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方面面的影響,也以各種形式影響著戲劇舞臺。其實,科技進步給戲劇帶來的影響還不止這些。人工智能(AI)橫空出世,讓戲劇演出中的角色可以完全由AI虛擬而成、立于舞臺之上,AI甚至可以獨立完成劇本寫作。然而,在探討AI技術發展對戲劇領域的影響時,我愈發覺得,AI帶給戲劇的是新的創意,但它無法取代戲劇演員,舞臺劇的獨特魅力與生命力是永恒的。
首先,戲劇作為流動變化的藝術形式,其核心在于情感的即時交流與互動。戲劇具有現場性、即興性和現實感,這些都是AI技術難以模擬的。在戲劇中,演員與觀眾共享劇場這個空間,通過眼神、肢體語言乃至每一次呼吸,傳遞著細膩的情感波動,構建起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刻聯系。當我演到有意思的情節,觀眾開懷大笑;當我演到悲情處,觀眾會哭。這種情感的即時反饋與碰撞,是人類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也是舞臺劇所獨有的,AI與任何藝術形式都代替不了。
其次,戲劇是演員個性與創造性的展現舞臺。每位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他們通過聲音、形體的精準塑造,使角色鮮活生動。另外,現實生活中的人本來就是高矮胖瘦都有,戲劇中無論是聲音還是形體的塑造都要與人物貼近,因此演員的選擇也需要各色人等。演員個性化的演繹與對劇中人物全方位的還原,是AI算法難以企及的。
再者,戲劇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創作者的辛勤耕耘與不懈努力。藝術創作沒有定式。準備一個劇目也許可以用AI即刻生成,但也可能需要創作者花費很長的時間。現今,AI興起、短視頻盛行,人們可以迅速瀏覽海量的作品,花五年甚至十年打磨一部作品,從短期的商業角度而言一定是不劃算的。但對于戲劇藝術來說,成為佳作乃至流傳千古的經典,一定是需要經歷長時間不厭其煩的磨合的。戲劇創作者通過日復一日的排練與演出,不斷磨礪演技,提升自我,將經典劇目代代相傳,這種工匠精神與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是AI無法替代的。
近些年來我們不斷強調工匠精神,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大家慢下來制作或品味的事物。曹禺先生的《雷雨》、老舍先生的《茶館》,每年上演時,依然有很多觀眾觀看,而且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鮮感。當作品擁有了觀眾的持久性喜愛,能夠不斷演出,不斷讓觀眾買票觀看,這就是長期效益。只有這種打磨過的經典才能夠流傳數十年,值得人們反復細細品味,展現其無限的價值,才能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AI技術雖然為戲劇領域帶來了諸多變革,但無法取代戲劇演員的地位與作用。戲劇的獨特魅力與生命力,將永遠依托于演員們的精湛演技與戲劇創作者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