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恩格斯關于國家觀的集中系統性著作。本文通過梳理恩格斯國家觀的形成背景,論述了國家的產生和起源、國家的本質和職能、國家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最后分析了其影響和價值。
【關鍵詞】《起源》;國家觀;當代意義;恩格斯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1-005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17
關于國家的演進和發展一直都是哲學家們討論的熱點話題。恩格斯的國家觀隨著思想的不斷成熟,也不斷地演變和完善。《起源》是恩格斯晚年論述國家問題的重要著作,第一次系統論述了人類社會史前史,正確揭示了國家的起源。雖然這本著作發表百年,國家變遷,新的研究者提出新的國家理論,但是仍舊繞不過《起源》的論述研究。本文將對《起源》這部經典著作進行解讀,研究恩格斯的國家觀。
一、恩格斯國家觀的形成背景
恩格斯給《共產黨宣言》的英文版加了這樣一條注釋:“在1847年,社會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沒有人知道。”[1]以資產階級為首的剝削階級利用這一知識盲區,散布關于國家觀的不實的謬論對大眾進行蠱惑。恩格斯根據現實和理論依據,提出了具有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國家觀。
(一)現實基礎
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大部分國家戰勝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的政權,經濟高度繁榮。但是在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剝削和黑暗。工人階級在資產階級的魔爪下苦不堪言,矛盾變得愈發尖銳。19世紀末期,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激化。此時的生產力雖然不斷提高,但是已經和生產關系不相適應了。資本家盡可能地壓榨工人,以賺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工人獲得的與他們所付出的勞動價值根本不匹配。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工人失業、經濟危機等。
恩格斯考察發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經之路,生產力受到阻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結果。并且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被犧牲的永遠是工人,而受益者永遠是資本家。因此,無產階級革命迫在眉睫。恩格斯為了適應革命需要,對國家問題加以系統的闡述和分析。
(二)理論淵源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同時也促使了一種新思想的出現——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無情地抨擊資本主義制度,揭露了資產階級的丑惡本質。他們企圖喚起無產階級的意識覺醒。他們的批判和構想,對于形成科學的社會主義國家觀起到了促進作用,給恩格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但是,他們的認識和思考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和狹隘性,而且也沒有設想具體的實現路徑。
早期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是恩格斯國家觀的直接思想來源。黑格爾在其《精神哲學》《法哲學原理》等著作中論述了其國家思想,國家和市民社會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家庭、市民社會、國家是人類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松散的家庭階段,這時僅靠愛和情感作為鏈接的紐帶,這也是最初的人類狀態;第二階段是市民社會階段,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需要進行鏈接,個體性、獨立性更為明顯;第三階段是理性國家階段,只有國家能把個人的獨立性與普遍性統一到一起。[2]這一階段是人類最理想的狀態。在黑格爾看來,當市民社會和家庭遇到矛盾和問題,都應當遵從國家的規定和法律辦事,因為國家決定市民社會。恩格斯認為,家庭和市民社會不是國家的從屬,而是前提。在對黑格爾的國家思想批判中,恩格斯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國家觀。
在《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提到這本著作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完成馬克思的遺愿,是對馬克思國家觀的繼承。馬克思生前沒有獨立的國家觀著作,但是一直在關注國家問題。馬克思在閱讀摩爾根的著作深受啟發,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做了很多手稿摘要,但是由于病逝,沒能及時整理發表。恩格斯整理了馬克思的手稿并最終完成了《手稿》這本經典著作。
二、恩格斯《起源》中的國家觀
(一)國家的產生和起源
在研究國家的產生時,恩格斯從私有制和階級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國家和國家權力為何物的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為階級時,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3]國家不是原始社會一開始就有的,不是外部力量強加于社會的,而是從社會中產生的。在原始社會個人勞動和集體勞動是相等同的,生產力落后,人們沒有“私有”觀念。隨著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標志著社會第一次大分工形成。在這一時期,簡單的手工工具開始出現,生產效率提高,勞動產品逐漸開始被私人占有了。在這一歷史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奴隸制在這一階段產生,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社會也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社會生產力更是極大進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了。隨著經濟發展,工具革新,勞動生產率提高,財富逐漸聚集在以剝削階級為代表的少數人手中。在這一時期,海外貿易崛起,土地也由部落的公共占有變為私人財產。財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和手工業分離,出現了商人,這是一個不需要參與生產,卻能掌握貨幣的階級。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高利貸、抵押等現象,必然加速了富人的財富積累,財富和土地都更迅速地流向了富人。貧富差距加劇,階級矛盾愈演愈烈直至不可調和,最終導致社會的毀滅和國家的應運而生。因此,國家就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國家的產生的歷史條件則是氏族的瓦解。在國家產生之前的社會形式是原始社會的氏族制度。這一時期是人類的最初時期,人們共同勞動,互幫互助,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共同所有。人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婚姻家庭為共同體,以母系血統為尊,這就是氏族制度。氏族中的首長不同于國家的首領,他們的權力是氏族成員自愿給予的,他們的指令是不需要強制執行的,更不需要法律約束。氏族首領也要參加勞動,只有在對外作戰時才有權力,平時沒有特權。氏族事物都靠自治,以道德為衡量標準,通過議事會集體決定。沒有刑法,也沒有國家組織的參與。這就是氏族社會和國家的本質不同。恩格斯評價“氏族制度是一種十分單純質樸的美妙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社會,會滋養出富有能力與毅力的野蠻人”[4]。這種制度看似美妙,但必然要滅亡。私有制的出現,社會財富的爭奪等等讓氏族制度的美好土崩瓦解,最終被能夠保障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適應生產力進步的國家代替。
(二)國家的本質
在恩格斯看來,國家首先是具有階級性的。社會矛盾激化,“需要有一種表面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5]。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6]。國家是有錢人的國家,是在經濟上占優的階級的國家。恩格斯在《起源》中,論述了羅馬奴隸制國家、封建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無一例外。在奴隸制國家中,奴隸主借助國家工具鎮壓奴隸。在封建國家中,貴族借助國家工具鎮壓農奴。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借助國家工具剝削和雇傭工人。這很好地揭示了,國家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統治的工具,這由其經濟狀況和經濟地位決定的。公民的權力基本上按照其經濟狀況分級規定的。同樣,當他們的經濟地位不在,政治權力就會轉移,國家產生更替。恩格斯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國家的階級性這一本質。
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國家必然具有社會性。在《起源》中,恩格斯以雅典、羅馬和德意志為實例探討了國家的社會屬性。雅典的國家變革最為純粹且典型,國家在其氏族內部發展起來,在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對立中產生。在雅典,國家的形成沒有外來侵略,也沒有內部戰爭,而是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改革中進行的。在羅馬,由外族人組成的平民炸毀了舊的血族制度,在其廢墟上建立了國家,氏族貴族和外來平民最后都熔在國家中了推翻了其統治,占領其領地,建立了國家。德意志國家是通過戰爭占領了羅馬帝國。可見,國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處于對于土地、領土管理的需要。國家的建立,代表著氏族的瓦解。國家同時也是維護社會利益的工具。“現在要加以劃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區了。”[7]由此可見,人民階層的劃分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建立一個公共管理組織來維護整個國家公民共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了。這也為國家和政府建立提供了合法性來源。
恩格斯認為,國家的本質屬性就是階級性和社會性。在階級國家中,階級性占據主導。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階級性不斷削弱,社會性不斷加強并且逐漸占據主導。當階級性完全消失,社會性成為全部時,國家走向滅亡。
(三)國家的職能
國家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職能。國家的階級性和社會性,決定著國家有著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家一切政治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這些活動就是在行使政治統治職能。恩格斯認為,當時的國家是一種解決階級對立矛盾問題的現實工具,還是能維護社會正常運轉的機器。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既然是階級對立的產物,那么它出現的使命就是控制、緩和階級對立。但是國家被統治階級牢牢掌握,統治階級利用國家帶來的權利和地位對被統治階級進行新的壓迫。他們凌駕于社會之上,對于一切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動進行強制鎮壓,對意識形態領域進行高壓滲透,創造一種利于統治的、看似和諧的社會環境。
國家作為權力機構,還擁有社會管理職能。恩格斯認為,經濟和社會的管理職能是政治職能的保障和前提。國家只有通過管理好公共事務、處理好階級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手段,行使好社會管理職能,才能維護好統治階級的利益。
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是相輔相成的。“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8]
(四)國家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在《起源》中重點指出了氏族組織和國家的不同,從而揭示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國家的第一個基本特征是,國家按照地域劃分國民,這是國家最主要的特征。國家區別于以往的氏族制度依靠血緣劃分。氏族靠血緣聯結的氏族公社的前提是人口的流動性較小,所有家族成員都世世代代固定在一個氏族內部。當生產力發展,貿易愈發興盛,人口開始大規模流動,地域的束縛已經開始減弱甚至消亡了。土地依然,但是人們已經是流動的人口了。社會發展打破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社會。地區被重新作為出發點,公民只需在他們居住的地方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即可,無論這些公民原本屬于哪個氏族。恩格斯以居住地為國家形成的標志。當然,這種改變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通過頑強、長久的戰爭爭取來的。
國家的第二個基本特征是,國家擁有公共權力的設立。為了維護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受侵犯,公共權力應運而生。國家也被賦予了擁有主權和管理權的權利,其實就是用來對付奴隸、控制公民的公共權力。統治階級不僅設立了武裝的人——國民軍、憲兵隊,還設立了武裝的附屬物——監獄和各種強者設施。這些公共權力在階級對立以前的氏族社會幾乎是不存在的。隨著階級對立矛盾的升級和領土的擴大、人口的增長,公共權力就會日益加強,甚至會擴大到吞食整個社會和國家的高度。因此,恩格斯強調,國家的本質是公共權力,但是它是和人民群眾利益相分離、和統治階級利益相融合的公共權力。
國家的第三個基本特征是,需要公民捐稅,以維持公共權力。“隨著文明時代的向前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家就發行票據,即發行公債。”[7]管理公共事務的官員們也因此具有了征稅權。他們在國家中擁有著比氏族社會所有人都更大的權力,并且通過法律等手段獲得不可侵犯的權威。國家是一種與社會相異化力量的代表。
(五)國家的發展趨勢
恩格斯在《起源》最后揭示了國家發展到最后,必然走向消亡。國家是階級矛盾不斷升級的結果。國家與階級密切相關,階級消失,國家也必然隨著消失。資產階級宣揚國家的永恒性,這只是他們企圖永遠掌握統治權力的美夢,毫無根據。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必然走向滅亡,被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
恩格斯認為,國家雖然會滅亡,但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雅典是在三次改革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建國之初,生產力進步,工商業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奴隸數量逐漸增多,階級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公民走向貧困,這直接導致了其國家的毀滅。羅馬帝國是被敵人從外部消滅的。當時的羅馬帝國內部奴隸受到壓迫,大規模反抗,奴隸制走向崩潰,為德意志人的入侵提供了條件。德意志人在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了統治。由此可見,當國家的內部矛盾激化至無法調和,國家就會通過內部階級斗爭和外部侵略的方式進行更替。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生產力飛速發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不相適應,社會分工加劇,資本主義制度將取代封建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將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生產資料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緩和。
國家消亡的前提條件是社會舊分工的消亡。社會分工的水平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生產力發展,生產過程中,生產機器高度自動化,越來越多的舊分工部分被機器所代替。公民將有更多的時間從生產中抽身出來,參與社會公共活動、投入學習等等,這些為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舊分工奠定了基礎。當公民積極參與到公共管理活動之后,公共權力也會逐漸從統治階級手中回到公民手中。公共權力壟斷自此被淘汰。
國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私有制是在生產力發展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產生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還遠遠不能滿足所有公民的生活需要,統治階級必須占有生產資料和生產產品以維護自身的統治。因此,私有制的存在不可避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私有制下,需要一種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國家就是維護私有制的合理存在。當生產力高度發達、生產效率極高時,生產產品能夠滿足所有公民的生活所需,公民生活極大滿足,私有制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階級是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集體,私有制消亡,階級也會隨之消亡。“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9]由此可見,社會舊分工、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導致了國家最終走向滅亡。
恩格斯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科學討論。在他看來,國家會被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首先,在推動國家發展的進程中,無產階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產階級積極反抗資產階級的壓迫與剝削,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與斗爭,最終推翻其統治,建立了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集體財富大大增加,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不在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私人家庭勞動變為社會公共事業,女性平等的進入到社會生產領域,專偶制婚姻得到實現。公民可以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學習教育、自由支配財富等等。整個社會民主、和諧。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終在全世界贏得勝利的展望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恩格斯根據社會經驗的總結和具體實例的分析上得到的社會規律。資本主義國家必然走向滅亡,共產主義必然走向勝利。
三、恩格斯國家觀的當代價值
恩格斯《起源》中的國家觀,詳細分析了國家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論述了從原始時期的氏族制度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的歷史進程,并且推斷出了未來會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其在理論上補充與完善了馬克思生前國家觀中關于國家起源的空白部分,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貫徹到人類社會發展之中,并科學指導了共產國際的運動,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指明了道路。恩格斯的國家觀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的前進,有著極為重大的啟示作用。
(一)指導人民把握國家本質
恩格斯在《起源》中強調了國家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為我們正確把握國家本質并指導實踐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住國家本質,才能保證國家發展、前進的正確性。國家出現的本質是緩和社會矛盾,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統治工具。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專政,是對妨礙人民群眾執政的敵人專政;民主,是對人民群眾民主。無產階級是統治階級,一切公共管理活動都是在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維護無產階級的統治。無產階級借助國家這個統治工具,獲得了與之相應的政治地位。因此,在正確了解了國家的本質后,能夠更好地意識到國家的領導階級是人民群眾,國家的前途命運掌握在無產階級的手中,我們要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二)引導政府正確履行職能
恩格斯指出,國家有著社會管理職能。因此,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要以恩格斯的國家觀為指導,積極引導國家履行政府職能,做好社會管理,成為服務型政府。人民群眾執政的社會主義社會與資產階級執政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區別就是可以實現更大程度的政府公共性。在新時代,青年人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堅守愛國情懷。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提高,政府的職能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提高,以順應歷史趨勢,順應發展潮流,滿足經濟基礎的需要。
(三)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恩格斯在《起源》中論述了,在易洛魁人的自組中,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參與到公共事務中,都能輸出自己的觀點。因此,都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保證男女平等的地位,不能削弱人民群眾的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的執政基礎。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關注人民群眾的需求,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和交流,傾聽人民群眾的聲音。
(四)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
恩格斯在《起源》中,對于私有制做了大量論述。私有制是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私有制的產生、發展、滅亡的全部歷程。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是剝削、壓迫、暴力的源頭,生產資料與生產產品被私人占有,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加重,對利益和財富的渴望加劇,人與人變得愈發對立。要想解決社會矛盾問題,就要消滅私有制,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
在我國,既要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又要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私有制經濟。公有制保障人民群眾的地位,實現社會產品歸人民群眾所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已經寫進我國憲法,必須要堅持公有制一刻不動搖。但是生產力達到高度發達的程度,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階段就需要社會主義私有制經濟的存在。要在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的條件下,不斷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私有制向公有制轉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0.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啟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8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4.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9.
[6]列寧.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