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地方小劇種作為一種彰顯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文化載體,具有特殊的研究意義和價值。數字時代,地處淮河流域的鳳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沖擊,導致本地小劇種日漸式微。本文對安徽淮南市鳳臺縣居民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并針對今后鳳臺縣本土非物質文化傳播提出相應的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地方小劇種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202310372026)。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與群眾的生活及當地文化密切相關,其發展傳承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安徽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擁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南市鳳臺縣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在此交融從而孕育出了獨有的文化。鳳臺縣被列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類13類,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花鼓燈、火老虎。省級的五項:花鼓燈、火老虎、推劇、謝郢鑼鼓、淮南大鼓。[2]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申遺成功,2006年12月14日,推劇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火老虎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謝郢鑼鼓2009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本文基于群眾對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進行問卷調研,主要集中在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上進行討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現狀
(一)國家政策與當地傳播情況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相關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延綿傳承的生動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3]淮南市鳳臺縣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政府官網發布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聞達93條,內容主要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當地縣融媒體中心對本地非遺保護性發展及活態傳承進行宣傳。
(二)當地人對非遺的認知情況
當地政府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所做出的扶持與努力不容忽視。鳳臺推劇團在2001年至2008年期間,每年的演出場次在120場以上,2008年之后每年達到了200場之多。[4]當地小劇種的其他表演形式則較少在正式場合和當地居民見面。
盡管推劇和花鼓燈等配備了送戲下鄉演出車輛,但在表演的宣傳與推廣方面仍存在不足。經過對當地小劇種一年的網絡宣傳情況進行收集與分析,發現當地在利用網絡平臺擴大本地劇種影響力方面的意識相對薄弱,當地劇團的宣傳推廣意識有待加強。劇團對于發布內容的策劃不夠精細,受眾在瀏覽時難以準確把握重點信息,進而影響了受眾的黏性和互動。花鼓燈劇種具有代表性,其藝術團在各大平臺均已開設官方賬號,但表現并不令人滿意。如安徽省鳳臺縣推劇團的抖音賬號,截至2023年12月25日粉絲數量為1186人,獲贊數未過萬。鳳臺縣人口為68萬余人,[5]關注推劇人數比例極小。作為鳳臺縣傳播度最為廣泛的花鼓燈,其抖音號粉絲為2547人,雖高于推劇,但基數依舊不大。謝郢鑼鼓、火老虎、淮南大鼓則均無官方賬號。觀眾很難及時從推劇及花鼓燈賬號獲取最新的演出信息。謝郢鑼鼓與推劇在當地的文化中心有固定演出時間。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地方政府對于非遺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鳳臺縣政府每年都會對花鼓燈與推劇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推行送戲下鄉,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幫助當地小劇種進一步擴大影響力。2022年至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踩街鬧新春”作為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非遺活動在群眾面前亮相,參與人數眾多,百姓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足見其受到當地群眾喜愛。
(三)居民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情況
鳳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花鼓燈知名度最高,其次為推劇、謝郢鑼鼓等。鳳臺花鼓燈在清光緒之前就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民國期間曾前往霍邱等地演出。[6]花鼓燈相較于當地其他劇種而言,影響廣泛,生命力旺盛。當地花鼓燈中專藝術學校的成立與招生也進一步擴大了花鼓燈的知名度,使得花鼓燈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
推劇是由花鼓燈的后場小戲發展而來,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末期,[7]以稀有劇種的身份在戲曲家族中亮相。由于歷史原因,推劇雖然是鳳臺縣地方特色鮮明的劇種之一,而其保護性發展與活態傳承遠不如花鼓燈。
謝郢鑼鼓是安徽唯一一種以打分譜為演奏模式的劇種,目前為止傳承到第六代,其表演者多為鳳臺縣謝郢社區的老年人。[8]由于其表演形式獨特,深受鄉間百姓喜愛,但是,當地青年群體對其關注度非常低,這使得年輕人較難區分出謝郢鑼鼓與其他地區鑼鼓的表演形式。
火老虎源于五代十國的傳說,是經過民間藝人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一種以舞蹈為表演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獨特的表演形式與制作工藝,使之在當地群眾中傳播范圍較窄。
面對如此豐富的小劇種類型,調查顯示,鳳臺縣在一年內接觸過地方性小眾劇種的人有77.93%,超過半數人表示對于戲曲文化有興趣,但是將這種興趣付諸于實際行動的人則只有調查人數的四分之一。雖然很多人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定了解,但自發了解的人很少,且有30.34%的人并不了解或并未接觸過本地的小劇種。
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對本地戲劇接觸程度與年齡成正比。可見,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當地年輕人的吸引力逐漸減弱。了解或參與的人群年齡較大(表1),使其在宣傳表演時與時代有疏離感,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強。
通過對現場觀看人數的觀察及本次調查情況統計可知,當地小劇種的傳承以老齡群體為主。線上調查時,女性的積極性、配合度較高。回歸線下,男性的參與度并不低于女性。如2022年至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踩街鬧新春”活動現場,男性參與活動的人數與女性相當。一般情況下,男性演員多于女性演員,尤其是表演過程中較為耗費體力的謝郢鑼鼓與火老虎。由于本地小劇種的表演空間主要依托于現實空間,因此線下表演過程中獲得的數據更具有參考性,所以當地男女對于小劇種表演感興趣程度相當,而女性以網絡為載體的傳播參與度更高。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非遺傳承人后繼不足,受眾年齡較大
據調查可知,現階段對當地小劇種保持較高興趣且較為了解的人群集中在40歲以上。關于父母長輩是否喜愛戲曲以及小劇種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的問題,得到的回答并不樂觀。鳳臺縣非遺傳承人后繼力量相對不足,傳習非遺的年輕人的刻苦程度出現下滑趨勢。花鼓燈藝校的負責人表示,當前學生的勤奮程度和藝術創作程度與之前的老藝術家相比有明顯的差距。民間藝術在當前社會受到了當代文化藝術的沖擊,加之傳習時間較長,導致部分人對民間藝術,特別是地方小劇種類持有偏見,認為其難登大雅之堂。
鳳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在老一輩非遺傳承人與群眾間廣泛傳承,既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也因當時社會物質條件相對有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民眾提供了稀缺的文化娛樂活動。然而,當前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人們擁有了更加多樣化的休閑選擇。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大眾更傾向于選擇能迅速體驗的娛樂活動。
(二)展示的機會少,對后繼發展信心不足
2022年鳳臺縣政府舉辦了“踩街鬧新春”活動,距上次舉辦類似的活動,已有十二年之久。這無論對老一輩的非遺傳承人,還是對新一代潛在傳承人而言,都是一段長時間的空白,這使得潛在受眾及潛在傳承者萌生退意,甚至會將之拋于腦后。雖然每年縣里春晚都會給本地小劇種提供表演舞臺與機會,而當地百姓較少有機會能感受到小劇種的魅力。花鼓燈雖有專業學校,但由于專業性過強,當地人較少會選擇讓孩子在年齡尚小的情況下進入中專學校學習。
(三)宣傳方式傳統,吸引力較低
鳳臺縣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么在田間地頭,要么在節日的舞臺進行表演,傳承方式主要為口口相傳,相關書籍寥寥無幾。當地政府針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式主要是以新聞形式出現在政府網站和新聞網站。本次調查中,受眾更希望在影視綜藝節目中看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劇雖在當地成立了專門的推劇團,但相對而言其成員年齡較大,對于短視頻的使用缺乏認知,使得年輕人無法通過短視頻等獲取相關信息。傳統戲曲中所蘊含的價值,以及表演節奏,很難與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節奏與審美趣味合拍。推劇團的視頻賬號呈現方式較為老套,且更新頻率不固定。
春節期間舉行的“踩街”活動,抖音平臺上可以搜索到相關內容。但是大部分的拍攝方式和剪輯手法都較為老套,難以讓人眼前一亮。大部分視頻內容為非專業人士拍攝的,對其進行認真觀看并與之互動人數極少。目前抖音可查到的“踩街”視頻互動數量相對較少。拍攝的主要形式為“踩街”過程中的部分片段。鳳臺花鼓燈的官方抖音賬號則存在視頻內容雜亂的現象,對其專業性內容并未深耕。相對而言,當地的票友以及非遺傳承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識到當前傳播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策略調整,但任重道遠。
(四)內容陳舊,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花鼓燈和推劇的表演主要集中在舞臺上,主要是由政府組織。較為經典的劇目依舊是老幾樣,作者的創作空間受到限制。謝郢鑼鼓,自身的創新能力較弱,表演形式過于單一,并且由于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具有較為鮮明的農耕社會色彩,適合表演的場合有限。[9]火老虎傳統的表演方式,以及所需的材料都較難獲取,對表演者的要求較高,這就使得年輕人不愿意主動學習。由于傳承火老虎的人較少,當地群眾對于這一傳統藝術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存在這一非遺。2022年芮集社區火老虎非遺傳承人孫元多的表演由央廣網進行了拍攝和發布,這一幾乎消失在人們眼前的非遺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建議
(一)借力綜藝節目
在本次調查中,大部分受眾希望能將影視作品及綜藝節目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大部分人愿意從演員處獲取相關信息(圖1)。因此可借鑒以往“出圈”的綜藝節目,對其進行模仿,或對節目輸送相關人才進行表演,從而獲得更多人群的關注。如2020年較為火爆的《上線吧!華彩少年》便是以“國風創新演繹”為立意和核心,展示了少年們眼中的傳統文化。同時,節目不僅邀請了專業的評審嘉賓,也邀請了對于專業領域有一定見解的如甄子丹、王一博等演員助陣,老中青演員齊上陣,幫助其吸引不同年齡段受眾群體,使得節目更加具有可看性。
當然,鳳臺縣獨立完成上綜藝節目存在一定的困難。可行的方案是,在中央電視臺或是其他較為出色的地方臺舉行相應的選拔活動時可以輸送人才。當地政府可以與鳳臺及淮南本地演員做對接,在舉辦地方文化節時在網絡平臺發布相關內容。演員工作室的產出內容以及剪輯方式要用年輕人喜愛的形式來表達。
(二)拓展宣傳渠道
2023年10月,安徽省鳳臺縣推劇團發布了特色宣傳片,2024年1月發布了相關紀錄短片,填補了之前的空白。推劇團這一改變值得其他小劇種學習,以進一步探索出更加符合當地人口味的宣傳方式。
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使得人們可以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二創”以及相關的知識傳播,包括但不限于在網上對非遺擬人化展示。由于現階段App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較為主流的澎湃新聞、今日頭條等新聞App,還有抖音、B站等視頻平臺可根據平臺用戶畫像發布相應信息,這有利于吸引不同受眾群體的注意力。
(三)做好推廣普及
讓受眾方便了解非遺并獲得體驗,非常重要。首先,當地的非遺可以建立相應的博物館,在博物館內不僅可以對之前的樂譜、服裝、樂器等進行陳列,也可以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進行解說。同時,館內可以依據非遺設立相應的展示空間,模仿藝術展的形式,對其進行一定的空間劃分,讓人們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最后,還可以定期請專門人士開展非遺體驗活動,吸引青少年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當地學校舉辦校慶或晚會時,可以邀請非遺表演者進校展示,讓孩子們感受到非遺魅力。部分人愿意從教師那里獲取相關信息,學校的課外興趣班可以開設相應科目。當地還可舉行新劇本及樂曲的創作比賽。
鳳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其表演形式極具地方特色。傳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使地方特色面向全國各地,還可將中華大地千年文化之魅力呈現在世界舞臺上。
注釋: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200503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l.
[2]葉超,高家勝 .鳳臺民俗簡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378.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2108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l.
[4]許潔.淮南地區四句推子傳承考察與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1(02):71-74.
[5]2022年末全縣戶籍人口為686076人(20230525),https://www.ft.gov.cn/ftgk/ssft/rk/8104049.html.
[6]鳳臺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鳳臺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8:543-554.
[7]李春榮,沈梅,張瑩.安徽戲曲小劇種生存與生產現狀研究[J].中華藝術論叢,2021(01):198-216.
[8][9]李暢.安徽謝郢鑼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2(04):30-33.
(作者:劉暢(通訊作者),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朱濤,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