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對既有發展戰略的提升和深化,是短期應對與中長期發展的有機結合。其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在這一背景下,亳州市通過科技賦能解決關鍵核心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問題,加快完成“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對亳州市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全面實施“六一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亳州具有重要意義。在產業經濟相關理論和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在“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相應地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引育結合為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提供創新人才支撐、加大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力度和強化中醫藥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等路徑,以期為“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科技賦能;中醫藥產業;“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3-0034-04
一、研究背景
在當下和未來一個時期,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任務部署,我們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矛盾提出的,也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而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科技創新要素在暢通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性作用,是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根本保證,也是驅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自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提出以來,各地區如何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通過文獻檢閱,現有研究主要從新發展格局下各地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出發,研究了加速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融入等方面。洪業應(2022)在論證新發展格局的三重邏輯的基礎上,以涪陵區為例分析了地方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路徑,總體思路是要因地制宜,找好地方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位置,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不足,找好發力點。孫浩、孫宗廣(2021)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視角,分析了長三角地區應如何發揮自身的人才、科技、資金等比較優勢,以發揮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區域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已有研究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豐厚的參考基礎,但總體而言,目前新發展格局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闡述方面,宏觀層面的研究較多,實證研究相對缺乏,研究成果的實效性仍有待加強。
亳州,在區域位置上承東啟西、左右逢源,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不僅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借勢借力謀求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提升亳州在全國區域發展大局中戰略地位的主動作為,也是全面實施“六一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亳州的必由之路。中醫藥產業是亳州市的主導產業,亳州市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路徑,提出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這一戰略目標,并將其置于“六一戰略”之首。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應緊緊抓住歷史機遇,積極發揮特色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腹地等比較優勢,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展現亳州擔當。因此,本文在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等理論基礎上,以地方優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探索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如何通過科技賦能推動地方政府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迫切的現實需求和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對“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戰略價值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而經濟發展由低質量轉向高質量的重要標志,就是經濟發展動力的變革,經濟發展從更多由資源要素投入驅動,轉向更多是由技術創新、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驅動。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在資源要素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和要素報酬遞減規律作用下,經濟發展極其容易陷入停滯。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是支撐強大的國內循環建設的基礎支撐,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統。如圖1所示,科技創新的規模、結構和質量,直接影響了產業結構是否能實現優化升級,產業鏈供應鏈是否有韌性,是否暢通生產環節,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極大地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明確了中醫藥產業的重要戰略意義,為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亳州市政府出臺了《推動亳州現代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為“世界中醫藥之都”的建設進行了任務部署,總體目標是到2024年,“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初具規模,亳州市的中醫藥發展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取得實質性進展,中醫藥產業總體規模超過2 000億元,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醫藥種植中心、中醫藥制造中心、中醫藥流通貿易中心、中醫藥健康服務中心、中醫藥文化傳承中心和中醫藥創新研發中心。截至2022年10月底,亳州市中醫藥產業規模約1 362億元,其中,中藥材種植業產值39.8億元,中醫藥工業產值260.2億元,中醫藥流通貿易額1 062億元。
新發展格局下實現“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這一戰略目標,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驅動中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首先,在微觀層面,中醫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其次,在中觀層面,中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需求更為迫切,尤其是受疫情影響,中醫藥產業鏈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亟待進一步提升。最后,在宏觀層面,創新驅動政策體系是實現“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新發展格局下科技賦能“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近年來,亳州市的整體創新效能日益顯現,現有國地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技術創新中心1家,設立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家,全國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和中藥材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落戶亳州,藥明康德等國內頂級研發團隊也陸續入駐亳州。2020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9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6%,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27.9%,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38%,獲省科學技術獎4項,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項目14項,并引進高層次人才174 人、急需緊缺人才1 064人。然而,亳州市中醫藥產業現有的科技創新能力尚不能有效滿足“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需要,科技創新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主要面臨以下四個突出問題。
(一)“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存在“卡脖子”技術瓶頸
一方面,亳州市中醫藥的品牌效應尚未能發揮出來。盡管一些地方中醫藥企業具備了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能力,但市場上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認知,仍停留在價格低廉、質量粗糙的階段,中高端中醫藥產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場擴展仍任重道遠。另一方面,在高附加值環節存在的一些由于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技術工藝水平有限而無法突破的技術堵點,使得亳州市中醫藥產業在種植、研發、生產、信息化、標準等關鍵環節仍存在“卡脖子”瓶頸制約。目前亳州市中醫藥企業仍以飲片加工為主,中藥配方顆粒所占的市場份額較小,中成藥制造大品種和優勢產品少、中成藥生產企業數量少,附加值較低,盈利能力較弱。中醫藥產業涵蓋了三產,科技能力的不足制約了三產間的結構優化,影響了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中藥材種植環節、深加工環節和服務業環節的銜接不順暢,中醫藥工業發展相對滯后于服務業的發展。
(二)“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中科技人才支撐不足
人力資源是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的基礎支撐,近年來,亳州市先后出臺了《中共亳州市委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亳州市招才引智實施辦法》等政策,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力度明顯提高,近三年全市共引進高層次中醫藥人才33人、急需緊缺中醫藥人才109人,在推動亳州市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高端人才不足的問題仍是制約亳州市中醫藥產業優化升級的明顯短板,在人才培養投入方面仍有待增加,大部分中醫藥企業在高級管理人才、科技研發設計團隊和技術骨干等人才儲備方面長期存在一定的缺口。目前亳州市僅有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家、高校2所,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較少,不利于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
(三)“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中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科技研發投入對中醫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起著重要作用,在中醫藥行業,一項新技術從理論研究到終端的產品應用,有著較長的時間周期,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F階段,在亳州市“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的問題,且以政府財政經費投入為主,社會資金占比較少。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地方中醫藥企業對技術要素的重視程度仍不高,中醫藥企業的研發經費雖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盈利是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導致科研投入多傾向于短平快的實際應用方向,基礎科學研究的占比較低。沒有基礎研究的瓶頸突破,就難以真正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技術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存在一定的錯配問題。技術要素的需求方往往是中醫藥企業,而供給方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雙方對技術要素的需求存在差異,使得技術供給無法有針對性地滿足實際需求,阻礙了技術創新的發展與應用。
(四)“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中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功能有待增強
企業是創新要素配置的主體,是促進科研向產品轉化的主要場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是把科研能力向經濟發展實力轉化的關鍵。因此,中醫藥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中醫藥之都”的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雖然亳州市涌現出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中醫藥企業。但從總體上看,目前產值近10億元的中醫藥企業僅有3家,尚缺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且亳州市中醫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仍任重道遠,研發投入占比較低,多數企業創新動力不足,長期處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
四、新發展格局下科技賦能“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實現路徑
第一,突破技術瓶頸,增強“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第一動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更加強調國內大循環的暢通,實踐證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產業鏈、供應鏈才能不受制于外,這關乎著“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全局。具體舉措方面,一是堅持深化中醫藥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建設的主線,是針對低端產能過剩,與產業升級進行的持久戰略。推動“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要從供給側發力,提高中高端中醫藥產品的供給能力,解決供給與需求的不適配問題。二是加強中醫藥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強化中醫藥產業鏈中關鍵環節、關鍵產品、關鍵領域的保障能力。加大科研機構、中醫醫療機構對中醫藥領域的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術研究,加大中藥新藥創制、中藥制藥設備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發和應用研究。三是加大對亳州市中醫藥領域創新平臺載體建設的支持力度,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貫通三產、市內外資源,整合并布局一批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研發中心,加快亳州市中醫藥技術創新研發平臺的建設。同時,對新獲批的國家級和省級平臺予以資金獎勵。鼓勵中醫藥企業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合作,探索建立“研發在滬蘇浙、轉化在亳州”的科研異地孵化新模式。
第二,引育結合為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提供創新人才支撐。一是增加對本土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支持舉措,穩定本土中醫藥人才不外流。比如,對用人單位自主培養的三類及以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參照相應的引進高層次人才標準進行兌現;對符合條件的中醫藥人才發放“藥都優才卡”,享受優惠政策等。二是提高引進高層次中醫藥創新人才的待遇,建議可以考慮在《亳州市招才引智實施辦法》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以增加中醫藥創新人才來亳創新創業的動力。同時,加強對中醫藥人才的傳幫帶工作的支持,鼓勵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深厚理論基礎的中醫醫師和中藥師帶徒授業,并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掛鉤。三是進一步完善亳州市用人單位在外設立的“人才飛地”“創新飛地”等引才政策,鼓勵各中醫醫院引進省內外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有針對性地制定重點面向滬蘇浙等地區的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政策,多舉措引進更多中醫藥領域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第三,加大“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中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力度。切實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相應的資金鏈,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形成資本、科技和產業的良性循環及三角互動。具體可以通過創新中醫藥產業融資體系,建立完善的投融資平臺,同時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依托財政資金、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企業融資、民間參與投資等手段,創新金融產品,力爭使中醫藥產業直接融資規模得以不斷擴大;鼓勵地方融資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為地方中醫藥產業提供擔保信貸服務。
第四,強化中醫藥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一是加強產學研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以解決產學研各自為政的問題,提高科研成果轉為生產技術的轉化率。二是推動中醫藥企業對亳州市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的參與度與責任感,鼓勵地方企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科研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三是綜合運用財稅減免、融資助力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多措并舉以支持地方中醫藥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 夏詩園.“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升級機遇、挑戰和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
[2] 張志鑫,閆世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
[3] 李旭章.以雙循環格局促產業鏈供應鏈升級[J].人民論壇,2020(23).
[4] 周劍明,王鵬.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面臨的壓力與對策[J].經濟縱橫,2021(6).
[5] 邰蕾蕾,魏驊,干行健.“互聯網+”環境下安徽中醫藥產業鏈模式重構與案例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0(7).
[6] 王桂月,徐瑤玉,王圓圓,等.我國科技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echnology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under Dual Circulation
—A Case Study in Bozhou
LIANG Mengdan
(The Party School of Bo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ozhou 236800, China)
Abstract: Its most essential feature is to achieve high-leve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further enhanced. In this context, Bozhou is empowered by technology to solve key core technology, funding, talent and other issues, accelerat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zhou to integrate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ne 1st Strateg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nd beautiful Bozhou.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aths to improv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break through key core technology bottlenecks, provide innovativ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guidance and education, increa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ding support, and strengthen the main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s in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責任編輯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