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全面介紹了2023年國外空空導彈最新發展情況, 重點論述了美國的AIM-9X、 AIM-120、 AIM-260、 “遠射”項目、 模塊化先進導彈、 “突變”項目, 歐洲的ASRAAM、 IRIS-T、 “流星”導彈和創新導彈技術, 以及俄羅斯的RVV-MD2, 日本的JNAAM, 以色列的“天空之矛”, 印度的“阿斯特拉”等空空導彈最新研制進展和試驗情況, 最后總結空空導彈的最新發展特點。
關鍵詞:""" "空空導彈; AIM-9X; AIM-120; AIM-260; “遠射”項目; 模塊化先進導彈; “突變”項目; ASRAAM; IRIS-T; “流星”導彈; CW-ITP; RVV-MD2; JNAAM; “天空之矛”; “阿斯特拉”
中圖分類號:"""" TJ76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5048(2024)03-0032-08
DOI: 10.12132/ISSN.1673-5048.2024.0049
引用格式: 任淼, 劉晶晶, 文琳 . 2023年國外空空導彈發展動態研究[ J]. 航空兵器, 2024, 31( 3): 32-39.
Ren Miao, Liu Jingjing, Wen Lin. Research on Foreign Air-to-Air Missiles’ Development in 2023[ J]. Aero Weaponry, 2024, 31( 3): 32-39.( in Chinese)
空空導彈的作戰性能是決定未來“大國沖突”勝負的重要因素, 是筑牢綜合制空權亙古不變的追求。 空空導彈不斷發展創新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作戰需求[1]。 本文對2023年國外空空導彈的最新發展情況進行論述。
1" 國外空空導彈的最新進展
1.1" 美國空空導彈及武器項目
1.1.1" AIM-9X BlockⅡ導彈
2022~2024財年, 美軍計劃在AIM-9X BlockⅡ項目投入研究、 發展、 試驗與鑒定(RDTamp;E)經費1.973億美元, 導彈采購經費5.291億美元, 購買AIM-9X BlockⅡ/Ⅱ+導彈1 267枚[2]。
根據2023年5月發布的《AIM-9X BlockⅡ選購項目報告》顯示, 美軍2022年7月和11月進行了v10.4作戰飛行軟件的首次研制飛行試驗和系留飛行試驗, F-15E和F-16C戰斗機完成了4次飛行任務, 累積了9.4 h的試驗數據; 完成了對外軍售AIM-9X BlockⅡ導彈作戰飛行軟件(版本9.15)的工程更改建議(ECP), 6月開始軟件重裝工作; 計劃2023財年3~4季度完成SIP Ⅲ項目硬件工程更改建議和v10.4作戰飛行軟件的飛行試驗(見圖1); 美軍AIM-9X BlockⅡ戰斗彈和掛飛訓練彈的作戰良好率未能達到93%和86%, 2024財年計劃通過升級作戰飛行軟件和替換新的帶有環形激光陀螺的制導裝置(SIP Ⅲ硬件)兩種方式解決導彈可靠性低的問題[3]。
美軍AIM-9X BlockⅡ項目采辦計劃持續到2035年, 截止2023年5月已交付AIM-9X BlockⅡ/Ⅱ+導彈4 119枚[3]。 2022年11月到2023年9月, 雷神技術公司共獲得了價值8.7億美元的第22~23批次AIM-9X BlockⅡ/Ⅱ+導彈的生產合同, 為美國和國際用戶生產導彈和掛飛訓練彈1 779枚[4]。 2023年美國國務院同意向德國、 韓國和日本等出售AIM-9X BlockⅡ/Ⅱ+導彈和掛飛訓練彈225枚, 價值1.897億美元[5]。
AIM-9X BlockⅡ導彈是美國陸軍的“間接火力防護能力”增量2(IFPC Inc 2)項目的基準導彈。 2022年9月, 美國海軍空空導彈項目辦公室和陸軍IFPC Inc 2項目辦公室協商, 從美國空海軍的生產庫存中拿出116枚導彈支持IFPC實現初始作戰能力[3]。 美國陸軍還計劃2022~
收稿日期: 2024-03-22
*作者簡介: 任淼(1978-), 女, 河南洛陽人, 高級工程師。
2024財年采購AIM-9X BlockⅡ導彈188枚。 由于供應鏈問題影響了“持久盾牌”發射裝置制造初期的電氣和機械部件的裝配, 導致無法在2024年3月接收全部16個發射裝置和60枚AIM-9X BlockⅡ導彈。 為了減少對項目進度的影響, 美國陸軍和Dynetics公司緊密合作, 計劃2024財年并行開展系統集成、 風險降低、 研發試驗與鑒定工作, 驗證IBCS、 “哨兵”雷達和發射裝置的體系互操作性, 2025財年早期完成作戰鑒定。 2023年10月, 雷神技術公司開始交付AIM-9X BlockⅡ導彈。 Dynetics公司12月可交付首個“持久盾牌”發射裝置, 2024年2月進行首次導彈飛行試驗[6]。 美國陸軍還準備為IFPC增量2研發新型導彈, 其大小與AIM-9X導彈相似, 但擁有AIM-120D導彈的高度、 射程和速度, 計劃21世紀30年代中后期具備實戰能力[7]。
1.1.2" 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航空兵器" 2024年第31卷第3期
任" 淼, 等: 2023年國外空空導彈發展動態研究
2022~2024財年, 美軍計劃在AIM-120項目投入RDTamp;E經費2.48億美元, 采購經費21.974億美元, 購買AIM-120D導彈1 834枚, 比2021~2023財年增加58%。 美軍計劃2023財年完成SIP-3F項目功能配置檢查(FCA)和AIM-120D-3導彈與SIP-3軟件的所有5次集成飛行試驗, 繼續SIP-3 Tape 2和SIP-4軟件開發工作[8] (見圖2) 。
AIM-120D-3和AIM-120C-8導彈是經過外形、 接口以及器件換新(F3R)項目改進的最新美軍自用和對外軍售導彈, 通過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和數字技術升級了制導艙的多個電路板和高級處理器, 替換了陳舊軟件, 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導彈能力。 2023年4月, 美空軍完成了AIM-120D-3導彈的功能配置檢查。 7月, 一架F-16戰斗機實彈發射了生產型AIM-120D-3導彈, 完成了最后一次研制和作戰試驗。 美軍用了11個月的時間完成了AIM-120D-3導彈在第四、 第五代平臺上全部的系留飛行和實彈發射試驗, 2023年進入美軍服役[9]。 9月, AIM-120C-8導彈在F-15C戰斗機上完成首次發射試驗并擊落了空中目標。 2024年后將只生產AIM-120D-3和AIM-120C-8導彈[10]。
2023年11月, 美國F-35戰斗機聯合作戰試驗隊(UOTT)宣布完成了8次空空導彈實彈發射試驗, 涉及AIM-120D、 AIM-120D-3、 AIM-9X-2和AIM-9X-3等四種導彈, 這也是F-35戰斗機首次發射AIM-120D-3導彈。 UOTT計劃未來幾個月再開展幾次試驗以全面驗證F-35戰斗機的性能[11]。
AIM-120導彈的采辦時間將延長到2035年左右。 美國國防部在2024財年啟動多年采購(MYP)策略, 未來五年將采購AIM-120導彈1 710枚[12]。 2023年6月, 雷神技術公司獲得價值11.51億美元的第37批次AIM-120導彈采購合同, 生產831枚AIM-120D-3和AIM-120C-8導彈[13]。 2023年, 美國國務院批準向捷克、 瑞典、 德國、 烏克蘭、 韓國和日本等出售AIM-120導彈1 600余枚。 高需求使得AIM-120導彈生產線在未來幾年保持1 200枚的最大年產能[14]。
AIM-120導彈是“國家先進面空導彈系統”(NASAMS)的基準導彈。 2023年2月, 澳大利亞陸軍完成NASAMS系統首次飛行試驗, 測試在受控設置下系統的探測、 跟蹤、 交戰和引導導彈對抗真實空中目標的有效性。 NASAMS系統5月進行了首次試射和鑒定, 11月的實彈演習中, 發射5枚AIM-120導彈打擊大約15 km遠的5 000 ft高飛行的無人機[15]。 澳大利亞陸軍計劃采購7套火力單元裝備2個NASAMS導彈連, 在2023年實現初始作戰能力, 2026年實現完全作戰能力[16]。 2023年10月, 挪威政府、 雷神技術公司與康斯伯格公司簽署了新NASAMS系統合作協議, 在提高生產和交付能力的同時, 開展比AMRAAM-ER射程更遠導彈等新防空能力的研發。 11月挪威宣布了11.5億美元投資計劃, 向康斯伯格公司訂購NASAMS系統, 包括8個發射裝置、 4個火力分配中心, 以及AIM-120導彈、 AMRAAM-ER導彈和AIM-9X導彈, 計劃2026~2028年開始交付[17]。
1.1.3" AIM-260導彈
AIM-260導彈裝有多模導引頭和雙向數據鏈, 利用部件小型化技術增加了推進劑裝藥, 可能采用直接碰撞方式攻擊目標, 比新型AIM-120D-3導彈(預計射程185 km)擁有更遠的射程, 計劃2026年取代AIM-120導彈。
2023年2月,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AIM-260導彈正在進行小批量初始生產, 前五批次為固定價格合同, 但隨后將進入長達幾十年、 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大批量生產階段[18]。 5月, 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透露, 將尋求資金擴大AIM-260導彈生產線規模以提高產能。 美國空軍計劃購買200架下一代戰斗機和至少1 000架“合作式作戰飛機”, AIM-260導彈的加速生產可確保有足夠的空空導彈來武裝未來有人/無人作戰平臺。 “合作式作戰飛機” (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 CCA)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使用, 與F-35A戰斗機聯合作戰, 大大增加美軍制空作戰能力[19] (見圖3) 。
1.1.4" “遠射”項目
美國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于2021年2月啟動的“遠射”項目, 旨在驗證可攜帶空空導彈的無人機概念, 增強武器交戰距離和對抗敵方空中威脅的效能。 DARPA在第一階段選擇洛克希德·馬丁、 諾斯羅普·格魯曼和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GA-ASI)一起開展飛行器的初步設計。 2022年3月開展第二階段工作, 三家公司共同完成了詳細設計、 飛行器和空空武器分離的多機風洞試驗、 空中飛行器的飛行演示試驗、 演示關鍵子系統的生存能力的地面試驗, 以降低項目風險。 2023年3月, GA-ASI公司作為唯一中標商進入項目關鍵設計審查階段并完成第三階段的工作[20]。
missile from CCA
2023年7月, DARPA授予GA-ASI公司一份價值9 400萬美元的合同, 制造一個能夠在作戰條件下受控飛行的全尺寸空中發射系統, 計劃2024年開始飛行試驗。 重點評估飛行器基本操縱特性, 收集數據并為進一步的研發和試驗奠定基礎。 9月, GA-ASI公司發布了新的“遠射”無人飛行器的概念圖, 展示了與公司兩年前截然不同的設計[21] (見圖4) 。
GA-ASI公司過去三年使用數字工程方法迭代了多種飛行器設計, 通過飛行試驗對改進設計進行驗證, 降低方案迭代成本、 縮短研制周期。 “遠射”無人飛行器可由戰斗機外掛或轟炸機內部攜帶, 新型F-15EX戰斗機翼下內側可掛裝2架攜帶AIM-120導彈的“遠射”無人飛行器, 提升制空作戰火力打擊強度與戰場生存能力[21]。
1.1.5" 模塊化先進導彈
2023財年, 模塊化先進導彈(MAM)項目的預算為7 568.8萬美元, 利用綜合數字環境開展系統初始設計評審, 開展模塊化導彈的成熟度設計來減少未來空中發射和試驗平臺演示驗證風險, 同時啟動模塊化導彈系統制造過程的建模; 綜合測試團隊將與承包商一起開展武器集成到測試飛機的規劃和設計工作[22]。
美國空軍一直致力于通過更換導彈戰斗部、 助推器和導引頭, 利用易于升級和修改的開放式架構平臺以及標準子系統來實現空空導彈多樣化, 最大限度地提升美軍作戰飛機的載彈量和靈活性。 從2022年9月到2023年6月, 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分別授予波音、 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技術公司共價值9 080萬美元“緊湊型空空導彈”(CAAM)和“增程型空空導彈”(ERAAM)子系統部件的研制合同, 計劃2027年9月和2029年12月完成[23]。 波音公司打算通過與2021年披露的遠程空空導彈(LRAAM)概念類似的方式, 組合助推器與攔截彈來生產各種尺寸的CAAM/ERAAM。 雷神技術公司是否以“游隼”導彈為基礎來研發CAAM/ERAAM尚不明確, 該導彈與AIM-120導彈射程相似, 彈長僅為其一半。
1.1.6" “突變”新概念空空導彈項目
2023年3月, AFRL披露了一種為新一代戰斗機設計的“突變”(MUTANT)新概念空空導彈項目(見圖5)。 與現役導彈靠調整彈體姿態改變導引頭指向原理截然不同, 它通過為導彈鼻錐加裝可彎曲的創新型鉸接式控制制動系統(ACAS)實現, 可使導彈鼻錐在空中轉彎, 快速改變導引頭指向, 顯著提升導彈的射程、 機動性和敏捷性, 滿足未來“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對中遠程空射導彈需求[24]。
AFRL圍繞ACAS技術的設計、 制造、 集成和實現開展了六年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工作。 ACAS由緊湊型電磁電機、 軸承、 齒輪等組成, 精細化設計使部件線路通過環形通道連接彈頭和彈體。 鉸接式鼻錐采用一種新型蒙皮+內部填充彈性體的金屬骨架結構, 能夠承受高速飛行產生的900 ℃高溫。 AFRL已經開發了復合蒙皮結構, 中等超聲速蒙皮用于地面試驗, 高等超聲速蒙皮將在2024財年交付使用[25]。
AFRL已在實驗室環境進行了旋轉部件驅動試驗, 以雙重鉸鏈和控制舵操縱的改進型“海爾法”導彈為原型開展了地面測試, 計劃2023~2024財年進行三次地面火箭橇試驗[25]。
2023年9月, AFRL展示了“突變”導彈模型。 負責人表示“突變”項目不是在設計導彈系統, 而是在研制“插入”(現有)系統的技術, 項目將繼續在佛羅里達先進航空推進中心(FCAAP)新啟動的AEROMORPH卓越中心進行研究[26]。 ACAS具備攔截高機動高超聲速導彈的能力。
1.2" 歐洲的空空導彈
1.2.1" ASRAAM導彈
最新型ASRAAM Block6導彈使用MBDA公司自研導引頭替換了原有的雷神技術公司導引頭, 使導彈有了更多的出口機會。 印度近幾年正在積極推進ASRAAM導彈與“光輝”戰斗機、 升級的“美洲虎”攻擊機以及蘇-30MKI戰斗機的集成工作。 2023年, 印度“光輝”Mk1戰斗機成功進行ASRAAM導彈掛飛試驗和首次發射試驗。 ASRAAM導彈還有望與馬來西亞FA-50M輕型戰斗機、 韓國的FA-50和KF-21等戰斗機平臺集成。 MBDA公司和印度巴拉特動力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的ASRAAM導彈總裝、 集成與試驗工廠, 預計2024年投入使用[27]。
2023年8月, 有報道披露, 英國向烏克蘭提供了一種以ASRAAM導彈為核心的新型機動式陸基防空系統, 用于攔截直升機和無人機。 該系統是在一輛6×6 SupaCat高機動運輸卡車的后部安裝一個傾斜向前可發射2枚ASRAAM導彈的雙軌發射裝置, 備用導彈垂直存儲在平板車前部, 車上還有一個可伸縮電光/紅外傳感器轉塔, 推測地面發射ASRAAM導彈的射程可達10~25 km[28]。 10月, 視頻顯示, 烏克蘭首次使用該防空系統攔截了一架俄羅斯的“沙希德”-136自殺式無人機, 展示了ASRAAM導彈攻擊近距低空目標的敏捷性和該系統對抗無人機的快速反應能力[29]。
CAMM(Common Anti-Air Modular Missile)導彈是在ASRAAM導彈基礎上派生的通用導彈。 波蘭在2023年6月使用CAMM導彈進行Maa NAREW近程防空系統的首次作戰試驗, 并采購CAMM導彈和CAMM-ER導彈來發展其PILICA+防空系統和NAREW防空系統, 計劃與美國IBCS作戰管理系統進行集成[30]。 9月, 波蘭軍備集團和MBDA公司簽署了研制CAMM-MR導彈的意向書。 該導彈比CAMM-ER導彈更粗更長, 射程可能為80~100 km[31]。
1.2.2" “流星”導彈
2023年3月, 韓國的KF-21戰斗機進行了“流星”惰性彈分離試驗, 成功從機腹的半埋掛點彈射投放并與飛機安全分離, 檢驗了武器使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32]。
2023年10月, 意大利的“臺風”戰斗機在英國赫布里底群島導彈靶場開展了“流星”導彈的首次作戰發射試驗。 本次發射試驗驗證了“流星”導彈在典型作戰場景下對抗由地面遠程遙控真實目標的性能。 試驗中還首次使用了“流星”遙測戰斗彈(TOM)進行了地面和飛行試驗, 記錄了所有的飛行參數以核實導彈性能[33]。
MBDA意大利公司在2023年7月表示, 研發了一種可用于“流星”等雷達型導彈天線罩的先進陶瓷制造工藝。 新工藝是將陶瓷粉末置于高壓下來制造天線罩, 這種稱為NIMAS的新材料具備高強度、 抗侵蝕結構, 能承受超聲速和高超聲速飛行過程中遇到的氣動載荷和熱載荷, 成本與普通石英基工藝基本相同。 該公司的Fusaro工廠正在進行新工藝的驗證, 以及陶瓷材料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究工作[34]。
1.2.3" "IRIS-T導彈
2023年4月, IRIS-T導彈在韓國KF-21戰斗機上成功進行了首次武器分離試驗, 導彈點火后通過翼下滑軌成功發射[35]。 10月, 德國迪爾防務公司與韓國LIG Nex1公司簽訂了諒解備忘錄, 探討在IRIS-T導彈項目合作的可能性。 迪爾防務公司還在開展IRIS-T BlockⅡ和BlockⅢ改進型導彈的研制, 通過系列化升級, 確保IRIS-T導彈的使用期限更長。 2023年, 在巴黎航展上又展出了基于IRIS-T導彈的“未來作戰空空導彈”(FCAAM), 它是“未來作戰任務系統”(FCMS)項目的一部分, 以增強下一代戰斗機的空戰能力[36]。
烏克蘭購買的四套系統IRIS-T SLM防空系統在烏克蘭的作戰命中率接近100%。 2023年5月~11月, 德國分批援助10套IRIS-T SLM防空系統。 德國牽頭于2022年8月提出“歐洲天盾計劃”(ESSI), 共建一個由德國IRIS-T SLM防空系統、 美國“愛國者”防空系統和以色列“箭3”導彈防御系統構成的低中高三層綜合防空與反導體系, 目前已有19個歐洲國家加入了該計劃。 2023年6月, 德國采購價值9.5億歐元的6套IRIS-T SLM系統火力單元, 標志該“計劃”的正式啟動[37]。 隨后“計劃”成員國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斯洛文尼亞也簽訂了采購IRIS-T SLM防空系統的協定。
1.2.4" "歐洲導彈新研技術
2023年6月, MBDA公司在巴黎航展上展示了ORCHESTRIKE協同作戰攔截器概念, 它利用連通性、 軟件架構、 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技術, 使遠程運載工具、 動能攔截器、 電子戰攔截器以及其他攔截器能夠在整個攻擊任務中保持實時通信, 在抵近目標過程中相互傳遞各自的狀態和位置并共享戰場信息, 協調編隊行動, 更有效地穿透敵方的防空系統, 增強自身生存能力, 并提升對目標的毀傷效能。 目前, ORCHESTRIKE概念的應用重點是空對地任務, 但也適用于空空、 反艦和防空等任務[38]。
2023年10月, 英法聯合開展的“復雜武器創新和技術合作”(CW-ITP)框架, 展示了在混合推進系統、 電氣互連、 耐蝕材料、 量子計算、 人工智能以及火工品等技術領域取得的成果。 洛克希爾和HyPrSpace公司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展了新混合火箭發動機結構在導彈上的應用探索, 采用不同狀態的推進劑(液體+固體或凝膠+固體)提高導彈的射程, 為導彈各個飛行階段提供可調的性能等級, 預計混合動力技術能縮小的最小直徑約為20 cm, 項目還計劃模擬混合火箭發動機與“流星”導彈上使用的沖壓發動機的結合使用。 MBDA公司與法國S2P公司開展了3D模型互連技術的探索, 開發了多個集成互連的3D增材制造器件, 通過在導彈構件中嵌入電氣互連來取代傳統布線, 從而減少零件的數量, 減輕重量, 提高組裝的簡易性[39]。
1.3" 俄羅斯空空導彈
2023年8月, 俄羅斯首次在莫斯科“軍隊-2023”軍事技術論壇上展出了溫貝爾設計局為蘇-57戰斗機研制的RVV-MD2導彈。 RVV-MD2導彈保留了R-73導彈的氣動力外形, 其近炸引信傳感器窗口和后部舵面變小, 彈長2.92 m、 彈徑170 mm、 彈重117 kg、 戰斗部重8 kg, 射程0.3~50 km, 最大加速度12g。 RVV-MD2導彈采用慣導+多元雙波段紅外導引頭+無線電修正的復合制導, 提高抗干擾能力和殺傷概率; 帶有氣動力控制系統擾流板的單級單模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可實現加速度機動[40]。
RVV-MD2導彈不僅可在蘇-57戰斗機的內置武器艙掛載, 還可由“忠誠僚機”S-70“獵人”重型無人機攜帶[41]。 目前, 蘇-57戰斗機已用于俄烏沖突, 機身下方的兩個串聯式主武器艙, 各掛載4枚R-77-1或R-77M導彈; 機翼下方兩個側武器艙, 各掛載2枚K-74M2導彈(R-73M導彈改進型)。
1.4" 日本空空導彈
AAM-4B導彈是日本三菱公司的AAM-4的改進型, 采用相控陣雷達導引頭, 彈體比AIM-120C-7/8導彈大, 裝藥更多、 射程更遠, 可掛載日本F-2和F-15J戰斗機。 升級后F-15J戰斗機AAM-4B導彈的掛載數量從4枚提升為12枚。
日英共同開發的聯合新型空空導彈(JNAAM)采用了日本的雷達導引頭技術與“流星”導彈沖壓發動機技術。 該項目2014年啟動, 2022~2023財年完成了原型機的空中發射試驗后, 日本防衛省宣布JNAAM項目將于2023年結束, 其研究成果將用于下一代中距空空導彈。 日本計劃2024財年投入1.235億美元開展下一代中距空空導彈的研發工作。 該彈的外形與AAM-4導彈相似, 將利用JNAAM的高性能雷達導引頭的小型化技術, 發動機仍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2023年12月, 日本與英國和意大利簽約共同研制下一代“全球空中作戰計劃”(GCAP)戰斗機, 下一代中距空空導彈與其集成, 將極大地提高戰斗機有效對抗各種空中威脅的能力[42]。
1.5" 以色列空空導彈
2023年, 拉菲爾先進防御系統公司披露了一款名為“天空之矛”(Sky Spear)的空空導彈。 彈長約為3.5 m, 彈徑180 mm, 采用新型先進雷達導引頭、 雙向數據鏈和三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 射程為160~200 km。 導彈天線罩后方三角舵面的尺寸比“德比”導彈小, 可能會影響視距內交戰時的機動能力。 “天空之矛”導彈處于全尺寸研發階段前期, 正在尋找政府合作伙伴, 以推進其研制[43]。
SPYDER防空系統采用開放式架構, 允許組件靈活集成和組合, 可使用“怪蛇”-5、 I-Derby和I-Derby ER導彈作為攔截導彈。 系統自主性高, 可在移動中發現威脅, 并在幾秒鐘內發起全方位打擊, 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2023年1月, 拉菲爾公司宣布使用裝備助推器的I-Derby ER導彈的SPYDER LR防空系統具備了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 射程達80 km。 5月, 拉菲爾公司在希臘防務展上展出了最新的SPYDER一體化系統(AiO)。 該系統將“怪蛇”-5導彈、 雷達、 光電/紅外和發射裝置整合到一個平臺上, 以滿足現代戰場的高機動作戰需求[44]。
1.6" 印度空空導彈
2023年8月, 印度“光輝”Mk1輕型戰斗機在果阿海岸首次成功試射了“阿斯特拉”Mk1導彈。 12月印度國防部透露, 采用了固體燃料涵道式沖壓發動機(SFDR)的“阿斯特拉”Mk3導彈成功進行了飛行試驗。 該導彈可超聲速遠距離攔截空中威脅。 印度也在開展“先進中距作戰飛機”(AMCA)的隱身戰斗機研制工作, 內置武器艙可掛裝“阿斯特拉”導彈, 預計將在2032年投入使用[45]。
印度目前儲存有大約4 700枚超過使用年限的俄制R-73導彈。 2023年2月, 印度在航空博覽會上展出的SAMAR-1防空系統是利用R-73導彈進行低成本防空, 射程12 km, 發射車采用Ashok Leyland車輛底盤。 該系統已完成了17次試射并進入了初始生產階段, 12月通過合格鑒定進入印度空軍服役, 印度空軍首批將接收5套SAMAR-1防空系統。 印度還研制了SAMAR-2防空系統, 將俄制R-27E導彈安裝在8×8輪式Tatra-815底盤上, 射程為20 km[46]。
2" 國外空空導彈發展特點
2.1" “遠中近+大批量”提升空空導彈作戰能力
未來大國競爭時代, 空中戰場必將是雙方戰略博弈的主戰場, 空空導彈是奪取空中優勢的首戰核心裝備, 中遠距空空導彈承擔著打擊敵攻擊節點、 信息節點和保障節點的重要使命。 美國常改常新, 通過基本型和系列化發展思路, 已形成了以AIM-260導彈、 AIM-120D導彈和AIM-9X BlockⅡ/Ⅱ+導彈為代表的涵蓋遠中近作戰需求的空空導彈型譜。 以色列也展出了新研的“天空之矛”導彈, 與“德比”導彈、 “怪蛇”-5導彈形成遠中近搭配。
俄烏沖突暴露出美歐在未來高端戰爭下彈藥儲備與供應鏈等工業能力的不足。 美國多措并舉提升導彈產能, 通過多年期采購(MYP)和大批量采購(LLP)策略來增加AIM-120導彈等關鍵導彈生產數量, 加強對工業建設的投資力度, 促進承包商加快自動化生產線、 先進的增材制造技術的建設和應用。 例如, 對擁有共同的承包商和許多分包商的AIM-120導彈與SM-6導彈, 采購項目進行整體考慮, 靈活調整生產線提高產能和效率, 對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制導系統等通用部件進行預先訂貨, 將生產周期從幾年縮短到幾個月。 為滿足AIM-9X BlockⅡ導彈全新配置大批量生產需求, 美軍授予雷神技術公司多項購置和建設新生產設備的合同, 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將年生產量提升到2 500枚。 為彌補固體火箭發動機長期短缺, 美國向AerojetRocketdyne公司投資2.156億美元, 還對諸如滾珠軸承等需求激增的小部件創建了增材制造設施。 歐洲MBDA公司也利用協作式機器人、 自動化生產線來加快導彈生產。
2.2" “分層防御+快速可用”構建低成本高效的防空作戰體系
俄烏沖突的戰況發展使美歐更加確定了建立強大的分層防空與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性。 空空導彈派生的防空武器可以作為低成本的中、 低層防空系統, 快速構建各國所需的網絡化綜合分層防空作戰體系。 美國、 挪威和澳大利亞攜手合作, 除了完成AIM-9X、 AIM-120和AMRAAM-ER導彈的分層導彈防御系統試驗外, 還在開展射程更遠導彈的研究和評估工作, 獲得兼具近、 中、 遠程攔截能力的NASAMS系統。 未來AIM-260導彈、 模塊化先進導彈也可以通過軟件定義功能, 隨不同任務和平臺選配關鍵組件的方式, 實現空空、 面空角色的轉變。 歐洲MBDA公司的MICA和MICA NG導彈實現了空空、 地空、 艦空多場景發射, 德國迪爾公司也在IRIS-T導彈基礎上開發了IRIS-T SL導彈和新型IRIS-T SLX導彈升級IRIS-T SLM防空系統的性能以獲得更遠射程。
美歐基于現有空空導彈和發射裝置快速形成防空作戰能力以滿足烏克蘭對地面防空系統的迫切需求。 美國從各種來源購買已部署的AIM-120導彈以快速滿足烏克蘭NASAMS系統的導彈需求; 德國也從瑞典回購200枚IRIS-T導彈翻新后供烏克蘭IRIS-T SLS防空導彈使用; 英國迅速將ASRAAM導彈改裝為機動式陸基防空系統滿足了烏克蘭戰場使用。 美軍還計劃改裝烏克蘭的Buk發射裝置以發射AIM-7“麻雀”導彈。 北約還擁有大量即將退役的AIM-9M等“響尾蛇”導彈, 一旦配裝防空系統可滿足烏克蘭對近程點防御的巨大需求。 此外, 印度在R-73導彈和R-27ET導彈基礎上研發了簡易SAMAR-1和SAMAR-2低成本防空系統。
2.3" “模塊化+數字融合”踐行低成本快速研發理念
新一代空戰裝備的模塊化技術和數字化設計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采用開放、 敏捷和數字化的數字采辦策略, 可以在未來與高端對手的“持久戰”中占據優勢地位。 模塊化和可互換的部件可提高未來作戰多功能性, 數字工程技術可對采用了模塊化開放架構的下一代導彈進行快速設計、 原型制造和測試, 可更快速、 經濟地找到作戰能力和可生產性的最佳組合。 美軍計劃在2030年前對多種模塊化導彈子系統進行試驗以確定采辦和生產決策。 美國模塊化先進導彈的研發將貫徹開放、 敏捷和數字化的承包商數字采辦, 促使工業部門圍繞武器系統全壽命周期的模塊化和適應性需求創新建立工業基礎, 與其他武器系統協同開展共同組件研發, 以減少具有類似子系統要求的系統之間的冗余成本。
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通過“制空科學與技術”(CAST)項目(原2015年發起的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項目)、 2019年發布“空中優勢技術”廣泛機構公告、 2022年發布“空中交付產品”廣泛機構公告的方式, 持續推進高速度、 高敏捷性、 高致命性、 高掛載的經濟可承受的武器技術研發, 以提高對抗環境中的平臺持久性和生存能力。 目前, 除了波音公司、 雷神技術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事“緊湊型空空導彈”和“增程型空空導彈”子系統部件的研制外, L3 Harris Mustang 技術公司也在開展CAST項目先進導彈子系統部件的研究工作。
2.4" “人工智能+無人空射”變革空戰樣式
美歐近些年不斷探索和豐富智能空戰技術應用場景, 完善智能空戰能力, 從視距內到超視距全程實施有人/無人編組作戰, 以變革未來空戰樣式。 DARPA繼“空戰進化”(ACE)計劃后, 又發布的“人工智能增強”(AIR)計劃信息征詢書, 計劃投入7 000萬美元圍繞模型開發和多智能體的人工智能代理訓練兩個領域開展工作, 設想由人工智能駕駛的多架飛機在超視距空戰仿真中與敵機編隊進行對抗, 以證明人工智能可在超視距空戰領域執行進攻性和防御性制空任務。 歐洲MBDA公司的ORCHESTRIKE協同作戰攔截器解決方案通過武器數據鏈持續通信、 人工智能和深度強化學習算法, 實現了躍升規避威脅、 協同重新瞄準目標和自動重新分配目標的協作功能, 展示了網絡化武器的新高度。
未來有人/無人平臺在拒止環境下的協同作戰將成為一種戰場常態。 2023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了“復制者計劃”, 計劃在未來18~24個月部署數千個自主系統裝備, 推動美國向大量小型化、 低成本、 智能化的無人裝備轉變。 美國空軍“遠射”無人飛行器作為可加載AIM-120導彈的小型低成本“協作型”無人機, 掛裝在有人駕駛飛機上進入戰斗。 未來NGAD項目下的下一代戰斗機和“合作式作戰飛機”也將配裝AIM-260導彈。 “無人+遠射”以及NGAD“系統簇”形成的不對稱優勢, 將使美軍應對未來高端沖突時的航程、 生存能力和殺傷力得到提升。 歐洲也在為下一代戰斗機(NGF)研發無人僚機, 空客公司“重型忠誠僚機”可由大型運輸機攜帶和發射, 充當探測器、 攔截器以及輕型遠距載具布撒器, 其內部武器艙可攜帶干擾吊艙、 空空導彈等; BAE系統公司推出的“無人機概念”2可掛載2枚“流星”導彈; 奎奈蒂克公司采用模塊化設計的“寒鴉”無人機具有自主任務管理和人機協作能力; 蘇霍伊公司S-70“獵人”無人作戰飛機內部武器艙可兼容為蘇-57戰斗機研發的下一代導彈和彈藥。
2.5" “技術優化+顛覆創新”兼顧導彈的當前可用和未來發展
導彈技術的發展始終以適應新目標、 新作戰環境、 新作戰模式為需求, 在制空作戰方面追求強大的全態勢感知能力、 網絡化作戰能力和火力打擊能力, 不斷提高作戰使用的靈活性和易用性。 2023年2月《空軍和太空軍雜志》發表的《第五代武器》文章, 提出第五代武器具備隱身、 更快的速度、 更遠的射程、 更緊湊的彈體、 模塊化、 協同作戰和數字化設計等七大關鍵特征。 美國為了在當前和未來擁有奪取空中優勢的核心裝備, 一方面利用系統改進計劃通過軟硬件升級對AIM-9X和AIM-120導彈進行小步快走式的優化改進, 在提高速度、 射程、 制導精度、 毀傷效能和抗干擾能力的同時, 提升網絡化多源信息制導能力。 另一方面, 積極對下一代空空導彈關鍵技術進行充分驗證, 在美軍分布式協同作戰概念牽引下, AIM-9X BlockⅡ、 AIM-120D和即將服役的射程更遠的AIM-260導彈, 以及GUDA、 “游隼”、 MSDM、 LREW等下一代導彈, 將掛裝NGAD項目下的下一代平臺執行有人/無人協同作戰, 在體系支撐下形成廣域作戰網, 縮短OODA決策周期。
顛覆性技術是空中作戰效能的倍增器, 通過升級現有武器或催生新型裝備, 改變作戰方式, 可顛覆原有的力量格局, 影響戰爭進程[47]。 美軍一直致力于多種新型作戰概念及顛覆性技術研究工作, 以確保美軍保持制空作戰的絕對技術和裝備優勢。 AFRL的“突變”項目, 顯著提升導彈的射程、 機動性和敏捷性, 形成新一輪的技術突襲和性能壓制; 美國空海軍聯合投資開展的可配裝高速巡航導彈和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旋轉爆震發動機(RDE), 結構緊湊、 潛在熱效率高、 成本低、 易制造, 拓展應用到空空、 空地精確制導武器中, 必將為作戰部隊提供顛覆性效應。 AFRL還革新試驗, 通過“金帳汗國競技場”項目研發的數字武器生態系統, 推進了“網絡化、 協作化、 自主化”(NCA)技術的快速開發和演示驗證, 使采辦和轉化更為迅捷。 歐洲CW-ITP合作框架面向國防及中小企業機構征集低技術成熟度的創新技術, 探索混合動力技術、 3D模型互連技術在未來空空導彈小型化方面的應用前景。
3" 結" 束" 語
2023年6月, 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發布了《超越精確——為保持美國在大國沖突中的打擊優勢》報告, 指出了美軍在大國沖突中面臨最緊迫的彈藥需求, 同時圍繞美軍精確打擊、 未來武器技術和概念, 提出了推進數字工程和先進制造工藝, 構建模塊化、 多用途設計, 開展多功能發射平臺、 標準化通用接口、 先進推進技術、 多模傳感器、 自動目標識別優化、 網絡化自主協同、 動能和非動能殺傷、 無人彈藥載具等技術研究的建議, 旨在促進下一代武器系統的設計、 生產和使用[48]。 美軍還將“先進戰斗管理系統”和“盟軍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視為將來高強度對抗環境中盟軍作戰互操作性的最大機遇。 空空導彈作為OODA的重要作戰單元, 網絡化、 分布式、 智能化是適應未來戰爭的必然選擇, 提升“隨遇入網, 智能協同”的體系感知能力成為發展的方向。 作為消耗性武器的空空導彈, 只有增加生產和庫存才能確保有足夠的數量來滿足大國沖突中數千個殺傷鏈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任淼, 劉晶晶, 劉凱, 等. 2022年國外空空導彈發展動態研究[J]. 航空兵器, 2023, 30(4): 33-41.
Ren Miao, Liu Jingjing, Liu Kai, et al. Research on Foreign Air-to-Air Missiles’ Development in 2022[J]. Aero Weaponry, 2023, 30(4): 33-41.(in Chinese)
[2] Exhibit P-40, Budget Line Item Justification: PB 2024 Navy[EB/OL].(2023-03-01)[2024-03-21]. https:∥www. forecast-international.com/budget_site/pdf/FY2024/1507N_LineItem_2209_LI-6-Sidewinder_FY2024.pdf.
[3] AIM-9X Block II Sidewinder (AIM-9X Blk II)[EB/OL]. (2022-08-29)[2024-03-21]. https:∥www.zhangqiaokeyan. com/ntis-science-report_ad_thesis/02071107681.html.
[4] Contracts for Sept. 29, 2023 [EB/OL]. (2023-09-29) [2024-03-21]. https:∥www.defense.gov/News/Contracts/ Contract/Article/3543791∥.
[5] Japan-AIM-9X Block II Sidewinder Missiles[EB/OL]. (2023-12-15) [2024-03-21].https:∥www.dsca.mil/.
[6] Roque K. Slide to the Right: Army Now Predicting First Enduring Shield Launcher Delivery by Year’s End[EB/ OL].(2023-10-17)[2024-03-21]. https:∥breakingdefense. com/.
[7] Judson J. Army Pursuit of New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Interceptors Heating Up [EB/OL]. (2023-10-09) [2024- 03-21]. https:∥www.defensenews.com/.
[8] Exhibit P-40, Budget Line Item Justification: PB 2024 Air Force [EB/OL]. (2023-03-01) [2024-03-21]. https:∥www. forecastinternational.com/budget_site/pdf/FY2024/3020F_LineItem_MAMRA0_LI-12-AMRAAM_FY2024.pdf.
[9] F-16 Fires AIM-120D-3 for Final Flight Test of Newest AMRAAM Variant [EB/OL]. (2023-07-10) [2024-03-21]. https:∥www.rtx.com/news/news-center/2023/07/10/f-16-fires-aim-120d-3-for-final-flight-test-of-newest-amraam-variant.
[10] Marrow M. Raytheon to Max out AMRAAM Production for ‘Foreseeable Futur’[EB/OL]. (2023-09-06) [2024-03- 21]. https:∥breakingdefense.com/.
[11] UOTT Conducts 8 Live Fire Missile Tests with F-35[EB/OL]. (2023-11-16) [2024-03-21]. https:∥www. defense-aero-space.com/us-air-force-completes-new-round-of-f-35-missile-trials/.
[12] Everstine B. Congressional Conundrum[J]Aviation Week amp; Space Technology, 2023, 185(5): 14-17.
[13] Losey S. Ukraine to Get AMRAAM Weapons Under MYM1 Billion Deal with RTX [EB/OL]. (2023-06-22). [2024-03-21]. https:∥www.defensenews.com/industry/ 2023/06/21/ukraine-to-get-amraam-weapons-under-1-billion-deal-with-rtx/.
[14] Kadidal A. US Nears Sale of Air-Launched Munitions for RoKAF F-35s[J].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50): 8.
[15] Kapil K. Australian Army Begins Inducting NASAMS[J].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49): 8.
[16] Hughes R. Integrated Intent[J]. 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30): 22-29.
[17] Norway Plans to Purchase NASAMS Air Defence and New Missile [EB/OL]. (2023-11-15) [2024-03-21]. https: ∥www.edrmagazine.eu/norway-plans-to-purchase-nasams-air-defence-and-new-missiles.
[18] Trimble S. Lockheed Disclosure May Point to Start of Classified Program Production[J]. Aviation Week amp; Space Technology, 2023. 185(7): 26-27.
[19] Trevithick J. Classified AIM-260 Air-to-Air Missiles to Arm Future Air Force Drones [EB/OL]. (2023-05-02) [2024-03-21]. https:∥paffalcons.com/air-warfare/ classified-aim-260-air-to-air-missiles-to-arm-future-air-force-drones/.
[20] Rosenberg Z. GA-ASI Prepares to Test-Fly LongShot[J]. 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39): 7.
[21] Trevithick J. LongShot Air-to-Air Combat Drone Bid Won by General Atomics[EB/OL].(2023-09-07) [2024- 03-21].https:∥www.thedrive.com/.
[22] Exhibit R-2, RDTamp;E Budget Item Justification: PB 2024 Air Force [EB/OL]. (2023-03-01) [2024-03-21]. https:∥www.forecastinternational.com/budget_site/pdf/FY2024/3600F_PE_0603036F_LI-31-Modular_Advanced_Missile_FY2024.pdf.
[23] Contracts for June 13, 2023 [EB/OL]. (2023-06-13) [2024-03-21]. https:∥www.defense.gov/.
[24] Trevithick J. USAF Testing ‘MUTANT’ Missiles That Twist in Mid-Air to Hit Their Targets[EB/OL]. (2023-03-09) [2024-03-21]. www.thedrive.com/.
[25] MUTANT Missile Utility Transformation Via Articulated Nose Technology [EB/OL]. (2023-08-08) [2024-03-21]. http:∥www.afresearchlab.com/.
[26] Ripple B. AFRL’s MUTANT Display [EB/OL]. (2023-09-13) [2024-03-21]. https:∥www.dvidshub.net/.
[27] BHARAT Dynamics Limited’s ASRAAM Block 6 Production Facility to be Activated Soon [EB/OL] . (2023-09-07) [2024-03-21]. https:∥idrw.org/.
[28] The UK Strengthened Ukraine’s Air Defense with Unannounced Ground Launched AIM-132 ASRAAM Missiles [EB/OL]. (2023-08-05] [2024-03-21]. https:∥en.defence-ua.com/.
[29] British Air-to-Air Missiles Turned SAMs Seen Scoring Kill in Ukraine[EB/OL]. (2023-10-04) [2024-03-21]. https:∥www.thedrive.com/.
[30] Kotlarski A. Poland Signs USD15.5 Billion WISA Air-Defence Contracts [J]. 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38):14.
[31] Osborne T. Poland Presses Forward with Air Defense Umbrella Plans[J]. Aviation Week amp; Space Technology, 2023, 185(18): 37-38.
[32] Two KF-21 Prototypes Begin Weapon Trials with Meteor, Gun [EB/OL]. (2023-03-28) [2024-03-21]. https:∥www. defense-aerospace.com/.
[33] MBDA Develops Advanced Ceramic Radome for Future High-Speed Missiles[EB/OL]. (2023-07-20) [2024-03-21]. https:∥www.janes.com/.
[34] MBDA’s Fusaro Site Eyes More Work, Perfects New Technologies[EB/OL]. (2023-07-20) [2024-03-21]. https: ∥euro-sd.com/.
[35] Kadial A. KAI Launches IRIS-T Missile from KF-21[J]. 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17): 8.
[36] Diehl Defence at Paris Air Show During Times of Growth[EB/OL].(2023-06-07) [2024-03-21].https:∥www. diehl.com/.
[37] Germany Procures Six IRIS-T SLM Fire Units[EB/OL]. (2023-06-22) [2024-03-21]. https:∥www.diehl.com/.
[38] Collaborative Combat Effectors Demonstration MBDA Showcases Orche Strike at Paris Air Show 2023[EB/OL].(2023-06-13) [2024-03-21].https:∥www.mbda-systems.com/.
[39] Osborne T. Anglo-French Research Pursues Next-Gen Missile Technology[J].Aviation Week amp; Space Technology, 2023, 185(22): 22-23.
[40] Dubois G. RVV-MD2: What Does the New Generation of Air-to-Air Missiles that Russia will Put into Service be Like? [EB/OL]. (2023-08-19) [2024-03-21]. https:∥www. aviationline.com/.
[41] Loyal Wingmen’Add Mass to Global Future Fighter Efforts[J]. Jane’s Defence and Intelligence Review, 2023,2(12): 54-59.
[42] Kadidal A. Japan to Develop New Medium-Range Air-to-Air Missile[J]. 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 60(41): 8.
[43] Savage O, Jardim W C. Rafael Launches New ‘Sixth-Generation’ Air-to-Air Missile[J]. Jane’s Defence Weekly, 2023,60(26):16.
[44] Lappi Y. Rafael’s SPYDER Gets Capability to Intercept 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s[J]. Jane’s Defence Weekly, 60(4): 14.
[45] LCA TEJAS Successfully Test-Fires Indigenous ASTRA Beyond Visual Range Air-to-Air Missile off Goa Coast[EB/OL].(2023-08-23) [2024-03-21]. https:∥pib.gov.in/.
[46] Fully Developed Indian SAMAR-1 Took 10 More Months to Enter Service [EB/OL]. (2023-12-21) [2024-03-21]. https:∥en.defence-ua.com/.
[47] 樊會濤, 段鵬飛, 袁成. 航空顛覆性技術初探[J/OL].航空學報. https:∥link.cnki.net/urlid/11.1929.v. 20231201. 1614.018.
Fan Huitao, Duan Pengfei, Yuan Che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n Aviation[J/OL].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https:∥link.cnki. net/urlid/11.1929.v. 20231201. 1614.018. (in Chinese)
[48] Hacker T. Beyond Precision: Maintaining America’s Strike Advantage in Great Power Conflict[R]. 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06.
Research on Foreign Air-to-Air Missiles’ Development in 2023
Ren Miao*, Liu Jingjing, Wen Lin
(China Airborne Missile Academy, Luoyang 47100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full description of development of foreign air-to-air missiles in 2023. It pre-sents the latest advancement progress and testing situation of AIM-9X, AIM-120,AIM-260, LongShot program, Modular Advanced Missile, MUTANT project, ASRAAM, IRIS-T, Meteor missile, innovative missile technologies, and RVV-MD2, JNAAM, Sky Spear, Astra BVRAAM. In the e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air-to-air missiles.
Key words: air-to-air missile; AIM-9X; AIM-120; AIM-260; longShot program; modular advanced missile; MUTANT project; ASRAAM; IRIS-T; Meteor missile; CW-ITP; RVV-MD2; JNAAM; Sky Spear; A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