]亦有學者聚焦基層黨組織的治理權威塑造,從加強黨組織與居民的情感融通紐帶、直接觸發居民的心理和情感反應機制等方面,闡述了情感治理在基層黨組織治理權威塑造中的重要作用。[7]當前學界缺乏關于黨建引領和情感治理深度融合的bc461133b535e8fb8781a54585c9ee25專門性、系統性和深入性研究,難以清晰梳理其內在邏輯并構建有效的推進路徑。這與情感治理在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不符,難以回應“以有效情感治理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迫切現實需求,亦不利于推動黨建引領下制度治理、技術治理和情感治理的“三治融合”。鑒于此,筆者聚焦新時代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情感之維”,擬依托情感治理的理論資源和分析框架,系統探析以情感治理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邏輯理路和運作機理,并結合當前實踐中暴露的現實問題,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推進路徑,以期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相關實踐提供理論借鑒和智力支持。

二、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的邏輯理路

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情感治理的核心理路是黨建引領政治功能與情感治理現實需求的精準、深度結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厘清情感治理的層次結構,依托其對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的邏輯理路展開系統分析,對深入探析、呈現該“情感之維”的內在邏輯具有重要意義。就情感治理過程的層次結構而言,當前學界提出了不同觀點。如鄧遂將社區情感細分為初級情感、中級情感與高級情感,并以此作為情感治理的層次結構;[8]文軍和高藝多將社區情感治理結構歸納為結構性情感、情境性情感和自我關聯性三個維度;[9]美國學者Angus Campbell等人聚焦社區滿意度,從“社區屬性——感知評價——社區滿意度——遷移意向”提出社區滿意度的分析模型。[10]誠然,學者們提出的理論模型各有可取之處,但情感治理的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情感”,這表明從“人”的活動形態來進行結構劃分,“突顯他們的主體性,注重他們的情感投入,促進他們的正向情感再生”[11],更為契合情感治理的內在本質。基于此,國內學者何雪松將情感治理的結構歸納為三大層次,即宏觀的社會情感層次、中觀的群體情感層次和微觀的個體情感層次,這構成了情感治理的核心結構。[12]

在上述“宏觀-中觀-微觀”的層次劃分中,宏觀維度的社會情感,主要是指社會層面的情感氛圍,這種客觀存在的情感氛圍通過提供“文化-認知”框架,可以影響群體和個體情感形成的方向,保障共同體的整體情感導向;中觀維度的群體情感,主要包括群體過程及其衍生的情感紐帶,通過群體認同形成凝聚力,是維系共同體情感秩序的中堅力量;而微觀維度的個體情感,呈現為個體情緒、個體認知和情感健康等要素,以個體層面的情感認同為共同體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撐。在宏觀(社會層面)、中觀(群體層面)、微觀(個體層面)三個層次情感治理的共同作用下,原本原子化的各方主體,可以凝集成為相互依存、親密和諧、高度共識的情感共同體。可以說,從“社會情感-群體情感-個體情感”三重維度對情感治理進行分析,不僅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全面、系統地審視情感治理的運作邏輯,同時也清晰地呈現出三者之間引導、維系和支撐的互動關系,回歸了情感治理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理論意涵,是探析理解情感治理過程的理想視角。基于此,筆者聚焦情感氛圍、情感紐帶和情感認同等各層次著力點,以“社會情感氛圍-群體情感紐帶-個體情感認同”為分析框架,系統探析“黨建引領”通過推動三個層次的情感治理,打造城市基層社會場域內情感共同體的邏輯理路(見圖1)。

(一)宏觀維度:以情感傳播鏈條形塑社會情感氛圍

黨組織在形塑城市基層社會心態的過程中具備巨大優勢,如具備強大的社區空間塑造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權威等,這些優勢有助于黨組織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高位勢能,結合黨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方針政策,統籌發展城市基層社會的社會情感氛圍建設。依托上述優勢,以黨建引領形塑城市基層社會的社會情感氛圍,主要是從社會層面凝聚情感共識、培育長期情感氛圍,通過型構“文化-認知”框架發揮作用,即“通過全方位的文化氛圍作用,形塑個體認知,使個體將認知內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13],以此引導群體和個體層面的情感生成與發展。

形塑社會情感氛圍的核心工作在于通過社會情感的有效傳播,營造持續存在的情感環境。城市基層黨組織依托城市“區縣-社區-小區”三級社會情感傳播鏈條,通過各自的情感傳播方式,推動形成了銜接緊密、覆蓋全面的情感氛圍。第一,在區縣層面,通過黨媒領銜的媒體資源和功能融合,融媒體中心成為城市基層社會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輿情監測前哨和信息交互樞紐,這為黨媒在城市基層社會的情感傳播中發揮引領性作用創造了條件。“黨媒和用戶之間是‘情感共同體’”[14],區縣融媒體通過以黨媒為核心的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城市廣播、城市報紙等媒介載體,宣揚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和睦的鄰里關系、感人的模范事跡、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標等,開展充滿勵志、溫情、感人等積極情感的情感敘事,以此進行情感傳播。第二,在社區層面,主要依靠打造社區文化空間的方式進行情感傳播。“社區公共文化空間,是集文化與社區交往于一體,兼具文化建設與價值情感生成的有機體”[15],在社區黨委的統籌安排下,社區層面可以將黨群服務中心、親子活動場所、社區圖書自習室、休閑文體長廊、本地民俗展館、紅色文化展館等打造成文化空間,展示居民所熟悉和認同的文化符號,激發居民對于社區歷史和文化的歸屬感、溫情感、自豪感等積極情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圍。第三,在小區層面,主要通過黨組織聯合物業舉辦文藝活動等方式,增進小區居民對治理活動的信任感和良好預期。如深圳市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黨總支在光明區深房傳麒山小區舉辦主題為“永遠跟黨走 奮斗新時代”的文藝匯演晚會、黑龍江昌隆物業在科大小區舉辦的“展風采 頌黨恩”群眾性文藝演出等①,即是這種合作的典型。上述文藝活動可以加深小區居民之間的情感共享,從而增進整體積極、向上的情感氛圍。

(二)中觀維度:以有效互動平臺構建群體情感紐帶

城市基層黨組織具有組織網絡、資源動員、黨員隊伍等嵌入群體情感過程的通道,這些通道使黨組織能夠提供互惠性、協作性、民主性等多方面的群內互動。在有效的互動過程中,由于身體的共同在場、相似的情緒反應、情感狀態的共同分享等因素,互動的參與者往往會產生彼此的身份認同感、群體的興奮感等,并且這種積極情感強度會在互動中持續增長。[16]通過提供有效互動平臺、引導有效互動活動,黨建引領可以在不同職業、地位、年齡的居民間構建以信任和信賴為特征的情感紐帶,從而有效維系來自不同群體的居民間所形成的共同體關系。

城市基層黨組織將互惠規范和行動網絡整合成為不同類型的互動平臺,“通過增進社會資本的方式,強化居民間信任、信賴的情感紐帶”[17]。第一,城市基層黨組織提供了大量生活情境類的互動平臺,如志愿活動平臺、文體活動平臺、便民社交平臺等。其中,在志愿活動方面,各社區建立了大量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并且以黨員志愿服務帶動單位志愿服務和居民志愿服務;在文體活動方面,各社區以黨支部為單位,不僅積極聯系政府爭取場地、政策、經費,而且能夠廣泛動員居民開展娛樂文體活動;而在便民社交平臺,部分社區建立起跳蚤集市、蔬菜大棚車等惠民平臺,居民通過參與不僅能夠得到實惠,更形成了日常社交和文化宣傳的公共空間。城市基層黨組織主導或參與的各類生活性互動平臺,為居民進行分工合作、互惠互利、深入交流、情感分享和集體歸屬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使得主體間的互信情感獲得了“自我增強”的渠道。第二,城市基層黨組織提供了大量民主協商類的互動平臺,包括紅色業委會、民主懇談會等。例如,一般社區、小區和樓棟均成立有黨組織,無論是在業委會或居民大會的民主協商過程,還是黨組織組織的志愿活動,上述三重治理單元的黨組織都是主導力量。有學者通過案例分析發現,杭州市、廈門市、上海市、嘉興市等在業委會的組建和改選過程中,都采取關口前置的方式對業委會人員進行嚴格把關,提高了業委會成員中黨員的比例;而且在組織任職上,都積極推進居民區“兩委”委員與業委會成員的交叉任職。[18]這意味著,通過黨組織的高度介入、打造高素質業委會隊伍和黨員干部的積極參與,可以有效消除居民對于合作風險的顧慮、強化合作意愿,并在合作的基礎上形成互惠感、伙伴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等積極情感。

(三)微觀維度:以良好志愿服務形塑個體情感認同

“情感對行為產生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的價值,為認同意識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來源和成分”[19],情感認同即是指個體對于特定事物在情感上接受和趨同并影響個體行為的心理過程。黨一直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初心使命,這構成了黨建引領獲取城市居民情感認同的重要基礎。城市基層黨組織以良好的志愿服務為核心,激發城市居民對黨組織和社區/小區的信任感,并在接受和參與服務中獲得溫暖、感動、滿足等積極情感體驗,以此形塑其對于黨建引領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情感認同。

“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肯定與否定)的關系。”[20]對于個體居民而言,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獲得認同的核心方式,在于較好滿足城市居民的各項需求,這才能被居民認為是有價值的,并激發居民個體生成積極情感。[21]基于此,利益滿足和精神滿足,會使城市居民肯定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價值性,從而激發前者對于后者的情感認同。黨組織在深度介入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會通過滿足利益、維護公正、利他行為等方式來滿足居民需求。第一,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以“雙報到黨員”和退休黨員等黨員為主體的黨員志愿者隊伍是實現治理目標的重要力量,以此為核心開展的志愿服務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黨員隊伍開展的志愿服務,有效緩解了社區/小區志愿服務中人力資源不足、主動性較弱、服務成本過高等現實問題,從多方面滿足了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需求,使其獲得了較高的滿足感、獲得感體驗。第二,為保證公平公正,城市基層黨組織會對治理中的失責黨員進行問責,而城市居民則可以通過“居民評價與投訴”渠道,充分進行情感表達,并使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直達黨內。黨組織對各治理主體的約談、整改乃至問責,無疑比一般的自治組織更加具有效率和約束力,可以增強城市居民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安全感體驗。第三,黨員放棄自身的休息和業余時間進行志愿服務,這本身是一種超越自身利益、高度道德性和利他主義的體現。一般而言,在倫理上可接受的、與道德觀念相一致的、與自身價值觀念相一致的評估更容易引發個體感動。[22]誠然,高度的道德標準早已融入于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標準中,但是黨員這種高道德水準的利他行為,往往會引發周圍居民的情感觸動,即道德感動。這種積極的正向情感,將通過感動進一步激發人們所共享的公共情感,使個體獲得溫暖、欽敬等情感體驗,從而強化個體的利他主義傾向和情感認同水平。

三、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在“情感之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

當前,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在“情感之維”面臨現實挑戰,包括形式主義回應和微空間虛置化、群際焦慮情緒和空間離散分布、心理服務缺失和弱自我關聯降感等,這些挑戰弱化了黨建引領在情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降低了城市基層社會場域情感內生動力和情感紐帶強度,但是也從情感治理維度,為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問題導向和治理契機。

(一)形式主義回應和微空間虛置化阻礙了社會情感氛圍型塑

首先,當前在社會情感氛圍中“重供給、輕回應”,缺乏對“后物質時代”情感需求的關注。隨著“后物質時代”的來臨,我國居民對休閑時間、民主體制、收入公平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其價值評判標準和美好生活追求已經邁向后物質主義階段。[23]部分城市居民特別是年輕居民,其關注點在于治理中的權利實現和公平正義,即使是他人的替代性實現,也能夠獲得較大的正向情感體驗,如欣喜、愉快等。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維護和實現居民的應有權利并且維護公共領域的公平正義,是治理的應有之義,在社會情感氛圍的形塑中,“形成制度化的民情民意的匯集與回應機制,這樣民眾才能感受到自己受到關注,從而形成確定感和秩序感”[24]。通過實現權利和公平正義的有效回應而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逐漸成為當下城市居民的重要情感需求和積極情感來源。然而,在城市基層社會層面的回應中,形式主義的存在大幅降低了民情民意的回應成效。當前,部分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回應民情民意的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問題,無法對居民形成結果導向型的良好回應。如有學者基于對社區的實證調研發現,當前部分社區因權責配置失當,在回應中存在推諉扯皮、重復回應等問題,并且形式主義中的文牘主義、程序主義等現象亦時常顯現;如面對民情民意訴求,有社區工作人員如此“回應”居民:“我們只是上門負責收取而已,至于你們的問題我沒辦法作出回應”[25],完全看不到“為民服務”的負責態度。由于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且態度冰冷、淡漠,此類回應會讓居民體驗到失望、氣餒、消沉甚至憤恨、哀怨等負面情感,這會在街道、社區乃至小區層面滋生負面情感,不利于積極社會情感氛圍的形成。

其次,隨著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不斷推進和人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城市雙修和存量規劃為動力,帶給城市一次彌足珍貴的空間重塑契機和品質、活力、情感的回歸機遇……對于能夠提供美好自然環境、和諧人際關系、高品質精細空間體驗的情感需求愈發強烈”[26]。與“直接供給式”的形塑情感氛圍的方式不同,城市微空間是以潛移默化、被動作用的方式進入城市居民認知并觸動情緒和激發情感的,這與直接供給型的情感氛圍形塑形成了功能互補。然而,當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資源投入,往往來自政黨組織經費、政府財政的直接供給,這種傳統的治理模式存在包辦性、粗放性、模糊性的特征,具體到空間治理上,即表現為“高大上”的建筑形態,注重功能區的建設,提供整齊劃一的各類器材等。此類社會情感氛圍型塑,雖然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大量可視化、可量化的“成績”的改變,但損失的是居民的良好微觀感受和對長期情感氛圍的影響能力,從長久培育社會情感氛圍的目標審視,此類傳統模式的型塑方式無疑是低經濟性的。在這種“大水漫灌”式的投入和建設下,我國城市存在微空間設施與綠化水平較差、千篇一律且功能單一等問題,難以讓居民獲得充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7]城市基層社會場域內微空間的虛置,使居民無法通過共在性的微空間經歷在社會層面形成情感共鳴,進而阻礙了社會情感氛圍的型塑。

(二)群際焦慮情緒和空間離散分布弱化了群體情感紐帶強度

首先,由于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同一社區乃至同一小區之內的居民群體,在人口學特征方面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如年齡、職業、收入、教育等,不同的經歷背景和階層結構,使其構成的居民群體呈現出較強的異質性,居民往往會按照年齡、職業和收入等進行自我歸類,歸類相近的居民會形成同一個心理群體。在群際互動情景中,當個體與外群體交往時,由于擔心消極的心理或行為結果出現,往往會感受到害怕、緊張甚至敵對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種消極的群體焦慮情感阻礙著跨群體互動,造成居民彼此之間戒備感。[28]在這一現狀下,由于不同心理群體的居民間缺乏互相了解、懼怕潛在風險、形成群體偏見等導致的群際焦慮情感,城市居民彼此間難以形成普遍信任,呈現出既有善心又有戒心、對陌生人缺乏信任等顯著特征,彼此之間缺乏互相接觸、了解乃至合作的動機。[29]由于缺乏了解、彼此戒備,瑣碎的治理事務和鄰里矛盾,就可能誘發直接沖突。如上海市藝康苑小區內兩住戶群體僅因不同屬于一行政區、兩邊的治理政策和傳統有所不同,而產生心理隔閡和利益糾紛,進而在治理事務中,由于隔閡而產生了一系列“公地悲劇”問題。[30]鑒于此,打破群際焦慮等不利于居民間互動的情感阻礙,就成為強化群體層面情感紐帶的重要環節。

其次,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的街道、社區普遍存在管轄人口眾多的情況,一個大型社區下轄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居民的情況并不鮮見;而且,大型社區的轄區地域廣闊,居民分屬不同小區和樓棟,因此管理起來難度較大;除此之外,同一街道甚至同一社區內的資源配置差距較大,資源較少的社區治理起來更加困難。如深圳市龍華新區觀城社區與其他社區相比,不僅只有一家社康中心,而且社區人口不斷膨脹,致使社區黨組織和工作人員治理效率較低。[31]城市基層黨組織可長期動員的黨員數量較為有限,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亦是如此。面對巨大的人口數量和轄區面積,如果社區黨組織以直接參與的方式進行治理,將會生成巨大的治理成本,而這些成本將直接稀釋城市基層黨組織的投入,降低互動中情感共享和傳遞的有效性。然而,當前城市基層黨組織和社區面臨著雙重壓力型體制的推動,一是在黨內作為政治任務的基層治理,在黨內問責的壓力下持續推進;二是在行政體系中作為治理末梢的基層治理,依托“社區行政化”的理路展開獎懲。在“效率-實效”和“資源-成本”的雙重壓力下,部分城市基層黨組織只能先考慮成本上的可行性,嚴重限制了城市基層黨組織型構互惠網絡和互動平臺的各類舉措,因而弱化了社區內群體情感紐帶的強度。

(三)心理服務缺失和自我關聯感弱降低了個體的情感認同水平

首先,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工作、社交等一系列壓力大幅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焦慮、煩躁、挫敗等負面情緒。《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城鎮居民中有73.6%的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僅為10.3%。[32]不良心理狀態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認知偏差、惡劣心境等,不僅會降低居民個體的生活質量,而且也會干擾其對于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各項事務、主體行為、文化符號等要素的情感判斷,更可能將負面情緒帶入到治理事務中,從而對黨建引領的情感治理造成破壞。情感治理的本質是對于“人”的治理,是通過情感治理來提供外部的心理支持,實現城市居民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可以說,破解居民個體的負面情緒情感問題,不僅可以破解居民的情緒情感問題,使其免于心理問題的折磨,激發其對于治理主體和活動的感激和信任等積極情感,同時也是掃清居民形成情感認同的阻礙、降低治理中負面情感干擾的過程,這需要良好的社會心理服務來持續推進。然而,市場機制下的社會心理服務一般面臨著成本較高、資源匱乏、覆蓋率低、回訪困難等問題,這導致城市基層社會中相當體量的心理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而部分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開展的社會心理服務中,存在缺少對于非重點群體的關注、專業人員配備不足、受眾群體存在困惑、一刀切式的建設等一系列問題。[33]由于社會心理服務成效不彰,負面情緒和情感更容易對個體關于治理的情感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居民個體情感認同的形成和發展。

其次,隨著社會原子化的加劇,城市居民間以及居民與公共空間的情感聯系被割裂;而過度以“工具理性”思維看待社會和社會治理,將導致部分居民產生利己主義思想,從而難以對公共空間產生積極情感。在這一現狀下,部分居民個體認為,社區、小區只是居住場所,而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相關工作主要是“公家的事”,與自己和家庭沒有關系。如有學者的調研數據顯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業主委員會選舉的次數低于民主選舉的均值,居民參與選擇0次的比例高達 81.4%,參與1次的比例僅為2.6%,社區居民的政治冷漠范圍進一步擴大”[34]。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缺乏自我關聯感,個體對于“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相關工作往往呈現為淡漠的態度,不僅會產生搭便車等行為,而且會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個體有“群體卷入”的需要,人們總是希求自身成為人際互動進程中的一部分,當人們感受到未被卷入時,將體驗到消極情感。[35]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情感淡漠和消極情感會隨著社會原子化和缺乏治理參與而不斷加劇,從個體態度的維度對形成積極情感和情感認同產生阻礙作用。

四、以有效情感治理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建構

(一)以強化回應與塑造微空間提升社會情感氛圍實效

首先,通過規制和宣傳相結合,強化對民情民意的回應。在規制方面,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充分利用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的契機,結合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和標準,促進本單位制定在回應領域的權責清單制度,使民情民意的回應做到“有規可依”。其中,權責清單應當重點呈現以下內容:一是回應的注意事項,包括回應的基本范疇、基本流程、行為規范等;二是回應的基本流程,包括回應的啟動、回應的記錄、回應的反饋等;三是回應的行為規范,包括回應的語氣、神態、話術、動作等;四是回應的評價考核,包括群眾打分、申訴和再回應、免責機制等。與此相配套,黨組織在派遣黨員工作人員“亮身份”的同時,可以在社區層面建立由黨委/黨支部紀檢委員兼職的“黨員監督崗”,作為本部門專司接受居民投訴、二次回應和核定免責的專崗,通過黨員的主觀能動性來規范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自由裁量空間中的個體行為和情感表達,如是否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對居民負面情緒的安撫等,以此發揮黨組織對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民情民意回應方面的剛性引領作用,以期通過剛性約束和規范回應,促動工作人員完成尊重、親切和友好等的情感表達,提升居民對于相關工作的整體情感認同。在宣傳方面,黨建引領應當充分運用黨組織的政治權威等資源優勢,強化黨建引領與“權利實現”“公平正義”之間的情感連結,在傳播的信息中大幅增加黨建引領維護權利和公正、保障居民深度參與、切實呈現服務思維等方面的相關事例和優良經驗,有效激發城市居民因實現權利、維護公正和受到尊重而產生的欣喜、滿足和愉快等積極情感體驗。與此同時,城市基層黨組織可以宣揚在地化的理念和事例,如黨員舍己為人的感人事跡、公正司法助力黨建引領優良經驗、“點單接單”的精準化服務等,以此滿足居民關于權利和公正的情感需求。

其次,發揮集體記憶的情感功能,打造精品小微空間。黨建引領應當充分運用統籌決策的領導地位和掌握場地空間較多等優勢,結合城市小微空間塑造來提升形塑情感氛圍的精細化水平。一是城市“微空間”承接了人們對城市的情感認知,道路、邊界、區域、節點與標志物不斷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環境意象中,這些“微空間”帶來的環境意象可以喚起城市居民的美好記憶、溫馨體驗、人文關懷等積極情感。[36]基于此,在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服務中心、小區便民驛站等接待居民頻次較高的場館設計等方面,應當結合本地民風習俗、標志事物特別是文化品牌,重點打造家庭與親情、人間煙火氣、城市慢生活等主題的休閑空間、文化空間,在設計上不僅應當具備明確的展覽、休閑、便民等功能區,還應當在流線設計等方面符合美學標準和舒適的體感體驗。除此之外,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在設計中著重發揮集體記憶的作用。集體記憶作為影響社會心態的重要歷時性因素,鍛造了一種在地化的“社區感”,即“一種可以信任的權威結構,一種需要通過共同努力促成的交易和互利的意識,一種作為藝術保存下來的、來自共同經歷的精神”[37],這將營造“社區內的歸屬感”,從而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情感認同。在街道、社區、小區的公共空間中,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充分挖掘在地化的、有代表性的各類資源,包括模范人物、地域特產、老舊器物、佳話故事等,將其融合到休閑空間、文化空間的設計中,以共同的集體記憶激發居民的情感共鳴。二是以“微景觀”打造情感“微體驗”。針對城市居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接觸多為人文景觀等情況,城市基層黨組織可以“沉浸式體驗”、舒適體感和親近自然生態等為重點,結合本地黨組織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政策,通過空間改造、資源再利用等方式打造社區、小區和樓棟“微景觀”,激發居民積極情感“微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注重進行消極空間改造,包括建筑間的中介空間、用途不明的廢棄空間、未經設計的冗余空間等,實現城市空間的高效利用;[38]與此同時,在微空間應當凸顯包括美好生活、生態治理、身心健康等理念,讓黨的關懷融入到微空間之中。如吉林省長春市緊扣城市綠化主題打造“綠島微景觀”、四川省成都市結合中優治理戰略打造城市微景觀等,既宣揚了本地黨組織的治理理念和方案,亦極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愉悅體驗和歸屬感。①

(二)以拓展接觸和中介群體強化群體情感紐帶韌性

首先,強化群際的拓展接觸,構建和諧的群體內部關系。所謂拓展接觸,是指“如果個體得知內群體成員與外群體成員之間是朋友, 可以減少其對外群體的偏見, 并因此改善對外群體的態度”[39],這可以有效降低個體對陌生人進行互動的消極預期、焦慮感和其他負性情緒水平,為啟動直接接觸和互動進行“破冰”。城市基層的黨員志愿者隊伍應當積極推動鄰里間的拓展接觸,在缺乏啟動直接互動條件下推動鄰里間增進互相了解、建構共同身份,使異質性的居民群體向同質化轉變,將群際關系轉化為群內關系,以此降低居民間的戒備心理,并增進彼此間的肯定、信任、尊重和歸屬感。[40]具言之,在日常活動中,同一社區、同一小區可以統一布置志愿者隊伍、黨員活動骨干以個人身份推薦、帶動周圍“熟人”參與活動,并鼓勵本是生人間的“熟人”在活動前建立聯系、在活動中加深認識;除此之外,鼓勵黨員志愿者和黨員活動骨干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日,以贈送小心意、串門話家常等方式,加強與周圍鄰居的日常互動,并作為“連接節點”將鄰里聯系起來、讓鄰居熟絡起來,降低鄰里間的陌生感和戒備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私人人際關系建立起來的“熟人圈”,可以吸納越來越多的居民形成熟人關系,并通過“連點成面”的方式,為居民賦予“熟人圈”成員的共同身份,從而提升成員間的互信水平。而在發生鄰里沖突時,如果矛盾的起因在于認知誤解或過激情緒,黨組織或黨員可以在勸解過程中以熟人身份制造“冷靜期”,以說服、關懷等形式弱化負面情緒影響,并強化沖突雙方潛在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體關系,引導鄰里間走向相互諒解和合作共贏。中國人的人情觀在于“報償”,即在“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持續互動中加深對彼此的尊重,并形成更為親密的關系和情感。[41]以黨員為中心的拓展接觸,將通過打造“熟人圈”中的“禮尚往來”有效提升居民鄰里間的親近關系,為群體向同質化轉換提供助力。

其次,建設“情感中介群體”,發揮“以點帶面”效應。由于城市基層社會是融合家庭、親情的特殊場域,而且“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以血緣化的情感構成的初屬群體,是天然的情感‘貯水池’”[42],以家庭、親情等為核心擇取和打造“情感中介群體”,可以說最符合中國人情感認知和情感需求。鑒于此,黨建引領應當以老年人的健康和養老、學齡兒童管帶和素質教育、單身青年的婚戀和家庭等方面服務為重點,讓上述“重點群體”積極參與、充分互動并產生積極情感體驗,從而將其打造成為輻射家庭、親友和近鄰的“情感中介群體”。一是運用直屬資源推進公共服務。不同城市地區的服務資源、組織經費等差異較大,在經濟欠發達、周邊資源不足、組織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以直屬資源為主,為老年人、青年人和學齡兒童提供定向的互動場所。如將黨群活動中心的場地進行合理改造,提供老年活動室、兒童輔導室、愛心食堂和青年聯誼室的場地;通過志愿者隊伍的統籌培訓和安排,提供針對老年人的集體健康檢測、針對兒童的集體心理關懷和課后輔導管帶等,從而使參與者通過情感分享、情緒感染等形成“大家庭”“一家親”的溫情感體驗。二是積極盤活周邊資源和專業化資源。在周邊資源豐富、經費較為充沛的情況下,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運用黨建聯動、互利互惠等方式,盤活周邊資源和專業化資源,如以社區向居民進行產品推介、面向居民發放優惠券等形式,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吸引周邊商家提供低價優質的專業服務和活動機會;與此同時,黨組織可以從組織經費中支付一部分作為補貼,使兒童素質培訓、養老服務體驗、團建聯誼活動等服務項目得到“企業降價”和“經費補貼”的“雙降價”,在幫助商家、企業定向開拓市場、提升企業聲譽的同時,提供更多“中介群體”的參與機會,提升其參與體驗,從而激發“中介群體”的積極情感,促進其在家庭、周邊進行情感傳播。

(三)以心理服務和家國情懷強化個體情感認同

首先,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滿足個體差異化的情感需求。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針對城市基層社會場域中社會心理服務存在的問題,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開展多樣性的社會心理服務,以此滿足個體差異化的情感需求。如黨組織可以依托各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設立聘任專兼職心理咨詢師隊伍的心理咨詢室,提供定向性、公益性的社會心理服務,主要面向殘障人士、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亦可以針對轄區內居民的不同需求,開設包括成長發展、家庭矛盾調解和緩解職場壓力等領域的業務。如湖北省大冶市退休黨員劉先奇通過自學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并結合豐富的生活經驗,為本地和周邊地區青少年義務進行心理咨詢700余人次,幫助30余名青少年戒掉網癮、重返校園,就是黨員提供心理服務的優秀典范。[43]以黨建引領的形式整合各項資源、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其優點在于,一是對于咨詢師的激勵形式多元,既可以以中心經費購買公共服務,亦可以通過激發黨員榮譽感來實施聘任,這將極大增加社會心理服務的社會覆蓋面,并使急需社會心理服務的基層民眾免費享受到高品質的社會心理服務;二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黨組織直屬資源,可以提供場地作為接待來訪者的診療室,通過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對來訪者進行跟蹤回訪等,鼓勵生活經驗豐富的老黨員作為兼職心理咨詢師,這有效解決了成本較高、回訪困難等問題;三是黨建引領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本質上提供了“問題初篩”的環節,大幅提升了“屬地治療”的可能性,這在“向專業力量轉診”前降低了專業醫療資源的壓力,同時也形成了科學的分級診療體系。通過這種“直達心靈”的服務方式,可以激發城市居民對于治理主體和治理活動的感動、感激和信任等積極情感,從而提升居民的情感認同水平。

其次,結合普遍認同的情感資源,發揚家國情懷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44]家國情懷本身即蘊藏著濃厚的共同體意識和價值意蘊,這使得城市居民對于國家和黨中央形成了一種高度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即總體性情感。“基層治理是嵌入到國家總體治理格局之中的。相應地,對基層治理結構的情感也需要和對國家治理的總體性情感連接起來。”[45]基于此,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彰顯“黨建引領志愿服務”作為國家資源介入基層社會、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將志愿服務作為“舍小我、為大我”的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強化城市居民對黨組織和社區/小區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一是以“家國情懷”為核心強化對志愿服務參與者的激勵。“家國情懷”所呈現出的本質關系,是“個體-集體”的關系。“集體主義”作為黨領導下我國的一項政治傳統和文化情節,其所帶來的“聲譽激勵”在當下依然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特別是抗擊疫情、抗擊洪災等突發事件中,個人付出更是直接與“家國情懷”融于一體,受到廣泛的稱道與贊譽。無論是個體付出后所受到的積極反饋和鼓勵,抑或對于造福社會結果的認可和贊譽,這些來自外界的積極評價均會增進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這可以提升個體自信、促使積極情感的生成,從而增強個體的幸福感。[46]基于此,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依托自身的政治權威地位和公信力資源,以“集體主義”激勵為中介,將參與、支持志愿服務和“家國情懷”有機連結,通過公示“光榮榜”、光榮事跡報道、單位/學校感謝信等形式,讓每一名參與者、支持者都能獲得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贊譽。二是宣揚“家國一體”對于實現美好生活的重大意義。城市基層黨組織應當充分發揮宣傳優勢,凸顯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包括地方的省域、市域治理)的志愿服務在打通治理瓶頸、實現家國一體方面的重要銜接作用;通過資源和功能的整合來提升居民應對風險的能力和生活品質,最終實現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這類宣傳可以建構起“總體國家-黨建引領-具象家庭”的個體認知的層次結構,從而將城市居民對于國家的總體性情感、對于家庭的倫理情感和對于黨組織/社區小區的積極情感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總體性情感、倫理情感的情感能量能夠融入對于黨組織/社區小區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中,提升個體的情感認同水平。

五、結語

情感治理是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路徑,是黨建引領政治功能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現實需求進行有機銜接的重要體現。情感治理所打造的情感共同體,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支持和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黨建引領與情感治理雙向互促,將共同作用于提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成效。本文聚焦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情感之維”,從以打造情感傳播鏈條形塑社會情感氛圍、以提供有效互動平臺建構群體情感紐帶、以良好志愿服務為核心形塑個體認同三重維度,梳理了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的邏輯理路,并依循該理路,以現實需求為導向,系統構建了黨建引領情感治理的推進路徑。這不僅從理論層面豐富和發展了相關研究,更是表征了情感治理對于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大現實意義。隨著我國城市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與時俱進。因此,作為契合社會治理發展規律、體現人民主體性地位、符合精細化治理要求的情感治理樣態,關于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的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應當是未來亟待理論界、實務界著重關注和共同推進的重要議題。

當然,黨建引領以城市基層社會的情感治理作為重要著力點,并不代表黨建引領下的制度治理和技術治理被“壓縮”。黨建引領下的制度治理、技術治理、情感治理“三足鼎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系統模式。對于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的理論探討,只是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相關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囿于篇幅所限,筆者僅結合情感治理理論的分析視角,對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情感之維”的運作邏輯和推進路徑進行初步探討,關于該議題的實證研究,以及對黨建引領下制度、技術和情感治理有機融合的相關研究,將作為后續研究深入展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11]潘小娟.基層治理中的情感治理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6):6-10.

[3]孫璐.社區情感治理:邏輯、著力維度與實踐進路[J].江淮論壇,2020(6):139-144.

[4](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1-45.

[5](美)裴宜理.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J].李寇南,何翔,譯.中國學術,2001(4):98-121.

[6]彭勃,吳金鵬.整體性基層黨建何以可能:空間治理的工作路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1):81-87.

[7]王浦劬,湯彬.基層黨組織治理權威塑造機制研究——基于T市B區社區黨組織治理經驗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0(6):106-119+248.

[8]鄧遂.論城市商品房社區情感的生成:基礎、障礙及建設路徑[J].蘭州學刊,2014(11):81-87.

[9]文軍,高藝多.社區情感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28-36+169-170.

[10]Angus Campbell,Philip E.Converse,Willard L.Rodgers.Quality of American Life:The:Perceptions,Evaluations,and Satisfactions[J].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2(4):694.

[12][24]何雪松.情感治理:新媒體時代的重要治理維度[J].探索與爭鳴,2016(11):40-42.

[13](美)斯科特.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M].姚偉,王黎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65-67.

[14]丁偉.關于移動優先的11條干貨[J].新聞戰線,2017(17):34-35.

[15]曾莉,周慧慧,龔政.情感治理視角下的城市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再造——基于上海市天平社區的實地調查[J].中國行政管理,2020(1):46-52.

[16](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任聚,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7+172-176.

[17](美)弗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54.

[18]張振.合法性建構: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業主組織發展的策略機制——以全國城市基層“紅色業委會”黨建創新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2):27-35.

[19]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6-17.

[20]李連科.世界的意義——價值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5.

[21]Bockover Mary I.The Concept of Emotion Revisited:Acritical Synthesis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Western and Confucian Thought[C]//Joel Marks and Roger T in Ames.Emotions in Asian Thought:A Dialogu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306.

[22]Winfried Menninghaus,Valentin Wagner,Julian Hanich,Eugen Wassiliwizky,Milena Kuehnast,Thomas Jacobsen.Towards a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of Being Moved[J].Plos One,2015,10(6):8-10.

[23]佟德志,劉琳.美好生活需要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分析——基于1990—2012年世界價值觀調查(WVS)數據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9(2):39-50.

[25]王海濤.社區治理結構與結構治理:框架,機制與影響[J].求實,2021(3):36-50+110.

[26]劉榮伶,汪麗君.回歸情感化的日常精神:城市小微公共空間內涵解析[J].城市發展研究,2021(2):40-47.

[27]董賀軒,劉乾,王芳.嵌入·修補·眾規: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規劃研究——以武漢市漢陽區為例[J].城市規劃,2018(4):33-43.

[28]Walter G.Stephan.Intergroup Anxiety: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14:18(3):8-9.

[29]李志,邱萍,張皓.城市居民社會信任現狀及提升途徑———以重慶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4(1):2-8.

[30]上海一小區跨越兩個行政區,居民間也心生隔閡;發生了什么,讓小區治理走上了正軌[EB/OL].上觀新聞,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83224.

[31]記者調查:社區治理困難多多[N].深圳商報,2016-04-21(04).

[32]《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正式發布[EB/OL].人民網,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502/c14739-

29960956.html.

[33]伍麟,劉天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中州學刊,2019(7):75-58.

[34]張平,吳子靖,李卓謙.城市社區居民自治參與樣態與引導策略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4-21.

[35](美)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5.

[36](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35.

[37]David W.Mcmillan.Sense of Community[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4):315-325.

[38]Hannah Jones.Exploring the Creative Possibilities of Awkward Space in the Cit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3(12):70-76.

[39]Stephen C.Wright,Arthur Aron,Tracy McLaughlin-Volpe,Stacy A.Ropp.The Extended Contact Effect:Knowledge of Cross-group Friendships and Prejud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3(1):88.

[40]管健,榮楊.共同內群體認同:建構包攝水平更高的上位認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39-45.

[41]翟學偉.人情、面子于權力的再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6-217.

[42][45]包涵川.邁向“治理有機體”:中國基層治理中的情感因素研究[J].治理研究,2021(1):98-108.

[43]“愛管事”的老黨員劉先奇[EB/OL].網易新聞,https://www.163.com/dy/article/GGHGASAJ0534TII3.html.

[4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46]鄒璐,姜莉,張西超,等.自我構念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分析:自我效能感和關系和諧的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107-114+135.

Focusing on the “Dimension of Emotion”: An Effective Path for

Party Building to Lead Urba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An Analysis Perspective Based on Emotional Governance

Chen Xi, Ren Zengyuan

Abstract: Emotional govern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Party building and leading urba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governance, as the leading subject of emotional governance, the Party organization can lead emot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three aspects: shaping social emotional atmosphere with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hain, building group emotional bond with effective interaction platform, and shaping individual emotional identity with good voluntary service. At present, the “dimension of emo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is confronted with such challenges as formalism response and micro-space empty, intergroup anxiety and spatial discrete distribution, lack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nd weak sense of self-relevance. Against the status quo, Party building guidance in response to strengthen and shaping micro space enhancing social emotion atmosphere effect, to expand contact and intermediary groups to strengthen emotional connection toughnes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nd home country feelings, strengthen individual emotion recognition three aspects to build effective emotional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Party leading the urba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viable path.

Key words: CPC building guidance; urba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dimension of emotion; emotional management

(責任編輯:劉 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香蕉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五月婷婷欧美|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天天爽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精品国产99久久|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欧美日一级片|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日本免费精品|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制服无码网站| 熟妇丰满人妻|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伊人色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福利|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成人午夜久久|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她的性爱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黄色片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网址| 欧美精品xx|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久久婷婷六月|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嫩模喷白浆| 无码在线激情片|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97在线免费|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免费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第一成网站|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区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