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電影進入飛速發展階段,但由于科學技術的影響,國產科幻電影并沒有好萊塢科幻大片那樣奇特華麗的視覺效果。第五代導演黃建新導演的電影《錯位》可以說是早期國產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品,形成了一種“軟科幻電影”的創作模式,是一次大膽且全新的嘗試。電影中所表現出的無意識、夢的想象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有共同之處。因此,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的角度去解讀軟科幻電影《錯位》,以期為新時代軟科幻電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 鍵" 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科幻電影;軟科幻;《錯位》
一、針對“異化”現狀解析《錯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尋根與反思”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第五代導演躍躍欲試,創作出許多立足現實、敘述歷史與具有濃重中華傳統文化色彩的影片,具有深沉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覺性,陳凱歌與張藝謀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當大部分導演將反思的目光與視角對準歷史、回望民族傳統時,黃建新卻將目光投射在城市,對當代城市人群的人性弱點和社會現狀開辟了深層次思考和批判的空間,表現出當代人的現實困境與精神困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大眾普遍認為,科幻電影都與華麗的視覺特效分不開,但早期的國產科幻電影由于技術上的缺失,不得不另辟蹊徑,從更深層次的主題出發,打造出“軟科幻電影”的創作模式。所謂的“軟科幻電影”就是在某種科幻的背景下講述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1]?!败浛苹秒娪啊敝饕郧楣澓脱輪T的表演取勝,而不是靠華麗的特效。相比科幻電影運用現代尖端科技成果打造的造物式的奇觀視覺效果,其更加注重對人物自身與社會現實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反思。
黃建新導演的《錯位》作為中國早期科幻電影的嘗試之作,具有超前和先鋒意識,為未來國產軟科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思想上的幫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影片將整體敘事脈絡放置在“科學幻想”的概念下,在敘事手法和視覺呈現上進行大膽探索,解釋了現代社會中人性有可能會遭遇的“異化”危機。作為一部“軟科幻電影”,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意蘊是高度抽象和概念化的,有著經典的“機器人反噬人類”的母題,在種種隱喻和黑色幽默的背后透露出導演對現實社會的深切思考。電影借助趙書信和他的創造物(機器人)之間發生的“代替”事件造成的主體性錯位,預示著個人主義的過度擴張和主體性的急劇膨脹將會使人類社會和人性本身陷入“變異”的境地。而電影在畫面構圖和色彩上極具表現主義的風格特征,超現實主義的夢境表達和潛意識表達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不謀而合。
二、“無意識”下的真實反映性
弗洛伊德一生中對心理學的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釋夢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弗洛伊德學說的理論核心和基礎是無意識理論,無意識理論展示了人心理的復雜性和層次性,引導人們注意意識背后更深層次的含義,去探討無意識心理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深刻而巨大的影響[2]。
人類大部分的精神活動是無意識的,只有無意識的活動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動。無意識是一種沒有被意識到的、潛在的心理活動,指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欲望。軟科幻電影《錯位》主要講述了在社會變革轉型的初期,都市人在現代社會中身份認同的焦慮問題,對“人造人”問題進行了反思。主人公趙書信從普通的工程師升職為局長,權力擴張和社會地位提高的同時,等待他的是和之前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他一時無法接受這種轉變,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去做自己喜歡的科研工作。于是他在玩具身上找到靈感,去朋友那里購買了仿真人體模型并加以改造,制造出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用來幫自己去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機器人每次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想要成為真正的“人”,趙書信察覺到異樣,與機器人展開對抗,并想要毀掉他。影片的最后,趙書信醒來,才發現這只是一場夢。
三、以“人格結構理論”剖析人物本質
弗洛伊德晚年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三大人格結構說,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這與意識、前意識、無意識相對應。本我人格中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礎;自我和超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本我是人格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也是精神分析派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石;自我在現實的需要與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間起調節作用;超我的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動,是本我和自我的監督者[3]。這三者的關系是本能沖動引起的內驅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壓抑和“審查”,于是以“轉移”的形式表現為夢或神經癥。
電影《錯位》采取傳統的“個人與群”的二元對立敘事模式,而此時的群更集中凸顯為一種權力,影片敘事中,“個體與群”的對立表現為“個體與權力”,敘事中心也發生變化,權力在影片中被具象化,具體到社會中的個人,影片問題的最終所指呈現為人與人的對立[4]。趙書信由一個工程師升職為局長,社會地位提升的同時,權力也隨之而來。影片中權力的具象化主要體現在趙書信創造了機器人,但他發現機器人不受控制的時候,打算用遙控器威脅機器人并最終摧毀他。此時的趙書信看似擁有創造和毀滅的權力,但其實更像是被權力束縛。機器人的誕生源于趙書信想要逃避開會,讓機器人去幫他參加他不想去的會議。他對機器人說:“不想干的事情我當然可以不干,但是這樣一來,想干的事我也干不成了?!边@句話其實體現出一種“平行思維系統”的思維模式,如果要是想做自己想做的和喜歡的事情,就必須去做自己不想做的和不喜歡的事情,這種對立的矛盾貫穿整部電影,呈現在趙書信與機器人的對立中,順承到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現象上。這種矛盾是人性的欲望與人所期待的道德間的沖突。
趙書信與機器人之間是“共生”關系,趙書信在本我的內驅力下制造出機器人,這本身就帶有欲望屬性,機器人可以看作是趙書信的“非理性”部分,是“分裂”出來的一部分,利用機器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機器人去幫趙書信開會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愛上了開會,并且表現得比趙書信還要好,漸漸地他索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他學抽煙喝酒、跟愛慕趙書信的女性談戀愛、藏機密文件,甚至企圖殺死趙書信并取而代之,讓趙書信察覺到了機器人的威脅,對機器人說:“我制造你不是為了讓你發表議論,而是讓你服從我的意志,否則,我寧肯毀掉你?!睓C器人這個角色象征著當時的人對身份、歷史認同的焦慮。
貴為局長的趙書信,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失去自我,無法實現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價值。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其獨立人格無法在日常重復的生活中保持完整,而被趙書信制造出來、用以完成社會工作的機器人,卻在會議與人際關系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這種覺醒讓趙書信感到恐慌,最終,趙書信的危機感與機器人自我獨立的追求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不可調和、你死我活的矛盾[5]。我們可以從機器人想要喝酒這件事上看出他自我意識的覺醒,“喝酒”是關鍵、是導火索,機器人嘗到了一點甜頭,就會想要索求更多的東西,這件事引發了“蝴蝶效應”,讓機器人越來越不愿意做趙書信的替身、傀儡、影子。機器人說道:“就算你把人類的知識都輸入給我,我也只是重復。我要跟你一樣,有個性、有思想。我的獨立性在于我是你的替身,你不在場的時候,我就擁有你的地位。”機器人是趙書信潛意識外化出來的產物,外在形象的一致與內在意識的覺醒讓趙書信感到不可控與焦慮。機器人由最開始的唯命是從到后來對趙書信的反抗,這是在他獲得自我意識之后必然會發生的,這是電影通過角色之間的錯位所體現出的自我“理性”部分。
趙書信意識到制作出來的機器人有反抗意識會帶來許多麻煩,他開始反擊,通過控制機器人的續航時間、能量儲存等操作,將機器人的“生死”掌握在他手中,他認為單純地把機器人摧毀太可惜了,他想給機器人換張臉,讓他去做那些對人類來說有危險的工作。影片中的機器人想跳出人類的控制,不再聽從他們的安排與指令,而是希望擁有人類的血肉、思維和情感??茖W技術和物質文明的進步,不僅無助于人的自由發展,反而變成了控制和壓抑人類的力量。
在電影的最后,趙書信與機器人在辦公室對峙的場面是影片的高潮所在,趙書信拿起遙控器毀滅了自己的創造物(機器人),這是在超我理念的影響下所做出的抉擇。他從床上驚醒,就如同影片開頭驚醒一般,原來都是一場夢,他悵然若失,陷入身份錯位帶來的空虛與迷茫中。當人類的造物更懂得處理人際關系,更能適應現實社會的生活環境時,人類會對此感到恐慌與不安,這引起了觀眾對現實生活的反思。
四、以“釋夢論”透析人物心理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夢的理論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用無意識來解釋夢,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弗洛伊德說:“夢,并空穴來風,不是毫無意義的,不是荒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識的昏睡;而只是少部分乍睡乍醒的產物,它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實際上,夢是一種愿望的達成,它可以算作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它是高度錯綜復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备ヂ逡恋抡J為,夢的本質是愿望的滿足,是無意識中的被壓抑的欲望通過夢的各種運作得到象征性的滿足。無意識的非邏輯性,在夢中表現的最徹底,許多夢境跳躍、零亂、沒有規則等,都是無意識的非邏輯性的表現[6]。
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它是愿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松懈,潛意識中的欲望繞過抵抗,并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欲望和沖突。
影片敘事采用了夢幻式復調結構?!八^‘夢幻式’,這里指的是在文本結構中,對夢幻的表現是敘述的主要線索和主干內容?!保?]夢是沒有邏輯的、非理性的。導演黃建新將人物的想象與潛意識活動搬上銀幕,探索人的心理領域,展現了趙書信內心世界的活動景觀。影片所表現出的共有三層夢境,第一層夢境是電影開篇時,一群人戴著口罩,面無表情地看著躺在手術臺上的趙書信,充滿了怪異恐懼之感。另外兩層夢境采用的是嵌套結構。趙書信與機器人矛盾斗爭的夢境貫穿在整部電影中,在這個長夢境中又存在著第二層夢境,是非常經典的“夢中夢”的敘事結構,在廣袤無垠的沙漠里,趙書信竟然看到了老子,看到他正在觀看現代化的影視廣告,這幅畫面也許只會在夢中出現,時間和空間在這個封閉而又私密的夢境中被高度概念化了,形成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比,有種奇異的荒誕感。老子說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生存哲理韻味,導演將哲學化的思考融入影片中,在觀眾與影片所敘述的故事之間建立了聯系的紐帶,給予觀眾思想上無限的沖擊。這種“時空錯位”的敘事手法與影片主題的“身份錯位”高度契合,從而表現出影片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探索,達到了詩性與哲學的高度統一。
影片采用了實驗性的影像,現實的部分也呈現出超現實的意味,主要是靠強烈的色彩、風格化的場景設計、大膽的構圖,來顯現超現實感,與此同時也傳達出主人公的非理性心理。服裝店里的人體模特和房間中的雕塑伴隨著音樂鼓點聲充滿了幻象的感覺;永動器一直在不停歇地運轉著,似乎暗示著趙書信與機器人兩者地位的制衡、互換和共生關系。整部影片以紅色、藍色、黑色、白色四種顏色為主要色調,這四種顏色的搭配產生了強烈的視覺對比。在影片的荒漠夢境里,灰色的荒漠、橙紅色的天空、黑色的人影,這些色彩的組合給人以遼闊邈遠的空靈感,形成超現實的視覺環境。影片最后趙書信與機器人對峙的場景,主要運用紅藍兩種對比的配色和打光,給予觀眾別樣的視覺體驗,營造出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種種超現實意象氛圍的烘托讓觀眾相信趙書信進入夢境是非常自然而然的行為。
在軟科幻電影《錯位》中,導演黃建新獨辟蹊徑,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利用荒誕的夢境來表現人在高科技發展水平和后工業社會的現代文明中存在的焦慮浮躁、孤獨迷惘與疏離冷漠的心理狀態,以及自我懷疑的異化心理。電影運用復調式的結構方式,呈現了內心世界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錯位,從而反映出社會變革中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危機與對社會現狀的反思。
五、結束語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為基礎,從無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與釋夢理論三個角度對電影《錯位》的敘事符號和邏輯脈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讀。作為20世紀80年代為數不多的國產科幻電影,電影《錯位》的出現,代表著早期國產科幻電影在不斷地摸索中,創造出符合自身國情、社會現狀和技術水平的“軟科幻電影”題材類型,打破了國產科幻電影之前單一的敘事核心,將經典的科幻題材進行中國化的本土創造,完成對科幻電影的創新型敘事,可稱之為國產“軟科幻電影”的力作。
參考文獻:
[1]馬恩扉頁,陳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產科幻電影的困境和發展[J].電影文學,2020(19):34-38.
[2]楊榮.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與茨威格小說創作[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63-66.
[3]王光榮.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的演變及其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64-67.
[4]趙遠.黃建新電影敘事風格的漸變[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2.
[5]李鈺辰.從《錯位》看中國科幻電影的早期探索[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4):16-19.
[6]曹海峰.精神分析與電影[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
[7]林百成.大陸、香港機器人題材科幻電影的類型敘事比較:以《錯位》與《鐵甲無敵瑪利亞》為例[J].視聽,2021(1):87-90.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