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高質量黨建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以開展‘十戶連心、紅網聚力’活動為契機,怎樣協調解決鄉村治理難題?”
……
連日來,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分區域、常態化舉辦村(社區)“支書達理”交流活動。這一活動打破了傳統“專家講、學員聽”的模式,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挑大梁、唱主角,通過“課堂上學知識、講臺上驗能力、實踐中比成效”的方式,有效激發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在鄉村振興中的“頭雁效應”。
黨建賦能
產業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從靠天吃飯到端牢產業振興的‘新飯碗’,從小打小鬧到做大做強……如今的上蓋村,產業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近日,一堂“土味”十足的“田間微黨課”在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馬埠鎮上蓋村的鮰魚養殖合作社開講,村黨總支書記、鮰魚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姚文斌正為峽江縣河東片區的36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講授產業發展之道。
據了解,上蓋村作為傳統農業村,過去產業結構單一。自2020年開始,上蓋村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為契機,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升級。如今,上蓋村的水塘里養起了鮰魚,田間種滿了艾草,山上種了楊梅、黃桃、翠冠梨等果樹,實現了“一魚一草多果”的新產業格局。同時,上蓋村成立村產業聯盟黨支部,并通過“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模式,種植經濟作物2000余畝,實現戶均增收1.5萬元,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以上。
紅色研學
融合業態越做越強
“當年,紅三軍團從仁和一帶東渡贛江,奔向第一次反‘圍剿’戰場……我們怎么傳承弘揚這些紅色故事,激活紅色資源,帶動整個仁和村發展……”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仁和鎮仁和村黨支部書記胡建文把黨課現場搬到了紅色教育基地,圍繞“講好紅色故事 打造鄉村振興強引擎”的主題,以拉家常的形式,講紅色故事、憶村莊變化、談經驗做法。
胡建文介紹,仁和村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提升改造紅三軍團仁和會議會址,建成完善紅色文化廣場、紅色舞臺、仁和渡口、紅軍橋等,通過開發紅色文創產品和創作紅色文藝作品,讓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鄉村生活。
為找準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的最佳銜接點,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仁和村創新“黨建+智慧紅色研學”發展模式,打造地標農產品仁和乳鴿、特色手工藝品等衍生產品,并推動文化創意、紅色教育、休閑康養、農業觀光等產業協同共進、融合發展。除此之外,仁和村還引入“互聯網+”新技術,采用智能導航、互動微游、趣味答題等形式,創新“沉浸式”紅色研學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廣泛宣傳紅色文化。
“十戶”連心
鄉村治理體系越來越優
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的室外課堂鮮活生動,室內課堂同樣精彩紛呈。
“有困難就找黨員‘十戶長’——這句口號已經成為硯溪村村民的口頭禪。”在峽江縣硯溪鎮硯溪村舉辦的村(社區)“支書達理”交流活動上,硯溪村黨總支書記胡健健激情滿滿地授課。臺下,學員們不時舉手追問細節。比如,如何發揮黨員“十戶長”考核機制在推動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常態化推進黨員“十戶長”制度;如何有效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工作的積極性;等等。
其實,硯溪村在推進落實黨員“十戶長”制度過程中,除了督促黨員結對幫扶10至20戶群眾,履行理論政策宣傳員、和美鄉村守護員、雙帶致富示范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文明新風倡導員、便民服務代辦員“六員”職責,還創新運用“圍爐夜話”“流動調解團”“庭院課堂”等形式,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問題分析交流會,讓大家圍坐一起,學政策、解難題、謀發展、話振興。有了群眾的積極參與,硯溪村的鄉村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治理效能不斷增強。
從“坐著聽”到“站著講”,從“傳統講堂”到“高效學堂”,從“大道理”到“身邊事”,峽江縣的“微黨課”變得越來越“接地氣”。如今的峽江縣,鄉村“領頭雁”們正努力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帶領更多群眾融入鄉村振興新實踐,共享鄉村振興新果實。
(摘編自《井岡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