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山西孝義方言中的親屬稱謂為研究對象,從父系、母系、夫方、妻方等角度進行分類描寫,并對該方言親屬稱謂詞在語音、結構、語義、語用等方面的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
【關鍵詞】孝義方言;親屬稱謂;特點
【中圖分類號】H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1-01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33
孝義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中段東麓,太原盆地的西南緣,地跨北緯36°56'— 37°19'、東經111°21'— 111°56',北與汾陽市毗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市境總面積945.8平方千米。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孝義方言屬于晉語并州片。
親屬稱謂,是對血親、姻親的稱呼,以及這兩類親緣關系的互稱。方言親屬稱謂詞,不僅可以體現該方言的詞匯特點,而且也可以反映該方言區域的文化特征。本文將對山西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進行系統描寫,并進一步分析其所體現的特點。
文中的語言材料除筆者田野調查外,還取自郭建榮《孝義方言志》(1988)。
一、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的概況
(一)父系親屬
1.長輩
2.平輩
3.晚輩
(二)母系親屬稱謂
1.長輩
2.平輩
(三)夫方親屬稱謂
(四)妻方親屬稱謂
(五)其他親屬稱謂
婆姨漢子[p?11 i11 x?53 ???11]兩口子
親家[??i?53 ?ia11]
白捎[pai11 sa?11]從母改嫁的兒女
續女[?y53 nu312]女婿的續弦
隔山弟兄[?ia?11 sa?11 ti53 ?y11]同母異父的兄弟
隔山姊妹[?ia?11 sa?11 ??31 mei53]同母異父的姐妹
親戚[??i?11 ??i??53]
二、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的特點
(一)語音特征
侯精一先生(1984)在《親屬稱謂的變讀》一文中指出:“在山西方言里,通過變讀一個音節的聲母、韻母或聲調的方法,可以構成兩個不同的親屬稱謂詞。”萬久富先生(2001)在《試論方言中親屬稱謂詞的變讀》一文中提道:“變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詞形相同,但是表示的親屬稱謂意義不同;一種是詞形不同,通過疊音或者增添、改換詞頭、詞尾的方式來區別稱謂義?!?/p>
在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變讀主要表現為用聲調的變化來區分親屬稱謂詞的面稱和背稱。一般用降調表示面稱,用低平調表示背稱。如:爹[ta53]用于面稱,爹[ta11]用于背稱;媽[ma?53]用于面稱,媽[ma?11]用于背稱。其次,聲調的變讀也可以區別意義,構成兩個不同的親屬稱謂詞。如:婆[p?53]是外祖母的面稱,婆[p?11]是丈夫的母親背稱。
除此之外,也有綜合聲調變讀、增添詞頭、兒化等手段的變讀類型。如:稱呼曾外祖母的老婆兒[l?u31 par53]、稱呼祖母的婆婆[p?53 p?31]、稱呼妻子的老婆[l?u31 p?53]等,都是通過“婆”的兒化、重疊、變調等方式來表示不同的親屬意義。
(二)結構特征
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在結構特征上與普通話基本相同,主要有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其中單純詞如“爺、奶、爹、爸、媽、哥、姐”等,多用于面稱,且聲調存在類化現象,都讀為[53]調。同時這些詞也是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的核心成分,通過復合、重疊、附加等方式構成新的親屬稱謂詞。因此,孝義方言親屬稱謂中的合成詞可分為復合式、重疊式、附加式三種結構類型。
1.復合式
復合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相同的詞根結合在一起構成的。從詞根之間的關系看,主要有聯合、偏正、補充、動賓、主謂五種類型。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的復合式結構主要有偏正和聯合兩種類型。如:表示系屬的“孫子、侄兒子”等;表示先后順序的“妻姐姐、小姨子”等;表示宗親和姻親關系的“外甥子、伯叔弟兄、姑舅姊妹”等都屬于偏正結構,均是在核心稱謂詞前加修飾限定成分以形成新的親屬稱謂語,且大多數用于背稱中。聯合型的親屬稱謂詞較為少見,只有“弟兄、兄弟、姊妹”。特殊的是,在孝義方言中,“弟兄”指稱哥哥和弟弟,常用來表示這種關系,而“兄弟”只能用來指稱弟弟,二者具有不同的意義。而“姊妹”一詞既可以用來指稱姐妹,也可以用來指稱兄弟姐妹。
2.重疊式
重疊式指由相同的詞根語素重疊構成的。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的單音節詞通過重疊構成新的形式,但其含義沒有變化,只是增加了一些親密的感情色彩,如“媽媽、爹爹、老老、大大”等稱謂詞。但是作為背稱的“媽媽、爹爹”只能用在說話人和與自己共用同一親屬稱謂詞的人談話時的情景,且前面不能附加表示領屬關系的代詞。此外,在長輩與晚輩的對話中,長輩自稱時也常常用重疊式。
3.附加式
附加式是由詞根和詞綴構成的,又叫作“派生詞”,其詞匯意義主要由詞根承擔。但是在附加式親屬稱謂詞中,詞綴有時會限定整個親屬稱謂的詞匯意義,造成稱謂詞意義的改變。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的附加式可以分為兩種:
(1)加上詞綴后意義發生變化。例如:
稱謂詞前加“老”表示輩分的增長?!袄蠣敔敗笔怯谩袄稀奔幼孑呌H屬稱謂詞“爺爺”來表示曾祖輩的親屬稱謂對象;“老舅”是用“老”加父輩或母輩的親屬稱謂詞“舅”來表示祖輩親屬對象。在表示父輩宗親關系的稱謂詞前加數詞“大、小、二、三”等表示排行的前綴,形成如“大媽、二媽、三媽”等新的親屬稱謂詞,以用來區分長幼,其主要含義也發生了改變,表示父親兄弟的妻子。
(2)加上詞綴后意義不改變。例如:
以“子”作為后綴的親屬稱謂詞“妗子、女子、媳婦子”等,這里的“子”沒有實際的意義,只是起到了音節補充的作用。“大、小、二、三”等表示排行的前綴,附加在除表示父輩宗親關系的稱謂詞外,如“大姐、二姐、三姐”等,其主要詞匯意義并沒有發生改變。
無論是哪種結構的親屬稱謂詞,在孝義方言中,背稱時往往帶有表領屬的代詞“俺[?a?312]、你[ni?11]、兀家[u??11 t?ia53]”等,且親屬關系領屬結構大多為并置式,即領屬語和被領屬語直接組合,如“俺爸爸、你婆、兀家奶奶”。但是,如果說話人與聽話人對某位親屬的稱呼相同時,前面不能帶有表領屬的代詞,如:和自己的姊妹談及父母時,一般使用重疊形式,直接稱呼為“媽媽、爹爹、爸爸”,不再加表領屬的成分。
(三)語義特征
1.面稱與背稱
面稱是對親屬的當面稱呼,背稱是對親屬的間接稱呼。在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長輩親屬稱謂的面稱和背稱區別較小,平輩和晚輩的區別較大。如“巴=巴=、老舅、姑姑、姨姨”等長輩稱謂語,均可以用于面稱和背稱;平輩和晚輩稱謂語的面稱常常為姓名或小名,背稱則有專門的稱謂語,如“妻姐姐、小舅子、妹夫子、外甥子”等。而且面稱和背稱分布是不平衡的,背稱形式要豐富于面稱,如:對丈夫的面稱只有“老公、姓名或小名”兩種形式,而背稱則有“老漢、男的、女婿子、兀家爸爸”等;對堂/表兄妹的面稱為“哥、姐或姓名”,背稱則細分為“伯叔弟兄、伯叔姊妹、姑舅姊妹、姨姊妹”等。
2.異形同指與同形異指
異形同指是不同稱謂可以指稱同一親屬。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存在大量的異形同指現象,而且親屬關系越親密,其異形數量越多。如“巴=巴=、奶奶”都是對祖母的稱呼;“爸、爹”都是對父親的稱呼;“叔叔、老兒”都是對叔父的稱呼;“老公、老漢、男的、女婿子”都是對丈夫的背稱;“老婆、媳婦子、婆姨”都是對妻子的背稱。異形同指也反映了稱呼者的年齡層次,如“巴=巴=、爹、老兒、老漢、婆姨”是老派常用的稱謂詞,“奶奶、爸、叔叔、老公、老婆”是新派常用的稱謂詞。
同形異指是一個詞可以表示幾種親屬關系,稱呼多種親屬的現象。在孝義方言中,同形異指多為同音同形異指,如“媳婦子”可以是對自己老婆的背稱,也可以是對兒媳的背稱;“外甥子”可以是對外孫的稱呼,也可以是對外甥的稱呼。只有“婆”這一稱謂詞屬于異音同形異指,讀為[p?53]時,是對外祖母的面稱,讀為[p?11]時,是對丈夫母親的背稱。同時,同形異指也反映了親屬稱謂詞的泛化,如孝義方言中的“老兒、伯伯”逐漸泛化為對男性長輩的稱呼,“大大、嬸兒”逐漸泛化為對女性長輩的稱呼。
(四)語用特征
1.從他稱謂
胡士云先生(2007)在《漢語親屬稱謂研究》一書中指出:“‘從他稱謂’是指在稱呼親屬時,不按照自己與被稱呼人的關系來稱呼,而依從他人與被稱呼人的關系來稱呼的現象?!毙⒘x方言中的“從他稱謂”主要有從夫/妻稱謂、從兒稱謂與從孫稱謂三種。
從夫/妻稱謂是夫妻雙方隨對方與被稱呼者的關系來稱呼,多使用在姻親關系中,如妻子隨丈夫稱其父母為“爸/爹、媽”,丈夫隨妻子稱其姐姐為“姐姐”,而且這種稱謂詞一般只用于面稱。需要注意的是,在老派中,丈夫不會隨從妻子稱呼其父母為“爹、媽”,而是稱呼為“老老、嬸嬸/大大”,體現了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對親屬稱謂詞的影響。
從兒稱謂、從孫稱謂均是長輩隨從晚輩的稱呼來稱呼對方的方式,其結構為“兀家+子輩/孫輩親屬稱謂詞”。如:夫妻之間,稱呼對方為“兀家爸爸、兀家媽”就是從兒稱謂;親家之間,稱呼對方為“兀家爺爺/講=兒、兀家奶奶/婆婆”就是從孫稱謂。這種方式一般只用于背稱,且前面必須帶有表領屬關系的代詞“兀家”。
2.稱謂模糊化
在孝義方言中,平輩面稱稱謂詞對堂、表關系不進行區分,直接稱為“哥、姐或姓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同時,也存在用一個親屬稱謂詞來表示不同的親屬關系的合稱現象,如“女婿子”既可以指自己的丈夫,也可以指女兒的丈夫。此外,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還存在異性同稱的現象,如“孫子”既可以指孫子,也可以指孫女,只有在強調時才會加表性別的成分,用“孫子女”來指稱孫女。這些表現都反映了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的模糊化。
(五)新老派的區別
通過比較各個年齡階段的口語特點,一般情況下,“老年”這一層次的人被稱為“老派”,“青少年”這一層次的人被稱為“新派”,而“中年”這一層次的人既保留了“老派”所使用的親屬稱謂詞,又吸收了“新派”所使用的新的親屬稱謂詞,他們往往游走于兩派之間。“老派”所使用的方言是穩定的、保守的,而“新派”在使用方言時,總會加入一些緊跟時代潮流的新的方言成分,這一差別常常體現在詞匯上。
在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中,也存在著“新派”和“老派”的區別,大多表現為“新派”采用普通話的詞匯,但語音仍保留了孝義方言音系。如“老派”稱呼外祖母、外祖父為“婆婆”“講=兒”,而“新派”稱呼其為“姥姥”“姥爺”;“老派”稱呼叔叔為“老老”,而“新派”稱呼其為“叔叔”等等。這些都反映了“老派”和“新派”在使用親屬稱謂詞時的區別,但是在新老派的交流中,老派往往選擇新派所使用的親屬稱謂詞。
三、總結
總的來說,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不僅具有漢民族親屬稱謂長幼有序、男女有別、血親姻親有別的特點,而且也體現了自己鮮明的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以及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孝義方言親屬稱謂詞也在發生變化,舊的親屬稱謂詞在漸漸消亡,新出現的親屬稱謂詞在逐漸向普通話中的親屬稱謂詞靠攏。
參考文獻:
[1]郭建榮.孝義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2]侯精一.親屬稱謂的變讀[J].中國語文,1984,(05):329.
[3]侯精一,溫端政.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3.
[4]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劉媛.神木方言稱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22.
[6]潘文,劉丹青.親屬稱謂在非親屬交際中的運用[J].南京師大學報,1994,(02):108-111.
[7]孫玉卿.山西方言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03.
[8]萬久富.試論方言中親屬稱謂詞的變讀[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01):53-56.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