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聯系。政府工作報告將“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并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列為重點任務之一。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著力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發展中的桎梏,滿足發展動力、發展方式變革的亟待需求。構建橫向協同、縱向打通的產業創新體系,持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推動產業發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看齊。同時加速帶動綜合性系統性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有利于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研發端和市場端兩方發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更多創新鏈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的“好項目”,形成以場景帶動攻克技術、轉化成果和培育產業的新模式。同時,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增加前沿技術能力供給,構建新型產業生態體系和拓展產品應用場景,系統推進產業規模化、產品產業化、技術產品化的未來產業生態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人”,特別是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一方面,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圍繞高素質干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三支隊伍”建設,出臺具備時代性、引領性的實施意見和行動方案,聚焦“引、育、留、用、服”全鏈條制度創新,建設一支高層次創新型青年骨干人才隊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大力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頑瘴痼疾,以“八個堅持”引領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創新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多元人才評價體系,通過讓廣大人才流動起來、活動起來,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干事創業、創新創造的新動能。另一方面,發揮高校對培養新質生產力高素質人才的關鍵作用。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銜接點,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綠色高質量發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高校應進一步優化學科體系和人才引培模式,開展面向轉型需求的基礎性科學研究與應用研究,推動科研部門與產業部門實現供需精準對接。有效推進高層次人才的校企聯合培養,做實做強產教研融合培養人才的共同體,努力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助推器。強化供給數字資源和搭建技能學習平臺,提高面向轉型的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水平,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上下聯動、左右貫通、一體推進的合力,對科學水平、技術研發、市場轉化等方面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從基建支撐、體制保障和理念構建等多維度系統謀劃、協同發力。
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落地載體。一方面,建立健全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前瞻布局以5G、千兆光網、算力基礎設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大數據、區塊鏈、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發展,引導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超高清顯示等產業水平。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數據安全監管體系,保障產業數據資產權益和涉及商業秘密的數據安全。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術創新,逐步建設一套完善的發展政策和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確保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加快創新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一方面,通過新的制度供給引領新質生產力生成,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新型生產關系,破除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暢通。另一方面,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政府應在數字化轉型中更多發揮組織協調監管的作用,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市場依靠價格等機制來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有效激發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轉化動力,加速實現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和產業化。
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為激發新質生產力提供精神保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以綠色發展的助力打造綠色生產力。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強化需求側對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要圍繞培育更多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全社會各領域培育綠色消費環境,形成新質生產力綠色可持續的供給側牽引。同時,不斷調整個人的倫理行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引導全民參與綠色經濟建設,推動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格局。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