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鄉重慶市銅梁區是革命烈士邱少云的故鄉。我所工作的地方——雙山鎮壽橋村,是一個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小村莊。9年前,我作為初入社會的“牛犢”,心中有割舍不下的故鄉,組織部招賢納士的簡章指引著我回到了故里。
家鄉還是那個家鄉,我在接力接棒中歷經成長。村里的老支部書記對我說,你回來真是太好了,我年齡大了,想要交出接力棒。9年的漫漫時光,從本土人才到專干,再到接過重擔,我守護著這個養育我的地方。
家鄉已不是從前的家鄉,在我們敢闖敢試中變了模樣。在組織的引領和鄉親們的努力下,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雙山櫻桃的名聲已響當當,現代化溫室大棚建立在村口,為櫻桃裹上了遮風擋雨的“衣裳”;兒時的山路、光禿禿的山坡早已換了景象,兩旁的參天大樹、依山而建的步道成了它的新裝。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一道道難關,我們一起闖。
村里沒有集體經濟,鄉村振興車間來幫忙。曾經,村里有一個廢棄時間長達30年的磚廠。沒有人相信,這個人人都不想碰的“燙手山芋”可以再現輝煌。在村民大會上,我對大家提出建議:“咱們要不試一試、闖一闖?”排除萬難,我們在廢墟之上做“文章”,建起了嶄新的大米加工廠。第一批成品大米加工出來的那天,掌聲和歡呼聲在我耳邊回響。我偷偷擦干激動的淚水,心中斗志昂揚。
家鄉已不是從前的家鄉,我們在用心用情地奮斗中把未來點亮。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用心用情用力抓好鄉村振興工作是基層黨支部書記應有的擔當。我始終做沖在最前面的“領頭羊”,帶領著村里的黨員和群眾一起奮斗,確保每一個都跟上。偶爾回頭細數走過的腳印,盤點小小的村莊,我的內心還有大大的夢想。集體經濟大棚蔬菜建設項目,正在我們村隆重登場。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和村里結對,帶來了希望。該院師生說,要用藝術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把山村點亮。我們正處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關鍵節點上,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未來將勢不可擋。
家鄉已不是從前的家鄉,我們在黨的指引下把振興展望。黨的二十大報告舉旗定向,提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掌舵領航,有重慶市、區兩級組織部門在鄉村振興上做深做細做實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組織對基層干部的殷殷厚望,定當既腳踏實地又懷抱夢想。我會牢記“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立足崗位貢獻力量,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作者系重慶市銅梁區雙山鎮壽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