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促發展,闊步邁向新征程。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進一步體現全市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促進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兩手抓、兩手硬”,本刊“黨旗飄飄”專欄推出“蓉城先鋒·書記談”,將陸續邀請各區(市)縣、市級部門黨組(黨委)書記圍繞抓基層黨建工作主題談思考、談舉措、談實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敬請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貢獻了全社會70%的技術創新成果,涵蓋了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民營企業優化組合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從而催生新質生產力,是黨委政府的應盡之責,更是黨建工作的應有之義。
新津被譽為“中國民營經濟搖籃”,培育了新希望集團、新筑股份等一大批知名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保持在65%以上,年度稅收貢獻保持在75%以上,成為全區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獲評全省新時代“兩個健康”示范區。新津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兩個毫不動搖”重大要求,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服務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作為頭等大事。聚焦激活民營經濟新質生產力,召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全省率先發布民營經濟“兩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以大黨建引領大服務,持續推動人力資本躍升、新舊動能轉化。
堅持黨建引領、組織鑄基,點燃“資源導流”科創引擎
支撐民營企業開展持續性科技創新,是黨組織建設的使命所在。新津區委以實施“工業強區”攻堅為統攬,推動黨建強基固本與產業建圈強鏈相融互促,著力構建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有效聚集整合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跨部門優勢力量,筑牢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生成與發展的黨建基底。
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架構。樹牢民營經濟黨建“一盤棋”理念,在區科技局組建科技創新綜合黨委,推動區經信局、智能制造產業園等設立功能型黨支部,吸納民航物流、安睿智達等85家重點民營企業作為成員單位,清單化明確綜合黨委職能、議事等32條運行規則,形成行業主管部門、重點企業、中小微企業三方聯動黨組織管理模式,分類設置創意驗證、成果轉化、供需對接等組織功能,重點導流科創服務、知識產權等30類科創資源,促成民營企業對接服務1000余項。截至目前,建立民營企業黨組織274個、直屬商會黨組織18個。
探索同步孵化黨建模式。推行“孵化企業時,同步孵化企業黨組織”工作模式,推動三塔智能科技中小試平臺等企業孵化載體共建黨建聯盟,組織開展“對話書記”“產鏈先鋒行”等主題黨日活動,引導首批孵化的8家民營企業完善黨組織設置,助力32個科創項目獲省市科技立項支持。推行偉大建黨精神與企業家精神“雙孵化”,打造民營經濟博物館,常態推進民營企業家精神譜系教育、紅領鏈主項目路演,開辦國情研修班10期,引導民營企業家守正創新。新津工商聯獲評全國“五好”標桿縣級工商聯。
打造四鏈融合賦能場景。堅持以黨建工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按照“陣地+基地”場景共建模式,緊貼綠色食品、新能源、軌道交通三大主導產業,布局智能制造黨群服務載體5家,緊扣新型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興產業打造天府創智匯等紅色科創陣地4個,持續推動鏈主企業、產業聯盟、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商會加強資源對接和信息互通,推動“黨建架橋+鏈群攻關+成果共享”,有效促成“復雜行李自動裝載”等3個民營企業關鍵技術實現落地轉化,民航物流獲評四川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
強化政企互動、校企聯動,塑造“產教融合”人才生態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沒有一支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就無法形成新質生產力。新津區委緊扣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趨勢,持續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合理流動機制,持續推動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縱深開發,引進、培育、用好熟練掌握新生產工具的新質“勞動者”。
緊貼“產業鏈”招才引智。成立以區委與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為雙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聚焦綠色食品、新能源、軌道交通產業鏈,制定“民營經濟系列政策”“津英人才十條”等引才政策,惠及人才8000余名,吸引近2萬名青年人才落戶。舉辦“津英人才日”“產業建圈強鏈會展專題賽”等人才活動,1100余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對接就業崗位2.5萬余個。創設成都·新津(北京)協同創新港,植入資質代理、人事代理等飛地引才功能,形成“科技研發在外地,量化投產在新津”的協同創新模式。
聚焦“需求端”精準育才。按照“政府機構+職業院校”模式,聯合成都技師學院、成都智能制造職教集團組建“津匠學院”,共建“天府技能小鎮”,吸引新東方、新華教育等頭部民營企業職教院校落地辦學,訂單式培訓技能人才1.6萬余人。建立技能大師、工匠工作室65個,通過構建“定制培養+集中訓練+跟崗實習+定向輸出”模式,培育“成都工匠”“新津工匠”361人。圍繞企業新老傳承需求,實施“青藍接力”行動,組建新生代企業家商會,吸引64名民營企業新一代接班人和自主創業青年人才入會,會員平均年齡35歲。
推行“校地企”聯合用才。建立“企業擬榜—部門張榜—人才揭榜”機制,依托中農大現代農業產研院、四川省航空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立項產學研項目31個,鏈接國家杰青、天府峨眉等高層次人才24人,服務5000余家民營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常態推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促成柑桔川津5號、58農業等十余個項目對接簽約,推動希望食品—成都大學“冷凍肉類預制菜肴工業化技術”、民航電子—西華大學“機場跑道異物檢測系統”等十余項重大校企合作成果轉化項目落地。
推動智慧賦能、降本增效,涵養“秒接速辦”營商環境
發展新質生產力,周期長、投入大,是一項需要黨委牽頭協同各方資源、促進關鍵技術突破的系統工程。新津區委聚力實施“服務增效”攻堅,出臺深化數智賦能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推動政策集成、信息共享,持續增強營商環境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努力讓企業把更多精力專注到科技創新和自身發展上。
搭建“一網通辦”智慧平臺。搭建“報表通”智慧服務平臺,基于涉企審批事項、審批單位等數據繪制全流程審批“一張圖”,將企業注冊登記、公章刻制以及銀行、稅務、社保等開戶納入全流程管理,免費發放電子和實體印章,實現企業開辦“一件事一次辦”,辦理時長從8小時壓縮至4小時以內。同時,創新推出“幫代辦+AI小智”功能,通過機器學習、動態規則引擎和知識圖譜等智能技術,推動19個部門740余項審批事項智能預審自動輔助審批,實現不同平臺事項“秒”受理、“秒”辦結。
健全“即時回復”應答體系。全面優化“12345親清在線”訴求辦理流程,構建“1個企業訴求提速處置專班、1小時響應、3個工作日辦理回復”企業訴求速辦體系,區紀委監委、區目標考評中心跟蹤督查督辦。鏈接企業、高校、金融機構,舉辦政策宣講、銀企對接等主題座談會25期。建立32名區級領導牽頭聯系100家重點企業機制,通過政商懇談、津商茶敘、周三企業服務等平臺,協調解決企業能源、資金等重大訴求191件。推動8個行業部門牽頭組建拿地建設、招工培訓、金融法律等服務專班,采取上門、駐點等方式,辦結融資貸款、勞資糾紛等企業訴求362件。
提升“政策申享”服務速度。依托“智慧新津”數據中臺,在全市率先推出“政策找企業”應用場景,匯聚企業基本信息、稅務信息、參保信息等數據,開展企業、政策“雙畫像”,推動惠企政策融合匹配、無感審批。首批發布惠企政策184條,“免申即享”率達40%、“易申快享”率達60%、減少申報材料30%以上。開發“移動端”和“PC端”政策找企業服務平臺,形成政策檢索、免申即享、易申快享等15項功能。截至目前,已兌付資金近1億元,惠及企業500余家,經驗做法入選全省營商環境建設優秀案例。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新津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