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家形象作為一種軟實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紀錄片作為跨文化傳播載體,兼具客觀性與藝術性,在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中具有較強說服力。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以跨文化傳播的視角來解讀其對國家形象塑造的優越性和缺陷,并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典籍里的中國
【基金項目】長江大學202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S202310489040)。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世界了解和讀懂中國的重要性越發凸顯。2023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開始施行,其第四十四條指出:國家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這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首次被寫入我國法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系列文化類紀錄片《典籍里的中國》,不僅在國內獲得較高收視率和美譽度,入選2021年至2022年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十大案例之一,而且引發國外媒體平臺和海外網友關注,《華爾街日報》《國際日報》《星島日報》等媒體紛紛點贊。《典籍里的中國》在對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國家形象方面具有典型性,探究其在跨文化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其節目創作的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非常有必要。
一、《典籍里的中國》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典籍里的中國》總共12期,每期標題以所講述的典籍名稱來命名。該節目通過多模態傳播和情感傳播故事化來呈現淵博深邃的中華文明和勤勞智慧的國人形象。本文對節目的主要內容、思想傳遞和塑造的中國形象作簡要概括(見表1)。
(一)多模態傳播,沉浸式塑造智慧中國
常見的多模態形式有圖片、聲音、文字、視頻等。多模態意味著多媒介,不同模態的背后關聯著多種物理介質,能夠引發人體感官互動,如光學(視覺)、聲能(聽力)、壓強(觸覺)等。多模態傳播,即通過幾種感知(生產)模態來傳播,且連續地共同激活、共享與共建信息。
科技賦能舞臺效果創新,該節目組以“時空對話”豐富節目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呈現方法向觀眾展示古老典籍的起源與發展。古代經典所蘊涵的精神內涵、智慧哲理,時至今日仍然閃爍著光芒。然而,時空久遠,想要貫通古今,使古人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就要有“橋梁”,于是,“時空對話”應運而生。《典籍里的中國》將舞臺上的現實空間與故事中的虛擬空間借助技術進行融合,構建沉浸式傳播場景,搭建虛擬環境和現實環境溝通的橋梁。比如,在《天工開物》中,撒貝寧帶領“宋應星”去到袁隆平團隊的試驗田,感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將古代場景和現代場景融合。同時,節目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光影、人物等視覺符號,以及聲音符號如臺詞、鼓聲、背景音樂等,塑造現場感。
《典籍里的中國》不同于以往節目的單一主持人模式,而是采用“主持人+文學研究專家+節目創作人員+演員”的方式共同講述典籍里的故事、內涵。這種多主體參與到紀錄片內容呈現,共同講述前人的治國之道,對其中蘊含的思想與智慧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不僅有利于打破不同圈層之間的界限,而且可以增進觀眾對于紀錄片內容的理解,擴大紀錄片影響力,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典籍里的中國》創新節目傳播形式,對“穿越敘事”策略進行形式重構和風格校正,運用古今對話的“跨層敘述”設計彰顯中華古籍的先賢智慧和當代價值,采用多模態傳播的方式,結合文字、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形式,將中國智慧生動地呈現給全球觀眾。事實上,這也讓世界看見中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創新中國的形象。
(二)情感傳播故事化,傳達中華民族精神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李偉代認為,情感傳播就是把人類共通的情感注入電視畫面之中,使觀眾在情感的體驗、想象與享受中自覺地接受故事敘述,從根本上與其建立一種持續的、長久的情感關系。傳統的傳播效果理論認為,觀眾對信息的反應程度可以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而情緒的判斷又是建立在認知加工的基礎之上。但也有學者指出,在一些情境中,情緒可以獨立于認知,并且成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利用故事化表達來充分調動受眾的情緒,是提高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典籍里的中國》中所表現出的豐富的感情緊張與藝術緊張,是其情感活力的重要源泉。首先,每一本典籍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節目邀請知名演員來演繹典籍的故事,觀眾能通過其精彩的演繹產生情緒共鳴。其次,主持人撒貝寧在演繹中,虔誠的跪拜、鞠躬、擦淚等行為,以及現場的觀眾們在看演出時的微笑點頭、感懷落淚、熱烈鼓掌等身體語言,都通過鏡頭適時地傳遞給了屏幕前的觀眾,增強了觀者的情緒體驗。最后,精巧的舞臺布置,讓沒有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享受到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該節目將舞臺分為三個演繹區域,打破傳統舞臺的單向形式,舞臺空間與情節發展相匹配,實現雙向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互,大大提高了節目的情緒感染力。
節目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天工開物》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周易》向世界呈現中國人民開拓創新的改革精神,《傳習錄》向世界人民表達中國人民實干興邦的勤勞品質。
二、《典籍里的中國》跨文化傳播存在的不足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起源于普遍經濟學,1988年霍斯金斯和米盧斯將“文化折扣”用于影視節目貿易研究,他們認為: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異,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它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
中西方價值觀念差異是導致對該節目解讀產生“文化折扣”的根本原因。霍夫斯泰德總結出了測量“文化折扣”的五個維度之一便是個人、集體主義維度。《典籍里的中國》主要呈現家國一體的大局觀思想,與西方崇尚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相互矛盾。同時,在長江大學部分留學生問卷調查中,對于“自認為對該節目的理解程度”問題中,有63.6%被試者選擇“理解字面意思”這個選項,一定程度反映出部分觀眾對該節目內容理解欠佳,并不通曉其背后的價值觀念。
另一種“文化折扣”是由語言文字障礙造成。雖然外宣主流媒體在國外媒體發布的是英文版,便于外國觀眾去理解節目主體內容,但標題編碼存在不足,12期節目標題大多使用中文編輯,且標題格式是:“撒貝寧+典籍名稱+故事情節”,《典籍里的中國》在跨文化傳播中只是照搬在國內的傳播形式,不符合社交媒體分眾化傳播特征。
(二)高語境傳播下受眾解讀難度大
1976年,跨文化傳播學之父愛德華·霍爾提出文化語境性,將之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在高語境文化背景下,大多數信息都是以實體情境為載體,或者被內化在個體的大腦記憶中,其信息的傳輸與編碼依賴于交際雙方所處的特定情境。而在低語境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以明確而直接的方式進行的,隱含的環境則傳達了與之相對應的信息,而隱含的信息很少。
在霍爾高低語境的劃分中,我國大部分文化傳播是屬于高語境文化傳播,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更傾向于委婉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但是在大多數西方國家,更傾向于低語境傳播,這是因為大多受古希臘哲學家思想的影響,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推崇邏輯、思辨和修辭,在他們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會盡可能清楚地、直接地、富有邏輯地表達出來。《典籍里的中國》的編碼方式處于高語境文化傳播之下,不僅典籍中主要使用的古文符號自身便具有曖昧性,且節目中對于典籍文本呈現與解讀也采用古文。《典籍里的中國》精神文化符號的內涵難以被低語境的受眾輕易感知。
三、《典籍里的中國》跨文化傳播優化路徑
《典籍里的中國》紀錄片創作和傳播方式存在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國紀錄片創作存在的問題:宏觀跨文化傳播策略未能跟隨時代發展變化,微觀跨文化傳播語態缺少分眾化傳播。調整跨文化傳播策略和跨文化傳播語態,根據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制定不同傳播策略和優化編碼模式,是進一步優化文化類紀錄片創作的有效途徑。
(一)策略調整:從跨文化到轉文化的精確化傳播
轉文化傳播不同于跨文化傳播,它更關注在全球化過程中,全球媒體文化是怎樣在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空間中,以其獨特的話語機制,在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空間中展開和融合,形成“文化雜糅”或“第三文化”。
當下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其精神內核實質上就是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作為推動文化交融舉措,其在學術層面上,實質上“就是一個轉文化傳播的產物”。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主旋律,也呼喚著跨文化傳播范式的根本性轉變。紀錄片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需要從中華文化中尋找到人類共同追求的普遍合意,針對不同的國家受眾,利用智媒技術刻畫用戶畫像,重視受眾前饋環節,做到精準化傳播。
從跨文化到轉文化,不是線性視角下的概念迭代,也不是目的論視角下的理論修正,它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從方法論、本體論和認識論三個層次對現有理論進行全方位的反思與重建,并適時地對現實中出現的機會與挑戰做出回應。
(二)語態調整:從高語境到低語境的清晰化編碼
索緒爾提出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強調傳播活動中媒介運載不同符號。跨文化傳播實際是不同符號之間的交流與理解、融合與發展。將中華符號可視化,以通俗易懂的影像符號形式有效傳播,使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實現直接傳播交流,可消除傳播噪音,減少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對提升跨文化傳播效果有重要作用。
對跨文化語境的具體性和復雜性必須高度重視,只有知道他者在意的理念、行為規范、價值觀等,才能不斷修正跨文化傳播紀錄片的編碼方式,避免過于高語境化而導致溝通不暢,也避免極度低語境化導致信息冗余和文化沖突。
《典籍里的中國》通過多模態話語模式對中國古代典籍的講解,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并深入探討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和精髓,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國家形象,還有助于讓國際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需要指出的是,紀錄片創作要讓中國文化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轉向,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傳播策略和傳播語態,主動去實現中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交流互動,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
參考文獻:
[1]陳梅婷,汪榮燊.互動、情感與記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儀式建構與價值傳播[J].電視研究,2022(04):46.
[2]郭茹楠.《典籍里的中國》中國家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D].華中師范大學,2022.
[3]王雪梅.中國傳統文化在綜藝節目中的創新性表達——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視聽,2023(03):96-99.
[4]周秀杰.我國電視文化類節目新媒體海外傳播策略——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電視研究,2021(08):93-96.
[5]梁穎. 高低語境視角下“李子柒”YouTube視頻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差異[D].南京大學,2021.
[6]朱霜.國內情感傳播研究的范式演進[J].今傳媒,2018,26(03):74-76.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