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本論》作為凝聚馬克思主義諸多思想理論的經典著作,在其第1卷中便蘊含豐富的反貧困思想。馬克思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本質進行揭露與批判,分析闡釋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原因,從制度前提、政治條件、物質基礎三個方面探索消除貧困的路徑。立足于我國現階段依然存在相對貧困的現實背景,共同富裕的實現仍需要遵循《資本論》中的反貧困思想主線,繼承和發展其中的原理與概念,從而為有效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思路框架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資本論》;反貧困路徑;相對貧困;共同富裕;時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3-0005-04
《資本論》全文有140多處分析工人階級的貧困問題,其中,《資本論》第1卷以揭露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剝削本質和無產階級貧困的問題根源為依據,采用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制度下所表現出來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進行完整解剖。雖然我國已經取得消除絕對貧困的階段性勝利,但反貧困事業依然任重道遠,對《資本論》第1卷中所蘊含的反貧困思想深入研究分析,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把握和繼承發展,更是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和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資本論》對貧困問題成因的闡釋
《資本論》第1卷立足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本質,通過透析剩余價值的本質和資本的積累過程,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無產階級普遍貧困現象進行成因闡釋和批判拷問,充分證明了無產階級的貧困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必然產物,闡釋了無產階級越勞動反而越貧窮的原因。
(一)制度前提——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產生一切剝削和壓迫的制度前提。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指出:“掠奪教會的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代私有財產——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睘樽非筚Y本積累,資本家將廠房、生產工具以及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并通過暴力手段掠奪土地和貨幣財富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勞動者在喪失土地和生產工具等生產資料后必須依靠向資本家出賣自身勞動力的方式來獲取生活資料,加速了包括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在內的社會絕大多數人向雇傭工人的轉化,自身的勞動力成為商品使無產者徹底喪失實現自身勞動能力的客觀條件,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相分離而不得不選擇依附資本。
雇傭勞動制度是工人階級遭遇悖論性貧困的制度前提。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的工人勞動根本不具備主體性,靠出賣勞動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以換取微薄的工資,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勞動創造的財富被資本家占為己有,自身卻永遠不可能達到致富目的?!百Y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勞動?!辟Y本家利用工資的形式遮掩了其剝削的實質,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投入,工人在雇傭勞動制度下只能獲得僅限于維持生計的工資,但工人在生產剩余價值時所創造的財富實體卻是屬于資本家的,其中的差額實際就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貧富差距和矛盾對立在這種隱形剝削中進一步擴大、加深。
(二)技術手段——剩余價值生產
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的根本目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從而實現資本的積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已經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是資本家盡可能多地剝削勞動力?!薄吧a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為了盡可能多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家甚至不惜突破道德的界限而對工人的工作日近乎無限的延長,由此創造了得以“合理”占有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換班制度和關于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等一系列便于滿足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要求的法律條例。工人每天除了幾小時用以恢復勞動力的時間外,其余時間都處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被迫進行著勞動,資本家剝奪了工人娛樂、教育、正常的休息和進行社會活動的機會,使工人不能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失去了任何其他積累財富的機會。另一方面,隨著分工的出現和機器的應用,趨于簡單化的勞動降低了對工人所具備的知識、技巧、體力等的要求,更多的婦女和兒童進入到勞動市場,工人之間的崗位競爭更加激烈,隨之產生的是周期性經濟危機和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無產階級的貧困化更為突出。
(三)重要原因——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的本質是資本家通過無償占有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從而不斷積累財富再擴大生產規模的過程。“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辟Y本家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并不滿足自己的消費享樂,而是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實現規模擴大化的再生產。勞動力最初出賣勞動的價格與之后創造的實際價值隨著生產擴大化的前進過程而相去甚遠,資本家用預付工資的形式遮蓋了工人無酬勞動的本質,作為剩余價值創造者的工人階級卻不能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在資本積累中,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在另一極則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苯o雇傭工人預付工資本身在客觀上來說是資本家通過加工生產資料再生產產品實現資本積累的重要一環,貧富差距也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快速擴大。資本的積累不僅導致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加劇,同時也造成工人階級自身關系出現裂痕。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可變資本日益減少形成的相對過剩人口在勞動市場上表現為供大于求,大量的產業后備軍與原有工人之間形成了直接的工作機會競爭,工人們為了爭取工作機會不得不選擇降低工資,而無論是競爭失敗還是成功都使工人所受的剝削加劇,造成工人越來越赤貧?!斑^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處于被剝削和壓迫的工人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過度勞動和無事可做這兩種極端的局面,造成雇傭者可替代性不斷增強這一必然結果,資本家財富實現積累的同時,工人家庭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
二、《資本論》中反貧困的路徑探索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超越資本邏輯的束縛,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揭露中挖掘出貧困問題產生的根源,堅定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分析問題,由此形成的反貧困理論使無產階級開始了反貧困實踐的路徑探索。
(一)根本方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
《資本論》的理論指向是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力必須不斷地作為價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資本,不能脫離資本,它對資本的從屬關系只是由于它時而賣給這個資本家,時而賣給那個資本家才被掩蓋起來,所以,勞動力的再生產實際上是資本本身再生產的一個因素?!庇捎谂c一切生產和生活資料所有權的分離,無產階級的生存命脈被資本家牢牢掌控,被迫從事的雇傭勞動使自己陷入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被資本家所剝削和壓迫的境地中,與此同時在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自己的勞動也發生了“異化”。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雇傭勞動作為“異化勞動”的極端形式不是人自覺和自由的活動,相反地卻使人在勞動過程中遭受身體的摧殘與精神的折磨,使勞動者越勞動越無法擺脫絕對貧困的泥沼。隨著資本的不斷擴大,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逐步上升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所暴露出的阻礙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缺陷日益突出,即使資本主義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修復和改良,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矛盾和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與之相反的只是改變了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方式。不同于傳統的改良主義,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在《資本論》第1卷中這一中心思想集中體現為: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的一切神秘性只有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自由人聯合體中才會消失,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物化性質以及資本對人的統治才會不復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才能真正實現;只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在生產過程中才會真正表現為極為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無數血的教訓證明只有徹底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無產階級才能徹底改變被剝削壓迫的命運,才可以真正擺脫貧困和實現人的自由發展。
(二)政治條件——無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反貧困實踐的政治必要條件。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使階級分化加速突出,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根本對立。資產階級的剝削是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主要原因,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只看到了工人貧困的現狀,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的貧困充分具有斗爭性和革命性,無論實踐方面或者理論方面,無產階級都是反貧困的主體力量。在實踐中,由于無產階級長期深受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所以無產階級會是最堅決的反貧困的發動者和推動者;在理論方面,無產階級更加清晰自身進行革命的目標、動力和利弊因素,喚醒自身的階級意識是無產階級成為反貧困主體力量的前提,無產階級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貧困現狀和“異化勞動”的本質,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才能使反貧困真正具有革命性?!斑@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瘪R克思通過《資本論》所刻畫的反貧困理論是以消滅資產階級為政治條件的,無產階級擺脫貧困必須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政權,再通過使用自己的政治權力逐步奪取資本,將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分配正義,消滅剝削、消滅階級。
(三)物質前提——大力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發展是反貧困實踐的核心要素。生產力的發展無論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是消除貧困和實現物質富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條件。資本主義雖然在社會生產力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制度的缺陷性也導致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和階級矛盾的不斷激化,關于生產力的貧困貫穿于《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關系已經不夠滿足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決定無產階級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力的量變積累,以此達到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質變結果。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才可以真正擺脫勞動的“異化”,社會財富不斷積累,消費資料按需分配,社會成員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才可以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無產階級實現反貧困的物質前提,甚至在經濟富裕的社會中,生產力依然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
三、《資本論》第1卷中反貧困思想對共同富裕的時代啟示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的反貧困思想是建立在揚棄前人的反貧困思想和批判資本主義悖論性貧困的基礎上,是理論創新和時代需要的產物。即使《資本論》的誕生距今天已經近兩個世紀,但其中所蘊含的反貧困思想仍然具有極大的真理性和強盛的生命力。我國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在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中國在2020年已經實現全面小康,但是仍存在資本擴張、教育資源不平等、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相較于絕對貧困更具復雜性、動態性、隱蔽性的相對貧困亟待解決,《資本論》反貧困思想的內在邏輯對于新時代中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和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仍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一)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是新時代中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必行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施精準扶貧,在2020年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也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奇跡,實現了14億人民整體消除絕對貧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由此充分彰顯,為未來實現共同富裕和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制度基礎。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方向作出了明確指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消滅相對貧困的首要前提是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正確領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使生產資料真正為廣大人民所占有,以根本制度來充分保障普通群眾獲得勞動回報的權利。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之下,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遠目標和實踐路線,確保解決相對貧困的圖景有序展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對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新時代中國的共同富裕實踐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下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公平正義的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規范財富累積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管理和協調交通、教育、衛生、信息等資源的區域配置,加強針對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相對貧困監測和調研,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為防止規模性返貧問題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而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更有力推動反貧困事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推動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
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是消除相對貧困的物質保障。絕對貧困的消除是我國反貧困事業的階段性勝利,但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存在?!顿Y本論》第1卷中所體現的反貧困實踐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高低也是密切相關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消除相對貧困的必由之路。我國現階段的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與共產主義社會的標準還有很長的距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潛力巨大,消除相對貧困仍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需要充分利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條件,不斷完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體制,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分配正義,才能實現整體共同富裕的反貧困事業的最終目標。一方面創新發展理念,持續擴大開放,推動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確保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經濟環節的循環暢通;另一方面,加強對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運用,把握市場與政府作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協調統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監督體系和審批管理制度,預防私人或者境外資本的野蠻生長甚至演變為壟斷的發展亂象,在發展中積極協調市場與人的關系,防止人們受到“金錢至上”“仇富”等不良價值觀的侵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消除相對貧困的實踐路徑仍需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解放、發展、保護社會生產力,只有在豐富的物質財富基礎上,才可以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
(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便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無論是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所揭示的勞動本質和人的解放條件,都指向了人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回歸到了人的本質規定性。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共同富裕的實踐目標不僅是解決物質貧困問題,人的精神富裕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建黨百年以來,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發展為了人民、c0bfcc0fdab82c4336d3e00488a342bf8962ed0b8baa5e11c6074dda9af01199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貧困的形態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變得復雜多樣,不再僅僅表現為生活資料獲取的貧困,而是更擴展為人的全面發展的諸多限制,如“教育機會貧困”“環境生態貧困”“精神文明貧困”“個人再發展的貧困”等。因此,新時代的反貧困實踐范圍也應隨之拓展,積極促進和規范生產資料與勞動產品的社會化流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城鄉、區域統籌發展;鼓勵與引導人才、資金等資源向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傾斜,切實加強不發達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可持續性反貧困的重要基礎,生態環境的本質內在地包含著生產力的發展容量,應充分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經驗教訓,創新發展理念,促進生產力的良性發展。著力構建經濟富足、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的和諧社會,使人們得到更優質的教育、更穩定的就業、更滿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可靠全面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自然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發,也必然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842.
[2] 陳為雷.馬克思的貧困結構范式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3(2).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周露平.《資本論》的反貧困哲學及其新時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2).
[5] 檀學文.走向共同富裕的解決相對貧困思路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20(6).
[6] 高海波.消除貧困和促進共同富裕的中國智慧:基于《資本論》反貧困理論的經濟哲學解讀[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7] 林閩鋼.相對貧困的理論與政策聚焦:兼論建立我國相對貧困的治理體系[J].社會保障評論,2020(1).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