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下的生產力是主體性與客觀性、認識性與實踐性、歷史性與階段性的統一。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中賦予了打造中國制造品牌、鞏固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產業發展、積極打造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等具有時代性氣息和中國實踐性色彩的論斷,從而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時代性飛躍。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3-0001-04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一)生產力是主體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它是由勞動者、自然條件等多重要素所組成的子系統共同構成的。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歸結為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質量,勞動生產力又是由多重情況決定的,而這就包括勞動工人在單位時間內操縱機器生產所達到的熟練程度、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水平以及技術應用程度、生產過程中社會化運作與參與以及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還包括自然條件。
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生產力的科學闡釋,我們認為生產力是由主客觀多重要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包括作為主體地位的勞動者在生產環節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在勞動過程中對生產勞動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這構成了生產力這一概念的主體性要素,而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自然條件等無疑組成了這一系統中的客觀性要素。因此,從本質上來看,生產力是以人為主體、以生產資料、自然條件為客體、以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為背景共同組成的整體系統。作為勞動者的人是這些要素中最關鍵且最具有活力性的要素,他們是生產力系統得以形成和運作的首要環節,而由勞動對象和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物化承載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系統中的客觀存在和實體要素,他們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物質承載,是生產力系統得以形成和運作的必要環節。而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和技術應用程度則構成了這一生產力系統得以形成和運作的社會背景和連接環節,它們溝通著勞動者從事生產勞動的主體性活動與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的客觀性載體,起到連接作用。簡言之,勞動者可以通過科學理論的更新和技術手段的換代更好地應用勞動工具以作用于勞動對象,進而推動生產力系統的動態性循環和發展。
(二)生產力是認識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生產力系統中的主體要素是人,人要改造自然勢必要認識自然,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成為生產力概念的一體兩面。生產力發展又是以人認識自然的能力為前提,以改造自然的能力為著力點的,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主動認識自然的能力和主動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共同組成了生產力這一概念之源,前者是隱性的人類改造自然之力,后者是顯性的人類改造自然之力。
馬克思在批判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評李斯特》一文中以人文主義為出發點,本著人本主義精神明確提出生產力是屬于人的力量,而非李斯特所認為的“國家的生產力”,從而將生產力概念的關注點轉向了人本身。1856年,馬克思在其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在這里馬克思對生產力概念的解釋是與交往形式共同提出的,而這即為后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最初表達。在馬克思的這段解釋中,交往形式顧名思義就是生產關系,生產力則與個人的行動和活動建立起來,而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的行動或活動都具有特定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體現為行動或活動的實踐性和認識性。而馬克思在這里又針對這兩種概念做出了進一步論述,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其中“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即是生產力概念的另一重語境表達,而“共同的活動方式”又指向人類群體認識與改造自然的能動性活動,因此生產力概念在馬克思這里天然具有認識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可以說,生產力就是認識性與實踐性的雙重統一。
(三)生產力是歷史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生產力概念的最終落腳點在于發展,發展是動態性的螺旋式上升和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新質的產生和舊質的消亡,因此生產力從縱向看必然呈現歷史性的過程、而從橫向看則主要呈現階段性特征,它是歷史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施加于自然影響力的動態化變遷的過程。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要素是人,人是生產力發展中最具有變革性的要素。人的整體族群發展構成了生產力發展的鮮明要素。人在自然中能動性認識、享受并且改造著世界,這一過程也就形成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即是這一人類社會產生的科學理論淵源。
“人們所達到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換言之,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集中反映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征也將是生產力發展特點的集中展現,人類社會具有歷史性與階段性的特點,同樣,生產力發展也具有歷史性和階段性的特征。
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從內向來看是人主體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按照馬克思的劃分,應當從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但生產關系同樣是作為生產力的反映而存在的,從更廣義來說也屬于生產力的一部分。人的意識經歷蒙昧、啟蒙、覺醒等階段,逐漸由無意識向有意識、由有意識向自發的意識、由自發的意識向自覺的意識的過渡,從而形成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意識歷史性。每一個階段先哲的思索都是人類群體意識的代表,盡管在“整個西方文明中,理性認識的文化基礎由此(軸心時代所創造理性之思)奠立”,但這終究代表著整體人類意識的進步,而這也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全部思想史,這種思想史即是“一般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世界的歷史”。
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從外向來看就是人對自然改造和影響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同樣呈現歷時性的沿革特征,以生產工具的進步為標志,人類對自然施加影響的工具是不斷進步的,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再到蒸汽和電力時代,以至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信息時代,人類對客觀物質資料的生產媒介即生產工具始終是呈現階梯式發展進步的,雖然有時生產工具未必盡善盡美,但依舊改變不了生產工具的上升趨勢。而每一種生產工具的應用都具有自己時代的階段性特點,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為生活方式、蒸汽時代以機器化大生產為生產特征……每個階段獨具特色。以馬克思五種社會形態發展趨勢來看,人類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的能力呈現出從弱到強的發展趨勢和每個階段各具特色的階段性特點,而這也是生產力這一概念所具有的歷史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與發展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在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通過整合資源即科技創新資源、引領兩大產業,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價值。同年,在2月29日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扣住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的講話中結合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要“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斗力增長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繼承,也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從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最初提出到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應用于國防軍隊建設的新質戰斗力增長極的明確把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不僅實現了我黨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內涵的認識飛躍,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方向指引。
(二)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飽含著中國元素的經濟學概念”,是中國共產黨扎根于百余年奮斗歷程、立足于中華民族千年歷史和永續發展而創造性提出的關于人類未來生產力發展走向和趨勢的科學命題與精準預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內涵在21世紀中國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型應用,是“兩個結合”的科學理論成果,具有豐富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其本質歸屬于先進生產力,是以“更強勁的創新驅動力為內核”“通過牽引效應,結構效應,乘數效應和增長效應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形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歷次講話中,也可以大致總結出新質生產力的科學要素。
一是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是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和重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每一次發展都伴隨著科技創新而來,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工具進步實現了人類群體可以在更廣闊的時空之中從事生產對象的勞動作業,提高生產效率,賦予人以更大更精深的勞動生產可能性,進而提升人類整體的改造自然與影響自然的能力。因此整合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資源不僅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人生產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主客觀需要。
二是新質生產力的任務是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集中體現在“戰略性”和“新”兩個方面,“戰略性”強調整體布局和宏觀視野,強調在人類社會經濟的整體趨勢中把握宏觀歷史的走向,以戰略主動性的精神把握歷史趨勢,做到全局謀劃和統籌兼顧。“新”強調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增長點,在破除歷史性產業難題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布局和戰略調整,打造新產業結構和布局6d20e92c81a10d3ce1daa6c60778ce50644801edf4a90e5ec9a0b72616d917a6生態,進而為經濟發展賦予新動力。未來產業著眼于人類文明走向的大趨勢,把脈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第四次科技創新的歷史交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握生產力的歷史性和階段性特征,把握發展著的時代全貌和客觀實際,站位高端科技前沿,契合人類未來走向,引領中國未來發展。
三是新質生產力的著眼點在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求質而非求量,尋找的是經濟質量的整體性提升,以質變的飛躍為新量變的積累開拓前途而不是反之。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新質生產力發展,從片面追求GDP到平穩把持經濟總量的6%增長點,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旨歸,在新時代下致力于經濟的提質增效、民生的平穩提升。
四是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是因地制宜。中國疆域面積廣闊,從沿海向內陸、從赤道向兩極呈現多層次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地理環境要素的不同為人類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各地區發展受制于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從經濟形式到人們的生產活動,生產力發展的整體水平也呈現出地區性差異。從西漢時,人們根據生產經營活動方式的不同就劃分了龍門碣石以北、山東、山西和江南四大經濟區域;東漢時巴郡地方太守在《分巴郡疏》提出的分郡方案中也考慮到了“江州以東,濱河山險”和“墊江以西,土地平敞”的不同環境差異。歷史具有慣性也具有積淀作用,因此,因地制宜,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狀況差異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就成為推動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綜合以上對新質生產力的分析和表述,新質生產力從其內涵來講是以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為前提、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著眼點、以因地制宜為基本要求、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為引領、以創新驅動為內核的先進生產力發展形態。簡言之,新質生產力的起點在“新”,關鍵在“質”,落腳在“生產力”。
三、新質生產力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和相互作用
從整體來看,按照馬克思經典作家的闡述,生產力主要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從更廣泛的意義而言,它還包括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和自然條件等要素。這些構成要素形成了生產力這一整體概念和母系統,而三要素則構成了這一母系統下的子系統。即使馬克思在《資本論》對這一系統進行了更為完整的概括和總結,但總體來看仍然是三大要素的基本延伸,仍然是人作為首要環節、生產資料作為中間環節或連接環節和勞動對象作為必要環節的三部分之間有機整合。這也成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內涵中主體性與客觀性、認識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在繼承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系統構成要件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理論基礎上,著重強調了“優化組合”和“質變”。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于生產力系統的組成要素和相互作用。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物質基礎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以及與此相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的生產方式的變革,而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有機統一,量的積累與質的飛躍同屬于發展的全過程,因此人類社會歷史的生產力發展中不僅呈現諸如由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或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質”飛躍,還包括在人類漫長歷史發展中潛藏著的不同要素的緩慢變遷和累積過程,即所謂歷史的常態性與變異性。而新質生產力的著眼要素不在于量的累積而是質的飛躍,而這種質的飛躍又是以各要素的優化組合為前提的,這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系統中內部諸要素之間的互動開辟了新的路徑和方向,也進一步以動態化的眼光重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同時,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視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中賦予了打造中國制造品牌、鞏固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產業發展、積極打造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等具有時代性氣息和中國實踐性色彩的論斷,從而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時代性飛躍。
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靜態三要素,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質生產力論斷的動態三要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質生產力的論斷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以更廣闊的時代要素。這既是對生產關系的變革,同時也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技術水平和改善管理手段,實現更高效的生產過程和更優質的產品服務,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
(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于生產力發展的闡述,多集中于科學技術的轉化和應用。在馬克思本人看來,科學只有轉化為技術并應用于生產才能成為直接的生產力。換言之,科學理論的成果的提出如果不能轉化為人類生產活動中的技術手段并將其應用于具體的生產勞動中去,那么生產力就不會獲得直接的發展和提升。盡管,馬克思擘畫了生產力發展的宏偉藍圖并為其指明了前進方向,但更多是從人類發展的整體趨勢所作出的理論性指導,并不能直接應用于具體的生產力實踐之中。有鑒于此,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同志在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指出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以及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信息技術現代化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方法論。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脈領航,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并進一步明確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做到因地制宜,著眼于城鄉二元發展差距、中國東、中、西部區域性發展差異,從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更多且更富有操作性的具體方法論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新質生產力理論立足于中國新時代的發展實際,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發展什么樣的生產力,怎樣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具體的方法論指導。
四、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發展的理論,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歷史變遷根本動力的科學論斷。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應對世界百年變局、立足百年執政經驗、面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著眼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國共產黨人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理論,它從理論和方法方面共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21世紀中國的時代化的發展,也在實踐中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從而為新時代中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筑牢根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50.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
[3]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
[4]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3.
[5] 王世泰,曹勁松.新質生產力的緣起、生成動力與培育機理: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J].南京社會科學,2024(3):10-22.
[6] 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257-265.
[7] 韓喜平.新質生產力政治經濟學邏輯[J].當代經濟研究,2024(2):20-29.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5,580.
[9]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4.
[1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4.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