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老區在景觀改造、農業發展、農民成長和農村建設上不斷探索創新,逐漸形成了農村“新貌”、農業“新業”、農民“新人”和農村“新態”的“四新”形象嬗變。老區在環境治理、建筑規劃和文化建設的視聽傳播過程中展現出新時代村容村貌,在農民自身、融入者和觀察者的影像互動下喚醒、重塑了新農民形象,在高新技術、主體協作和融媒直播的影像賦能下加速產業轉型,在素質教育和生態文旅的影像實踐中建構鄉村生態新形象,展示了新時代鄉村建設的美好圖景。
【關鍵詞】鄉村振興;老區;“四新”;視聽形象
【基金項目】2020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金寨老區“四新”形象的視覺傳播研究》(AHSKY2020D10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盵1]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老區在經濟、文化、區位等方面呈現出的特殊性,老區形象建構以及影像的應用路徑、共享模式呈現出較大差異。視覺信息有助于外界了解老區人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生活生產等,探索老區的形象塑造與視覺傳播路徑,可以有效推進農村“新貌”、農業“新業”、農民“新人”、農村“新態”的“四新”形象推廣和品牌傳播。
一、空間轉換:老區景觀向新面貌轉換的影像表達
“空間,在建立某種總體性、某種邏輯、某種系統的過程中可能扮演著決定性角色?!盵2]從美麗鄉村建設的宏觀視角出發,通過老區的環境治理、移風易俗以及文明實踐基地、特色景觀和紅色小鎮建設的影像表達,新時代的村容村貌得以呈現。
(一)以環境治理改善老區景觀的影像呈現
20世紀末以來,空間研究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物質空間,它“被視為具體的物質形式,可以被標示、被分析、被解釋”[3]。鄉村振興背景下,老區開展鄉村環境治理工作,從物質空間層面著手,以環境整治為重要舉措,全面提升鄉村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航拍、數字影音剪輯等影像化手段的介入記錄了老區環境改善的生動片段。
在“千萬工程”20年紀錄片《綠水青山的回響》中,解說詞準確描述了老區安吉縣的環境變遷,強調了曾經因礦山挖掘、水泥廠建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村貌,自2003年6月起,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實施中,安吉縣堅持“生態立縣”,以老區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逐步關停礦山、水泥廠,如今已經從一個“污染村”變成了“示范村”,航拍視角引領觀眾進入美麗安吉,美麗鄉村的愿景也從夢想轉變為現實。聯合國生態修復紀錄片《重拾古老智慧》訪談老區云和縣當地村民,介紹了熱門景區云和梯田在十年前因土地荒廢而水土流失嚴重,而以水稻種植為重心的青田縣曾因長期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種稻埋下生態隱患。在“山水田林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引導下,云和縣著力推進梯田復墾,青田縣則充分利用生態循環,實踐“稻田養魚”的稻魚共生系統,有效促進了云和縣和青田縣這兩個革命老區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老區環境治理影像資料的記錄、收集、整理和編輯,既是老區嶄新面貌的藝術化展現,又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農村生產現代化、科技化、產業化的體現。
(二)以美麗鄉村布局老區建筑的影像復魅
空間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想象空間,是“關于空間及其生活意義表征的觀念形態”。“空間不僅是物質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會關系的容器。空間具有其物質屬性,但是,它決不是與人類、人類實踐和社會關系毫不相干的物質存在?!盵4]老區作為一種物質空間,符合列斐伏爾所描述的關于想象空間的表征。在美麗鄉村建設引導下,老區開展了一系列鄉村建筑規劃改造活動,使得斷瓦殘垣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改造前的建筑雖然破舊,卻承載著老區的歷史記憶,這些原本已經被逐步遺忘的記憶在傳統建筑中被喚醒,想象空間也由此被觸發。
拼盤式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的《最后一課》運用交織式對比結構進行敘事,以望溪村的脫貧故事實現了“老照片”的復魅,展現了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的老區形象嬗變。主體人物鄉村教師范老師多年后重回故土,在看到學生們特地為他還原的望溪村舊建筑時,陷入了回憶與想象。復原的村容村貌也引導觀眾進入了想象空間,追溯并完善想象空間中的望溪村故事,將過去與現在的場景一一串聯,在對比中感受望溪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實與想象的互文中完善集體記憶,加深鄉土情懷。望溪村的原型是老區淳安縣下設的下姜村,上世紀90年代的下姜村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土階茅屋、房子露天,破敗的教室屋頂漏雨,村子的布局規劃雜亂無章。而如今卻白墻綠瓦,古道石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懸山頂、斗拱和檐角盡顯濃郁江南水鄉特色,建筑規劃多采用“四合院”和“中軸線對稱”布局,農居錯落有致。依托紅色資源和自然優勢,下姜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茶園、養蜂場等現代化休閑農業產業園區整齊有序。
(三)以紅色文化振興老區新貌的影像喚醒
“第三空間”是統一了物質空間和想象空間之上的混合空間,呈現出極大的開放性?!耙磺卸紖R聚在一起:主體性與客體性、抽象與具象、真實與想象、可知與不可知、重復與差異、精神與肉體等等”。[5]
老區棗莊孕育了無數英雄兒女,記載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流傳了鐵道游擊隊的傳奇故事。抗戰時期,魯南軍區鐵道大隊與日軍斗智斗勇,配合了主力部隊的作戰計劃,鼓舞了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日士氣?!惰F道游擊隊》等影視劇便以此為原型講述了這支游擊隊的抗日故事,實現了視聽形象與真實歷史的互文,喚醒了民族記憶。河北易縣的狼牙山是華北抗日根據地之一,電影《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劇中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大部隊轉移,和日軍作戰到最后一刻,最終誓死不降,跳下山崖。這些影片記錄革命歷史,還原歷史場景,使得革命精神、紅色文化得以繼承、發揚和創新,對人民群眾具有示范、教育和啟迪作用。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而電影空間作為一種融合主觀與客觀、真實與想象、理想與感性復雜因素的空間,也符合現實與虛擬融合、開放且充滿創造力的第三空間。[6]在此空間中,受眾透過影視畫面感受革命先烈向戰場挺進的英雄身姿;透過影視劇還原的真實戰斗場景,感受英雄主義大無畏精神面貌。電影空間作為第三空間,以一種“擬態環境”的形式連接了過去與當下、歷史與現實,鞏固和弘揚了紅色精神,使得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生持續影響,從而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
二、角色重塑:老區農民向新農民轉向的影像塑形
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儲存著文學藝術原料的豐富礦藏,為文學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7]從人物身上挖掘新時代的精神特質與高度,研究原住民、融入者和觀察者扎根生活、與時代對話的影像,塑造產業指導志愿者、紅色基因傳承人、科學普及員和文化文藝服務隊的農民新人藝術形象,可以使通過影像影響、改變鄉村村民的發展路徑成為現實。
(一)農民的自我認知——記錄與表現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相較于傳播內容,傳播媒介本身及其所引發的影響更值得關注。當代短視頻等新媒體“易拍、易編、易傳”的特性為這些受眾降低了拍攝與制作的門檻,使得以往被動收看影像的受眾轉換了“他者”視角,開始主動接觸影像并進行積極創作,由此產生了“全民記錄式”的影像實踐。
就老區村民而言,由于受文化水平、思想觀念、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鄉村影像也由此長期處于空缺的狀態。近年來,隨著部分媒介對鄉村商業化潛質的關注,龐大的村民群體也逐漸通過影像表達自我。作為鄉村主體,村民們通過積極拍攝制作社區影像來展現和傳播老區地域文化,他們透過影像表達自身文化觀點、立場,成為鄉村影像的傳播者、鄉村文化的構建者。同時,這種自主創作的影像拍攝方式也喚醒了村民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同,并完成了對于自我認知的全新建構。
(二)融入者的他者觀察——調研與歸檔
影像自誕生之日起便承擔著記錄現實社會和日常生活的重任。電影誕生之時,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影片,記錄了身邊的真實生活和普通人群。安德烈·巴贊于1945年在《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一文中提出了“影像本體論”,強調了影像的最本質特征是記錄性,并且這種記錄必須保持“與客觀現實中的被攝物統一”。這些實踐和觀點都足以說明影像一直以來都在為保存和展示社會文化及其變遷的過程提供方法。
老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老區影像的匱乏以及其他有效傳播方式的缺失,外界對于老區影像的認知與現實存在割裂。而今,老區影像扮演了記錄者的角色,發揮著記錄并傳播老區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老區影像實踐中,影像創作者作為融入者觀察并記錄了老區自然風光、風土人情以及地域文化,充分發揮了影像的檔案功能。融入者拍攝老區影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調研和歸檔老區文化的過程,最終創作出來的海量老區影像便構成了一個老區文化的“檔案室”,外界可以更直觀、全面地了解老區生活。融入者的這種影像實踐在激活老區文化并喚起觀者的意義的同時,促使融入者自我覺醒并重新認識老區文化與傳統,也能讓在地人員行動起來解決制約老區發展問題。
(三)觀察者的形象再造——深讀與重塑
格伯納“涵化理論”認為,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具有巨大的影響。格伯納的觀點說明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能夠引領社會主流輿論,從而使理應多元化的公眾意見趨于統一。
老區影像正是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渠道,在傳播過程中,大眾媒介持續發揮著其能夠左右外界觀察者價值觀的強大傳播效能。大眾傳媒在向老區之外的觀察者展示老區影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了解老區文化,從而重塑了觀察者的自我認知。這些觀察者通過深讀影像的方式參與到村民創造新生活的實踐中,并在這種互動中獲得對自我與世界的新認識,從理性和情感上認同鄉村振興事業,最終完成自我鍛造與主體重塑。
三、技術賦能:老區農業向新產業轉移的影像生產
隨著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的快速發展,新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正在被構建。從自媒體角度出發,原本處于內容生產邊緣的受眾擁有了傳播自主權,農業內容生產用戶成為互聯網主動的視覺生產者和創造者,同時扮演制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等多重角色,打破“生產-流通-消費”之間的界限。短視頻、直播等自媒體運作機制,電商扶貧等活動積聚粉絲流量資源,把內容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結合。紅茶、夏秋茶生產銷售的融媒直播,光伏產業助力脫貧的影像故事,野生石斛產業的影像推廣,系列新農業品牌形象促進了老區傳統農業向新農業的轉型。
(一)高新技術集成的科學化圖景
當下,以互聯網技術和新興傳播媒介為技術基礎的“高新視頻”,引發了新一輪的數字影像美學建構與傳播變革?!案咝乱曨l”是先進技術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更多高新的視聽業態,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8]聚焦到農業生產領域,“高新”影像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可以對農業經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以老區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為例,相比于傳統的必須投入大批人力和物資進行人工監測的大棚制圖技術,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以其低成本、高通量、高精度數據處理的優點成為了現代化農業生產的主要技術手段。該技術主要以無人機為平臺,先利用遙感感應器采集作物圖像訊號,再根據需要通過電腦技術處理這種訊號,最終制作出影像。目前,在農作物生長監測、災害檢測、產量估算和灌溉管理等方面,無人機遙感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基于此技術,不僅農民可以做好農業活動,預防農業災害,而且還可以節省整個農業生產的資源和成本。除此之外,通過“高新”影像,還可以對農業生產的成功經驗進行記錄和推廣,從而為其他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例如老區的光伏產業助力脫貧與野生石斛產業的創新發展都是“高新”技術與農業結合的成功經驗,并通過“高新”影像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二)主體發展協作的合作化視頻
對于老區發展而言,要在合作中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前進”,變“同質競爭”為“協同發展”。
2022年,奇創旅游集團與老區金寨縣以上海市對口合作六安市為契機,達成文旅產業戰略合作,重點項目之一為“十萬劇場”。“十萬劇場”得名于十萬多英雄兒女為國捐軀、十萬多畝良田沉入水底、十萬多群眾移居深山的金寨革命歷史。首演包括安徽首部紅色浸入式話劇《立夏》和結合元宇宙科技的VR《星火相傳》互動劇情體驗,融合了當今流行的“沉浸式戲劇”和“元宇宙科技”兩種形態。這部作品以現代化的方式向金寨三個“十萬”致敬,以主體協同的形式推動老區產業發展。
(三)視聽共享互動的網絡化直播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播主體悄然生變,原本處于被動地位的受眾擁有了傳播自主權成為了用戶。由于自媒體創作的低門檻和互聯網的包容性,農業內容生產用戶也逐漸成為互聯網上主動的視覺生產者和創造者,同時扮演制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等多重角色,打破了“生產-流通-消費”之間的界限。其中,短視頻創作、直播帶貨等活動積聚粉絲流量資源,把內容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相結合,是振興老區、扶貧助農的有效手段。
為搶抓直播電商風口,將特色農產品推向網絡市場,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推出一系列幫扶政策,以金融扶持、直播帶貨和人才培養為重點,舉辦“我是鄉村代言人項目2023全縣電商直播暨短視頻大賽”,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全縣積極培育電商主體,鼓勵電商企業和個人開通淘寶、抖音等主流電商賬號,積極探索“電商+直播”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拓寬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助推本地農產品銷售。
四、愿景描繪:老區發展向新生態轉變的影像傳達
湯姆·甘寧說:“主宰早期電影的,并不是后來左右這種媒fbi6M/JjHamD/LIdOCJTDw==介發展的敘事沖動;而是向觀眾展示視覺奇觀、直抵觀眾注意力和好奇心的‘吸引力電影’觀念?!彼J為,“吸引力電影”就是“把注意力轉向展覽與顯示的電影”。[9]這個觀念揭示了視覺元素與吸引力之間的關系。從新時代鄉土中國的現代轉型出發,通過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大型影像實踐,探析影像建構鄉村新生態文化工程的國家發展戰略,可以為認識鄉村、表達鄉村運用影像語匯,為鄉村建設發展建立影像檔案。
(一)素質教育主題記錄的老區教育圖景
我國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老區教育的振興也在不斷推進,老區教育漸漸受到社會的關注,由此涌現出一大批以老區教育為主題的視覺藝術作品:《芳草滿天涯》《阿莫阿依》《遠山花開》《云雀》等電影,《讓愛留守》《村小的孩子》《初三》等紀錄片,《山村里的學堂》等公益廣告,《醒》《歧途》等宣傳片。這些作品謳歌鄉村教師,關懷鄉村學生,展現鄉村教育圖景,傳達對鄉村教育的現實關照,同時也呈現出現今的教育資源、教學質量以及家庭教育等存在的現實問題。而這些存在的問題因其視覺沖擊力和文本爭議性,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吸引力,在這種吸引力的驅使下,觀眾介入影像,深入了解了鄉村教育。在人們觀看的過程中,老區教育影像潛移默化地向他們普及推進老區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實現呼吁社會關注老區教育的目的。
(二)生態文旅主題描繪的老區文明畫卷
影像的吸引力是通過對視覺特性的操控以及直接地“展覽與顯示”,激起觀眾視覺上的好奇心,從而提供視覺快感與驚詫體驗。[10]除了上文所述的奇觀影像之外,媒介自身的“展示”行為本身就具有原始吸引力。
老區具有天然的生態優勢,然而基于信息閉塞、宣傳不足等原因,老區的生態影像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也間接影響了文旅產業的發展。而大眾媒介可以打破傳播阻力,通過“展覽與顯示”功能將老區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以影像的方式向外界推廣和宣傳,展現生態文旅主題描繪的鄉村文明畫卷。部分老區利用媒介吸引力,著力構建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元媒介平臺的傳播矩陣,來向外界展示老區的生態文旅。以金寨縣為例,金寨生態文旅影像傳播矩陣以移動終端為主,以圖文影像為輔,還開發了電商直播等多種形式。金寨縣融媒體中心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上傳播文旅信息,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在抖音、微博、微信多平臺開設了“金寨微旅游”賬號,受眾可以從這些平臺了解最新的文旅信息,還可以在媒體平臺與用戶進行信息互動,從而打破距離的限制,實現討論和交流。
鄉村影像整合視頻、圖像等多種信息,作為在地影音檔案,創造者組成豐富,印刻著時代印記。農民自身、融入者與觀察者創造的影音檔案并置,實現了并列式的影像表述之間的對話和溝通。以影視動畫、美術攝影影像生產為出發點,把紀錄片等資料作為檔案,再以檔案生產的方式獲取影像,生產充滿地域特色、飽含歷史文化,與時俱進、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從而使得影像渠道傳播的鄉村形象互動交流更加高效。
注釋: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M].李春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04(04):31-37.
[4][5]陸揚.析索亞“第三空間”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02):32-37.
[6]欒慧勇,石波羅.“第三空間”理論視域下城市形象構建的邏輯進路、現實問題與優化策略——以黑龍江省為中心的考察[J].新聞愛好者,2023(08).
[7]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
[8]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20) [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0:198-199.
[9]湯姆·甘寧.吸引力:它們是如何形成的[J].李二仕,梅峰 譯.電影藝術,2011(04):71-76.
[10]王珺.視聽新媒體的“數字吸引力”美學建構與傳播[J].未來傳播,2023(05):52-58.
(作者:李化來,安徽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化、藝術傳播 ;周穎,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學、影視創作)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