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已不局限于知識的單一傳授,而向更全面、更深刻的人文教育發展。將人文教育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塑造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諸多作品中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學生在反復吟誦中能夠逐步領悟其思想精髓,并在此基礎上塑造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基于此,在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中,如李白《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等詩詞教學時,這些詩作不但語言美,還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對這些詩作進行反復誦讀,并結合集體誦讀、男女分讀、感情朗讀等方式,使他們體會古人思想情懷、領悟詩詞的意境與感情。與此同時,教師也可將詩作創作背景與歷史故事相結合,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之認知與認同。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從語言技能方面獲得提高,更能在文化層面上得到浸潤和熏陶。
故事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元素之一,將其融入課堂上,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借助鮮活的劇情以及人物形象,喚起學生情感共鳴,以實現人文教育。并且,通過對教材內容中有關故事的敘述,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課文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以及審美意識。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友邱少云》,這些文本通過對英雄人物事跡的敘述,表現其高尚品質與犧牲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這些英雄人物事跡的敘述,來引導學生體會到其愛國情懷與犧牲精神,進而激發其情感共鳴。同時,教師也可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英雄人物精神世界有更深的認識。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從知識層面獲得提高,更可以從情感層面受到陶冶與啟發。
語文教材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是多元、復雜的,而作為教師需要對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和質量。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清河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