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數字經濟是我國面向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重大戰略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國落實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必要前提。本文在分析國內外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明確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和思路,研究探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并提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新型基礎設施;指標體系;評價;可行性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面向經濟形勢發展未來趨勢,把握信息革命發展大勢,《“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一系列頂層設計相繼出臺,明確提出要打通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大動脈,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提升跨區域算力調度水平。各地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文件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向,提出“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要求“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推進網絡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提高物聯網覆蓋水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國落實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必要前提。探究討論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效果如何,需要一個完善的體系進行評價,值得我們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相關研究
國外經濟研究機構基于對數字經濟的內涵分析,構建了系列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建設水平測度。經合組織官方出版物《數字經濟展望》《衡量數字經濟——一個新的視角》對于數字經濟有長期的跟蹤和前瞻研究,從投資智能化基礎設施和創新能力兩個維度構建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指標體系構建選取11個指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寬帶普及率、移動數據通信、互聯網發展、開發更高速度、網絡連接價格等。從研究報告可以看出,國外各研究機構都認為信息設施作為衡量信息化的維度標準之一可以顯著提高創業概率。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指標體系在不斷地完善。我國學者構建的數字經濟指標體系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形成相同點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把握數字經濟的本質,學者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作為衡量數字經濟的指標,基礎設施完備才能加速信息和數據的傳遞。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充分發展的前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環境,逐漸引起學者重視。趙西等從RD經費、IPv4、光纜總長度、電信業務總量、移動互聯網用戶三個方面構建三級指標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梁興輝等在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時代背景下,從長途光纜線路長度、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和域名數四個指標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進行衡量。朱曉靜等基于數字經濟的特點,以基礎設施和滲透程度為指標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測量模型,基礎設施方面主要從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寬帶用戶數以及軟件業務和電信業務收入方面衡量。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外對數字經濟建設問題的研究具有多學科、多領域特征,其研究成果對國內數字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及借鑒意義。國內關于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空缺的。本文基于對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概念內涵的梳理,構建一套系統、科學、合理的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估體系,對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各種影響因素,促進相關工作的開展。
二、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和思路
(一)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1)導向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引導各個地區對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為地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規劃方向,同時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地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以推動地區信息化發展為目標,轉變整個地區的社會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促進地區數字經濟增長。
(2)完備性原則。指標相互獨立,必須層次鮮明,并非指標簡單的拼湊而是各具經濟屬性,選取不同的層次但是在整體中又構成了相應的秩序,各層次指標之間存在完備而清晰的邏輯關系。
(3)可行性原則。可行性既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也要從技術角度考慮,即統計指標的選取既要兼顧實際需求,也要兼顧指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理論上非常理想的指標,在實際數據統計中可能面臨難以獲得的難題。理想指標和統計指標獲得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選取指標時在最佳指標選取的中一定要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來實現評價的可行性。
(4)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即指標一定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出現階段發現的新特點,反映未來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所以一是指標的選取要剔除主觀因素,選取具有科學性并且是可量化的指標,二是指標的選取要力求能夠真實反映現階段信息化的狀況和未來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和潛力。
(5)動態性原則。動態性是指指標要具有時代性特征,并且要根據信息化的動態發展不斷地更新和調整指標體系。結合國際國內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選取的指標可以真實的反映和衡量出現階段信息化真實的水平。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當已選取的指標不能客觀地反映真實的信息化水平時,必須對指標進行動態調整,以反映信息化發展現狀。
(二)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
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基礎、綜合、多層次、全方位的目標。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影下,遵循我國制定的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立足國家現階段信息化發展水平,對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不斷地完善和優化,綜合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應用場景、實際操作反饋等各個方面。
為了能夠準確而全面地評價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效果,通過大量研究和分析關于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國際國內相關研究報告和文獻,結合《“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的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各省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先進經驗,經過整合,本文將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級指標,結合2個二級指標和11個三級指標,用來對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進行科學的評價。
三、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構成
(1)5G基站數量。反映本地區5G基站建成數量。5G基站數量=各運營商建成的5G基站數量之和。
(2)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數。反映本地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數量。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數=全域上線運營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數量之和。
(3)大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反映本地區各行業提供社會化基礎信息服務的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標準機架建成數量。大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等于各基礎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專業運營商、專業云服務商等建設、運營管理的大數據中心標準機架建成數量之和。
(4)算力網絡規模。反映本地區根據業務需要,在云、網、邊之間按需分配和靈活調度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的計算機算力網絡總規模。算力網絡規模=基礎算力規模、智能算力規模和超算算力規模之和。
(二)數字網絡普及評價指標構建
(1)移動電話普及率。反映本地區移動電話普及應用水平。移動電話普及率=移動電話總部數÷常住人口總數×100%。
(2)5G用戶普及率。每百人中在計費系統擁有使用信息的5G業務或終端用戶數的人數。反映本地區5G用戶普及應用水平。5G用戶普及率=5G用戶總人數÷常住人口總數×100%。
(3)5G上傳、下載平均速度。5G上傳平均速度是指用戶設備向網絡傳輸數據的平均速度,5G下載平均速度則指用戶設備從網絡接收數據的平均速率。5G上傳、下載平均速度指標標準成為評估和監測網絡性能的重要參考依據。5G上傳平均速度=峰值上傳速度×用戶體驗質量(UEQ),5G下載平均速度=峰值下載速度×用戶體驗質量(UEQ),其中,用戶體驗質量(UEQ)是一個綜合反映用戶實際體驗的參數,與網絡負載、用戶數量、業務類型等因素有關,只是上傳和下載的用戶體驗質量(UEQ)不同。
(4)固定寬帶用戶普及率。每百戶人中有固定寬帶接入的戶數。反映本地區固定寬帶普及應用水平。固定寬帶普及率=各運營商固定寬帶總戶數之和÷常住人口戶數×100%。
(5)IPv6活躍用戶數。反映本地區整體IPv6網民規模,指具備IPv6網絡接入環境,已經獲得IPv6地址,且在近30天內有使用IPv6協議訪問網站或移動互聯網應用(APP)的互聯網用戶數量。IPv6活躍用戶數=使用IPv6協議訪問網站或移動互聯網應用(APP)的互聯網活躍用戶數量之和。
(6)千兆寬帶用戶數。反映本地區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量。千兆寬帶用戶數=各基礎電信企業的千兆寬帶用戶數量之和。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四、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建議
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一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起到基礎保障作用,信息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當代數字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綜述了數字經濟背景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在衡量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時要盡可能地全面確定指標,有效推進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發展,形成穩定的數據來源,科學有效地完善指標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為有效推進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發展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測度和評估的理論研究。對于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嚴格的數據分析體系,以期獲得更高的決策水平和更高的學術價值。通過對國際國內關于新基建項目的研究,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基建項目融資模式的理論分析與測算方法。
二是探索建立系統而全面的跨部門的工作機制,全面展開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統計調查。建立正式的數據統計調查框架,明確完備的統計指標,各部門按時間按工作節點上報指標,保障一手數據、核心數據的長期而固定的采集,從而保障數據獲得高效性和準確性,能真實反映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真實水平,避免受到數據來源的不準確和不穩定等因素影響。
三是在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數據質量和來源可控的前提下,要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根據需要不斷更新數據,以便更好地反映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際情況,做出符合數字經濟發展實情的評價。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數據管理中心(遼寧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