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通過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研究,提出了“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并運用此方法從社會生產的具體形式中抽象出生產力的本質規定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使其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物質力量,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隨著人的歷史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和滲透性要素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中所體現出來的相互結合的社會形式就是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不斷推動著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
從“新發展理念”到“高質量發展”再到“新質生產力”,改革發展的理念環環相扣、一脈相承,充分彰顯出習近平經濟思想“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過程,即從具體的歷史條件出發,抽象出一般的規定,在一般的規定確定下來之后,再一次開始新增、細化與之相適應的具體的理論體系,繼而使之從抽象概念發展為一個具有許多定義和豐富關系的總體。“新質生產力”范疇中的核心內容就是“創新”,即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與發展的實踐中,實現勞動者創新、勞動工具革新、勞動資料更新和基礎設施換新??茖W技術的創新與人和社會的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側面,驅動創新其本質就是驅動勞動者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勞動能力的提升,使勞動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科學技術的創新也推動著勞動工具革新,具有高科技的勞動工具不斷提高勞動效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為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更多的自由時間。高科技勞動工具的發明創造不斷拓展著勞動對象的范圍和領域,由此來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方式,使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推動著高質量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內容是事物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是這些內在要素的結構和組織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并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應當辯證統一地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容與形式,根據各領域的本質特征創新驅動各領域內具體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豐富新質生產力的總體內涵。
勞動者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關系的生產者,勞動反映了主體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利用水平。所以,應當堅持系統觀念,不能將新質生產力孤立于經濟關系之中,還應在生態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理解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新型生產關系。從生態關系來看,人能動的實踐活動使自在自然不斷地轉變為人化自然,新質生產力將會在其中起著更加顯著的中介作用。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基點,以生態要素為牽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生態關系,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新型生態文明觀,用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形成的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立健全。從社會關系來看,新型生產方式既推動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推動著分配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更新,不斷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形成新型所有制形式,激發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充分調動各類人力資源要素的積極性,使各種要素向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向充分配置。以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消費方式的結構性轉換,以消費方式的結構性轉換指明生產方式的變革方向,大力宣傳綠色消費和低碳環保生活理念,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強力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目的,破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集全球創新要素,全方位地加快形成新型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的產物,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是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從抽象上升的具體的新的生產力理論,它們囊括了一系列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成果和一系列新型生產關系的發展趨勢,其內容和形式仍將繼續豐富和拓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歷史的產物,在歷史進程中孕育和發展,又是時代的寫照,不斷為新時代建構著新型生產關系,新型生產關系的完善,一方面不斷推動著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立足百年未有之變局,充分考察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和國際背景,準確分析世界新興產業革命升級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關于“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拓展,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最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入學習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理論內涵,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以新生產力理論為指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抓先機,鍥而不舍,順勢而上。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