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遼寧進入人口老齡化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從全國范圍來說,也是最早的省份之一。隨著遼寧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制定積極有效的應對政策以減緩遼寧人口老齡化程度刻不容緩。本文依據遼寧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在分析遼寧人口結構、重點是老年人口結構的基礎上,解析遼寧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三個主要因素并由此入手,著重在政策層面提出減緩遼寧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政策;東北振興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要素,是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源泉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面把握遼寧省人口的趨勢性變化,科學分析人口發展規律,調整優化生育政策,積極應對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現狀,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遼寧省數據,從政策層面提出積極應對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一、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現狀
1.遼寧省人口情況
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遼寧省常住人口4259.1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的4374.6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15.5萬人,減少2.64%。全省男性人口2126.4萬人,占49.92%;女性人口2132.8萬人,占 50.0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99.70,呈現女多男少特征。全省共有家庭戶1746.7萬戶,平均每個家庭戶2.3人,比全國平均水平(2.62人)每戶少0.32人。
2.遼寧省老年人口狀況
2020年,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1095.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25.7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02個百分點。2022年,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遼寧省年末常住人口4197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1158萬人,占總人口27.5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
從健康情況看,根據數據,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良好,全省有85.13%的老年人口身體處于“活力”狀態,其中有52.87%的老年人口身體處于“健康”狀態、32.26%的老年人口身體處于“基本健康”狀態;全省有14.86%的老年人身體處于“失能半失能”狀態,其中12.57%的老年人口處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狀態、2.29%的老年人口身體“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良好的健康狀況是高質量生存的必要前提之一。
從居住狀況看,全省老年人口空巢化、獨居化特征明顯,與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53.97%,超過半數;老人與子女共同居住的比例達到29.26%;選擇獨自居住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12.92%,選擇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口僅占0.74%。與配偶同住和獨居的老年人口占比達到66.89%,即全省2/3的老年人口的日常生活靠老人間互助和自助。
二、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產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轉為負,年新出生人口下降,老年人口占比提高
202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5.16%,201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6.68%,這十年間人口出生率受生育政策影響有窄幅波動,總體呈現平穩下降趨勢,人口死亡率受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影響,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0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為0.42%,2020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9%,人口由正增長變化為負增長,人口增量小于人口減量,是人口可持續增長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原因之一,如圖1所示。

2.人口總量減少,以經濟型流動為主的省際人口持續流出
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4259.1萬人,與2011年的人口峰值4379萬人相比人口減少近120萬人,年均減少13.3萬人;與2010年4374.6萬人相比,全省常住人口在十年間總量減少116萬人,年均減少11.6萬人。人口總量的減少除了受人口自然負增長影響,還與遼寧省近年的經濟下行、GDP增速在全國位次靠后而導致人口省際凈流出密不可分。十年間省際人口凈流出97.7萬人。2020年,居住在遼寧省外的遼寧戶籍人口共有187.4萬人,對人口流動原因分析后,結果為經濟型流動是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其中工作就業流出占40.4%、學習培訓流出占12%,也就是說,以經濟型流動為主因的人口流出從年齡結構上分析為勞動年齡人口,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大的原因之一。
3.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2022年,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1158萬人,占總人口27.59%,與2020年相比短短兩年時間提高了1.87個百分點,并且隨著上世紀60年代高出生率時期人口正在陸續進入老年行列,全省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隨著老年健康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社會環境更加友善,老年人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逐年提高,老年人健康需求得到基本滿足,老年人健康狀態持續改善,人口預期壽命穩步增長。2020年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8.65歲,比2010年的76.38歲增加2.27歲,排在全國前列。根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的消息:“到2035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或將增長到81.3歲。”全省以及全國人口預期壽命的增長是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主要原因。
三、積極應對遼寧省人口老齡化,提出政策層面建議
1.穩定人口出生率在適度區間,減緩人口總量下降趨勢,減緩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應從轉變人口出生率長期低位徘徊入手,減緩老齡人口占比不斷增加的局面。202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5.16‰,2022年人口出生率達到歷史新低4.08‰;202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49‰,202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更是降至-4.96‰。全省人口總體呈現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人口發展特征。
人口出生率長期維持低位并持續走低,是導致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規模減小和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人口生育政策逐步調整,遼寧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配套生育政策支持“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見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系統性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是實現遼寧人口結構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建議在以下四個方面制定生育配套支持政策。
一是制定積極的全過程生育支持政策。從提高生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制托幼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等三方面搭建起領域齊整、內容完備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二是制定完善女性就業支持政策,保障女性生育期間權益。女性就業支持政策能夠使女性兼顧工作和生育,緩解因生育而與職業發展產生的沖突,充分釋放生育潛力。
三是建立嬰幼兒照護體系。優先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普惠制托育服務,增加社會層面的低齡嬰幼兒照護能力,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前嬰幼兒的全程照護體系。
四是建立靈活的陪產假制度。探索加快制定男性的陪產假制度,在家庭照護方面引導男性承擔更多家庭責任,分擔女性因生育而承擔的生理、心理、體力方面的壓力。
五是要在全社會引導建立前瞻性的生育觀。前瞻性生育觀的建立,不僅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家庭穩定、代際和諧、民族傳承、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支撐。積極生育政策的制定,可以減輕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勞動強度,轉變年輕人不敢生、不愿生的生育觀念,穩定人口增量。
2.強化頂層設計,加大養老配套制度建設,促進養老事業、養老產業發展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維護老年人尊嚴和權益,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社會和諧的國家戰略。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國務院2021年12月30日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這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全局性、指導性文件,明確了打造高質量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兩個舉措,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遼寧省的老齡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不斷完備,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社會保障工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自2005年起,全省已經連續19年上調企業養老金,加大力度對退休老人尤其是高齡退休老人養老金進行上調;先后出臺政策加大對生活困難群體特別是高齡老年人的供養比例;加大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等。面對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建立健全穩定的養老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雙向影響,化被動為主動,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個人共同發力的局面。
一是以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提升行業管理水平為導向,加快各項規章制度和配套措施的制定,推動全省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和綜合監管工作建設。
二是加大基本政策兜底的養老床位保障,提升服務質量,確保特困、殘障、鰥寡孤獨群體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可以探索“國有基礎設施+民營養老服務”的形式,盤活國有閑置固定資產院所,引進先進的養老管理模式和服務經驗,謀合作共贏的結果。
三是制定引進社會資本進入養老市場的長期優惠政策。養老產業屬于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與醫療設施配套,資本回收速度相對較慢,制定長期穩定優惠的政策,是養老產業引資的梧桐樹。根據老齡人口健康狀況和人均養老金水平,遼寧省應適度發展高端養老產業,重點發展社區家庭養老。
四是從政府層面上積極推進“互聯網+養老”。2016年以來,全省把發展智慧養老服務納入試點工作要點,積極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從目前的建設情況看,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信息技術在養老產業的應用還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城市間的發展也不均衡,這里有技術問題,更有行業協同、信息差等問題。應加快智慧養老建設,讓老年人獲得“觸手可及”的服務保障,享受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帶給生活的便利。

五是布局供給側、需求側養老市場,激發養老市場活力,推動市場供需平衡。老年用品業早已被國際經濟學界譽為“無限廣闊的兆億產業”,養老市場的發展是養老服務業的重要支撐,應大力發展養老產業,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讓養老產業成為一個新的帶動能力強的經濟增長點。
六是在全社會營造敬老的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通過建立常態化多渠道的孝親敬老宣傳平臺,構建和諧的代際關系,塑造新時代良好的孝道倫理,普及老年健康政策和健康醫療、營養、運動等方面科學知識,落實好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全方位建立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
(作者單位:遼寧省統計局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