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在兩京和地方設立武學教育,培養軍事人才,入學人員主要是在職武官和武職子弟。在日常管理中,對這些武學人員平時的考課設立了嚴格、詳細的規章制度。在武學人員當中,文武俱優者以后可以參加武科舉,作為人生之出路和晉升的通道。武舉在有明一代雖不受重視,制度本身和文科舉相比也不完善,但仍不失為明朝培養將才的重要一途。
【關鍵詞】明代;武學;考課;仕進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1-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18
明朝為提高軍官素質,并為以后的軍隊培養人才,借以選拔將才,在全國設立專門培養武士的機構,稱為武學。關于武學的論述有不少著作,但大部分著眼于制度層面,如陳珊的《明代武學與武舉研究》,討論了武學與武舉產生的原因與發展的特點。周致遠的《明代武學探微》提到了武學生員的來源與待遇問題。一些涉及武舉的開始和沿革問題,如王凱旋的《明代武舉考論》和晁中辰的《明代武舉制度考論》。郭陪貴的《明史選舉制考論》對武舉制度中的殿試進行了部分考證。曹循在《明代兩京武學的會舉》簡單提到了對武學生員的管理,但全文大部分是對武學會舉的討論①。目前還沒有論文詳細敘述武學生員的生活與明朝政府對它們的管理與具體的賞罰。因此本文關注和分析明朝武學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與其相關的獎勵與懲罰措施。
明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所謂赳赳武夫為一般科舉出身的士大夫所看不起,部分原因是武學出身的官員在仕途升遷和社會尊重方面很難望傳統科舉官員之項背。武舉出身者低人一等,查繼佐在其《罪惟錄》中記載:“一高官進行慶祝宴壽活動中,得知自己的子孫因為科場不利,參加武科舉,最后獲得功名,主人知道后大為不樂,并且立即離開”,對身受武職的子孫大為不滿,并表示這些子孫“身即下賤”,并且不準子孫入門,必須“不受職乃已”。主人居然不讓受武職的子孫入門,最后子孫棄職乃已,可見武職的低微。另外原因為武科一途亦不易顯達,得不到重用,雖武科一途,屢朝舉行。既得登進者,率多棄置不敘,能以功名表見,什無二三。
明朝不僅設立京衛武學,還在全國設立地方武學。明史中記載建文帝時開始設置京衛武學,并且安排教授進行輔導,永樂時期撤去相關職位,到正統時又開始設置,并且武學的相關設置與儒學相似,對學生進行相應管理。地方的相應武學,如位于薊州鎮的武學分別設于密云、遵化、永平府三地但全國武學當時多以京衛武學為主。
明太祖以武力定天下,建立政權,十分了解武功的重要性。洪武元年即下令設文武科取士,朱元璋說古代建立功勛的帝王,在創業時期,用武力來掃平群雄,守成之時,以武力來威懾天下。對應武舉者要求有司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俱求實效,不尚虛文。[1]要求對武學生員要嚴加考核。
一、武學的管理體制
明朝對武學的管理有專門的部門,管理體制較為完善,兵部直接負責中央層級武學的管理,設有御史提督進行直接管轄,后逐漸變為兵部的武庫司管理。京衛武學設有專門的教導人員,設有教授一人、訓導六人,俸祿和官職與京城地區儒學人員相似。并且設置明倫、弘智、勸忠等六齋,每一齋設有齋長一人,進行日常管理。
正德四年兵部規定:“京師地區武學生員,如年齡十七歲以下,主要進行讀書和學習寫字等活動,如大于十七歲,須學習騎馬與射箭,聽從兵部及坐營大臣考較。京師之外的武學生員進入衛學,直隸所屬地區的武學由提學御史管轄,其他都司由提學按察司官員進行考核。”對各武學生員的優劣情況予以記錄,年終之時,送兵部進行考察。后為了讓武學生員知大體﹑明大義,京衛武學中又設立文廟,使武學生員知禮先勇后之意。武學教官處于武學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據《明史》記載:“武學中教官的主要管理對象為各衛的武生與應襲職的舍人”,為將來參加科舉和武舉做必要的準備,這些活動最終需“聽于兵部”。沒有設立武學之地,各武學生員可隸屬于相應地方的儒學。由上可知,武學由兵部負責,并派遣武庫司主事進行督導指揮,提學御史和提學按察司官同樣負責考校。在日常生活中,武學教官則管理更為細致,負責武學中學員的日常生活。
二、對學生的管理
《大明會典》中詳細記錄和規定了武學生員的資格、待遇、作息、請假、黜罰及其出路,詳述于下[2]。
(一)武生的入學資格
《兵部三十九·武學》中規定:“成化十三年題準各管總兵官會同提督內外官,于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除坐營掌號、把總、掌印不動,其余選年二十五以下,一二百員,與都指揮鎮撫等官應襲兒男俱送武學教習。”《明實錄》中記載:“兵部侍郎馬文升奏:請求各地總兵與提督各官,選擇所管轄各營,年齡二十五以下,各官員應襲子孫俱入武學肄業,不妨操練。”入選人員為年齡小于二十五歲的各地指揮、千戶和百戶等。嘉靖十二年做出更為詳細的規定,各地之都司和衛所,應承襲官職的人員,如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俱送入武學學習,后到嘉靖二十二年時,正式規定各衛幼官年齡在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俱送入武學。
(二)對年齡較大武學官員的規定
根據正統六年的《奏定條例》:“年齡超過五十歲的都指揮官,需要在操練的同時聽講,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都指揮官員需要進入武學讀書。”《明實錄》同樣記載:“上曰:年五十以上者操練﹑聽講;五十以下者,令入學讀書。”
(三)武學生員的待遇
各武學中教官與武學生員的日常待遇:每天賜予各武學生員大米三斗,并且給予各武學生員部分錢鈔。正德十六年做出相應規定:所發錢鈔交給各學校收貯,對武學生員考核后才能進行獎勵。京城地區武學,可以按照順天府的規定進行獎勵。
(四)武學生員的作息時間
春夏秋等月份,上課時間為辰時初刻,下課時間為未時末,冬天由于天氣寒冷,申時散。每天上課時,教師進入教室后“幼官子弟序立”,然后進行授課,遇到會講時,各武學生員需“序立聽講”。
(五)對武學生員的黜罰
逃學時間超過十天之上的學生,進行責罰;超過半年,要“呈送法司”,并且追還過去的廩饌,然后依例送操;如果超過十年,仍然不思進取,則“黜退原職送操”。
三、教學內容的管理
(一)武學生員的讀書與習字
各武學生員需要每天寫四百字進行練習,所讀之書在《小學》《論語》《孟子》《大學》內任選一本。作為武官子弟,還要研讀兵書,所用書籍為《大誥武臣》《歷代臣鑒》《百將傳》等。教學人員的講課應清楚明白,如果學生不懂,可以再次提問,直到“粗知大義”。
(二)對武學人員的考核
明成祖關心武事,對生于富貴中的武臣子孫甚為關心,告誡他們不能在舒適的生活中逐漸墮落,永樂九年下令說道:襲職的武臣子弟,因為生于優渥的環境中,不知道前人為建立功業所付出的辛苦,長此以往,在富貴中生活“鮮不覆墜”,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了使軍官子弟成為對國家有用之人,設立武學,“欲其諳禮儀﹑知古今”,而現在武官子弟大多數“安于豢養、武藝不習、禮儀不諳、古今不通”,將來如何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后成祖設立了嚴格的考課規定。對襲職的武官子弟永樂帝立下考核嚴令,鑒于他們“生于豢養、習于驕惰、不閑武事、濫嗣爵祿、無益國家”,命令對他們考核時,第一次射不中,罰戍開平;第二次不中,罰戍守交趾;如果第三次不中,罰戍守煙瘴之地,用以警告。后成祖可能覺得此令過于嚴厲,改變初衷,又命兵部及五軍都督府:武官子弟考核時,第一次比試射不中,允許承襲武職,授予一半俸祿。兩年后再次比試,射中給予全俸,如射不中,仍為一半俸祿。如果三試不中,廢,充軍。此令較遠戍邊疆煙瘴之地較為溫和。對武職子弟的觀感,明朝許多皇帝評價較差。宣德元年,行在兵部引奏:“再閱試中武官。”宣德帝回復說:“凡軍職正當精于武藝,亦當讀書知道理。近來軍職子孫多不務此,居閑無事,惟思貪財好色,縱酒博弈,間或剽竊書史,以資談論,妄自高大,及至使令,茫然無措,隳廢前人功業。古之良將,如趙充國﹑郭子儀,武事既精,忠孝兼備,所以流芳百世。爾曹當以此為法,莫以今日僥幸試中便自足也。”宣德皇帝同樣告誡武職子弟要以古之名臣為楷模,以便為國出力。后來明朝政府對武學中軍職子弟的教育頗為留意。成化時,武學訓導張寧言:“在各大臣中選擇文武兼備之人,每隔五天,對這些武學生員進行演練,每個月的朔望后一日,各營負責官員應對武學生員進行考試”,并且記錄各學員表現,“某可以為將,可以坐營,可以守備”,并且對學員的教官進行賞罰。為了加強對學生的考核,督促其積極進取,各武學置“記過薄”,專門記錄各學員的表現,如都指揮等官犯錯,可以先進行口頭教育,如果三次過后仍然不改,可以向總兵官報告,隨時對其進行懲罰。兵部后來專門制定相關考核方法,《成化申定教條》中規定:“兵部派專門官員對學員進行考核,由武庫司進行記錄。都司衛所需承襲職位的幼官,應進入各府州縣儒學進行學習,府州縣各級官員考察武學生員的弓馬﹑策略,并且進行記錄。”后萬歷時期,制定了更為嚴厲的考核方法,如果考校時托故不來,“逕黜”。
在每年年終考試中,由兵部官員和其他部門人員到場測試武學生員。成化二十年,兵部官員向皇帝乞降賞格,用來獎勵歲試優秀的武生,后規定為:“如果對策可觀,而且騎馬射中三箭,獎勵錢鈔一百貫;騎馬射中兩箭,獎勵錢鈔五十貫。”成化二十二年,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等以南京武學試中官生答卷中箭名第來上,兵部請降賞格。憲宗有旨曰:“策可觀又騎射能中至五六箭者,賞鈔百貫;策可觀并騎射能中至五﹑六,步射中至四者,各半之;學官及教射之,亦如例給賞。”弘治十八年,京衛武學助教周成建議說:“本學教藝類以年終給賞,人無所激勸,欲令兵部先行議定條格,請鈔收貯,每月下學考試之后,即鳴鼓行賞。兵部覆奏。從之。”[3]
(三)對教官的考核
《成化申定教條》中對教官的行為做出明確規定:“教官應該對學生做出表率,衣冠整齊,言行謹慎”,不可“放肆怠惰、粗暴輕率”,如果相應教導人員培養了眾多學行出眾的人才,可以予以升遷。到成化二十二年時,再次規定了對教官的考核標準,教官表現出眾可以“量加升用”,否則進行降職乃至開除。正德十六年時,要求兵部對武學教官做出考語,用以作為賞罰的參照。萬歷時期又規定:如果武學人員表現出色,確為有功,可以對其進行記錄,予以嘉獎,可以升任千總﹑提調等官。如果武學人員曠職廢事,應向兵部進行申報,懲罰相關人員。這些獎懲規定都有助于教官的教學質量,強化其責任心。
四、武舉考核標準的規范化
武學生員在明代一直不被重視,從洪武朝開始,歷朝雖然都有對武職子弟和武學生員的獎罰陟黜,但并沒有像文科舉那樣有清晰﹑嚴格的全國性規范。武學人員雖然在月末、年終也有官員負責對其進行考校,考課內容涉及弓馬和對儒家經典的理解,但武學生員的人生出路狹窄,晉升前景黯淡。這種因素挫傷了人們選擇武學作為人生方向的積極性。一些朝臣呼吁開武科,制定考校規范,但直到正德年間,規范化的武舉條格才得以形成。宣德四年,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包懷德言四事:“其二為武職子弟人員也有許多有才能之人,但除承襲父職外,無有其他出路,欲成功名,無階可進,請開武科,上命行在禮部集議,禮部尚書等議,開武科非舊制。未準。”弘治十五年,戶部右侍郎鄭紀請求設立武舉,每三年進行一次鄉試,并且聘用知名大儒進行考核,未準行。
正德三年,兵部議上武舉條格,規范化的武舉考較規范最終形成。《明實錄》中對此有詳細規定:“兵部對文科舉進行了參考,在進行科舉鄉試的年份”,各省報告“能究極韜略,精通武藝,堪應試武舉者”,送入各都司和布政使處,然后對其進行考試。鄉試的次年進行武科舉考試,四月初九為初場,考驗武學生員的騎射技能,每位考生發射九箭,“中三矢三上者合式”,十二日共考試兩場,考察項目為步射,每位考生發射九箭,“中一矢以上者為合式”。十五日共考試三場,考試項目為策和論,任命翰林院官員為主考官,同考官為部屬官員和給事中,共四人,并且設有監視官,考試試卷密封,每位考生編有號碼,記錄每位考生所中馬箭和步箭數目,然后據此分配等第。上等考生“答策洞識韜略,作論精通義理,參以弓馬,俱優”,中等之前考生為“策論頗優,而弓馬稍次”,中等之后考生為“弓馬頗優,二策論粗知兵法,直說事狀,文藻不及”,如該考生“策論雖優,而弓馬不及,或弓馬偏長,而策論不通”,會被黜落。如果考試遇到風雨,無法舉行,移期考試。考試結束后,將考試官員與學生記錄,在武舉考試中策論優秀者,錄名進程,并“張榜兵部門外”。引見完畢后,相關官員與中式武生可一起赴宴。如果武舉及第之人為官員,“中式作論一道,答策一道,馬上中四箭以上,步下中二箭以上者”,升職二級,如果為百戶,可以依據規定加升官職,如果為低于百戶之人,可以升遷為千戶。武舉如果為第二名以下,總旗可以授予試百戶的職位,軍民各人員可授予各衛所知事職位,俸祿為每月米三石。[4]
武舉制度規范后,對有志進取的武學生員來說,鄉試和會試為兩個最為重要的考試。鄉試可分為三場:馬射比試為第一場,于初九日舉行,射擊距離為三十五步;步射為第二場,于十二日舉行,射擊距離為八十步;策論為第三場,于十五日舉行,如果武舉鄉試中試,來年可以參加四月在京城舉行的會試,會試同樣分三場舉行,騎馬射箭一共發九箭,射中三箭以上為合格,步射中一箭以上為合格。[5]如果有幸武舉中試,并且名次優異的話,會受到朝廷優待,姓名于兵部門外張榜,并赴樂宴,有官職者,可以量為擢升。通過以上細致的獎懲規范,可以有效約束武學生員的行為。武舉逐漸規范化,有利于軍事人才的招募與培養,一些有志于為國建立軍功的人才可以通過武舉找到進身之階,有助于明王朝文武兩途的均衡發展。
五、結語
明代武學以兩京為主,地方武學為輔,囿于重文輕武的傳統習氣,武學和武舉不受重視,在整個社會階層中吸引力不大,但武學畢竟為武職子弟提供了受專門教育的機會,并且為明朝政府培養將才。后來開設的武科舉又為武學生員打通晉升之道,明朝政府又對武學生員設立了嚴格、細致的考核制度,從而決定他們的升降,由此成為選拔將才的重要途徑。武科舉與文科舉相比,盡管有其缺點,但總體來說仍然是明朝重要的一種選拔機制,為大明王朝培養了軍事人才。
注釋:
①陳珊:《明代武學與武舉研究》,云南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周致遠:《明代武學探微》,《安徽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王凱旋:《明代武舉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1期;晁中辰:《明代武舉制度考論》,《文化學刊》2007年第5期;郭陪貴:《明史選舉制考論》,中華書局2006年版;曹循:《明代兩京武學的會舉》,《歷史檔案》2018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李國祥,楊昶.明實錄類纂·文教科技卷·太祖實錄卷22[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2]李東陽.大明會典[M].成都:廣陵書社,2007.
[3]李國祥,楊昶.明實錄類纂·文教科技卷·明英宗實錄卷79[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4]李國祥,楊昶.明實錄類纂·文教科技卷·武宗實錄卷34[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5]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作者簡介:
李占輝,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