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先探討了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的特征,包括多樣化與碎片化、互動性與參與性、即時性與廣泛性等;然后分析了文藝評論話語體系構建所面臨的挑戰,如信息過載與碎片化、評論內容的同質化、專業性與大眾性的平衡、評論者的跨媒介能力、評論內容的權威性與可信度;最后提出了應對挑戰的五個構建策略:信息篩選與深度分析、差異化定位與個性化內容、專業性與大眾性的融合、跨媒介能力的培養、建立權威性與可信度。通過這些策略,旨在提升文藝評論的質量和影響力,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和發展需求。
[關" 鍵" 詞] 新媒體語境;文藝評論;話語體系;評論者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文藝評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批評形式,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新媒體環境下,文藝評論的傳播方式和話語體系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體現在傳播速度和覆蓋面上,更體現在評論主體、評論方式及其影響力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等方面。新媒體賦予每個個體成為評論者的可能,評論主體從傳統的專業評論家擴展到普通網民,評論的民主性和多樣性得到了極大增強。文藝評論的方式更加多樣和互動,視頻評論、直播評論、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評論的形式更加生動、直觀,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新媒體環境下,文藝評論的影響力不局限于評論內容本身,還通過算法推薦、社交網絡的傳播效應,實現了評論內容的廣泛傳播和二次創作[1]。本文將探討在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的特征及其話語體系的構建策略,以期為文藝評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一、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特征
(一)多樣化與碎片化
1.評論形式的多樣化
在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的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傳統的文藝評論以文字為主要形式,通過報紙、雜志等媒介發布。而在新媒體環境中,評論的形式得到了極大豐富和拓展,逐漸從單一的文字形式擴展到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比如,博客和微信公眾號成為文字評論的重要平臺,網民可以通過長文章或短評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和快手則使得視頻評論盛行,評論者通過短視頻或直播形式進行點評,不僅使內容更加生動直觀,而且能夠迅速吸引大量觀眾[2]。此外,播客等音頻平臺也成為文藝評論的新興載體,聽眾可以通過音頻節目聆聽評論者的觀點分析,不僅豐富了文藝評論的表達手段,使其更加貼近現代受眾的閱讀和觀看習慣,也提升了評論的傳播效果和感染力。
2.信息的碎片化傳播
新媒體的即時性和高效傳播特點,使得文藝評論的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碎片化傳播意味著信息以短小、快速、片段的形式傳播,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生活下的閱讀需求。在這種傳播模式下,文藝評論往往以短篇幅、快節奏的方式呈現,以便于讀者在碎片化的時間中進行閱讀和了解。例如,社交媒體上的短評、微博上的140字微評、微信朋友圈中的短文本和圖片結合的評論形式,都體現了信息的碎片化傳播特點。碎片化傳播模式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擴散和廣泛傳播,使文藝評論能夠在短時間內觸達更多受眾[3]。
(二)互動性與參與性
1.讀者與評論者的互動
新媒體語境下,讀者與評論者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打破了傳統文藝評論中單向傳播的模式。在傳統媒介中,評論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渠道有限,讀者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難以即時反饋和互動。而在新媒體平臺上,評論者可以通過彈幕、點贊、分享等多種互動方式與讀者進行交流。例如,在視頻網站上,觀眾可以通過彈幕實時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評論者和其他觀眾互動交流;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與評論者直接對話,甚至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討論。這種互動性不僅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感和積極性,也有助于評論者獲取多樣化的反饋,促進評論內容的改進和優化。此外,互動性的增強還推動了社群文化的形成,通過評論和互動,讀者和評論者能夠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形成共同的興趣圈層和話題社區,進一步提升文藝評論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2.社交媒體平臺的參與性
社交媒體平臺在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評論的參與性。通過這些平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文藝評論的參與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評論家和專家。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低門檻,使得普通用戶可以輕松發布自己的評論和觀點,進而參與到文藝評論的討論中。例如,在微博、豆瓣等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發布帖子、寫長文、發表短評等方式,對文藝作品進行評價和討論。這樣的參與方式不僅豐富了文藝評論的主體和內容,也推動了文藝評論的民主化進程,使得更多元的聲音和觀點得以呈現。此外,社交媒體平臺的分享和傳播功能,使得文藝評論能夠迅速擴散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增強了評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4]。在社交媒體上,熱門評論和優質內容往往能夠引發大量的轉發、評論和點贊,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即時性與廣泛性
1.評論發布的即時性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文藝評論發布的即時性,使得評論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文藝作品發表看法和意見。傳統的文藝評論通常需要經過編輯、審稿、排版、印刷等一系列流程,發布周期較長。而在新媒體環境下,評論者只需通過互聯網平臺即可迅速發布評論,實時與受眾分享自己的觀點。例如,電影首映、音樂專輯發布后,評論者可以立即在社交媒體、博客、視頻平臺等發布評論內容,與受眾進行即時互動。這種即時性的優勢,使得文藝評論能夠緊跟熱點事件和最新作品,保持內容的時效性和吸引力,滿足現代受眾對信息快速獲取的需求。此外,即時性的評論發布還能夠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利用熱點話題迅速傳播和擴散,提高評論的閱讀量和影響力。在這種快速發布的環境中,評論者需要具備快速反應和高效創作的能力,以及時捕捉和分析文藝作品的亮點和不足,提供有深度、有見解的評論內容。
2.評論影響的廣泛性
新媒體的普及和社交網絡的發達,使得文藝評論的影響范圍大大拓寬。傳統的文藝評論往往受限于媒介平臺的影響力和傳播渠道,難以覆蓋廣泛的受眾群體。而新媒體平臺具有全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使得文藝評論能夠突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優質的電影評論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吸引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討論;熱門的視頻評論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百萬級的播放量和互動量。這種廣泛的傳播能力,使得文藝評論的影響力不再局限于專業圈層,而是能夠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甚至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和討論。此外,新媒體平臺的多元傳播渠道,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使得文藝評論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和路徑進行傳播,增強了評論的滲透力和覆蓋面[5]。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的廣泛性影響不僅提升了評論者的個人影響力,也推動了文藝評論在社會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話語權。
二、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面臨的挑戰
(一)信息過載與碎片化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文藝評論面臨著信息過載和碎片化的挑戰。大量的評論內容和多種媒介形式使得受眾難以集中注意力,獲取深度信息變得困難。信息碎片化導致評論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深度分析和專業性評論被簡化和弱化。評論者需要在大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并進行深入分析,再提供高質量的評論,這對評論者的專業素養和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評論內容的同質化
新媒體平臺的普及使得文藝評論的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成為評論者。然而,這也導致評論內容的同質化問題。許多評論者為了吸引流量和關注,追求快速輸出和娛樂化的評論內容,忽視了評論的深度和獨立性。評論內容的同質化使得受眾難以獲取多樣化和有深度的觀點,影響了文藝評論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中保持評論內容的獨特性和深度,成為文藝評論話語體系構建面臨的重要挑戰。
(三)專業性與大眾性的平衡
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需要在專業性和大眾性之間找到平衡。專業性的評論內容能夠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獨特的見解,但往往難以吸引大眾關注 ;而大眾化的評論內容雖然易于傳播和接受,但容易流于淺薄和娛樂化。評論者需要在專業知識和大眾興趣之間找到切入點,既要保持評論內容的深度和權威性,又要使其具備趣味性和可讀性,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
(四)評論者的跨媒介能力
新媒體環境下,文藝評論的表達方式多樣化,評論者需要具備跨媒介能力。這不僅包括文字寫作,還涉及圖片制作、視頻剪輯、音頻錄制等多種技能。然而,許多傳統評論者在面對這些新媒介形式時,往往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經驗,難以充分發揮新媒介的優勢。評論者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媒介技術,提升自己的跨媒介能力,以便在新媒體環境中創作出更加豐富和生動的評論內容。
(五)評論內容的權威性與可信度
新媒體環境下,文藝評論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但也存在內容缺乏權威性和可信度的問題。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布評論,導致容易傳播虛假信息和不實評論,影響受眾的判斷。評論者需要建立自己的專業形象和信譽,通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態度提升評論內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同時,平臺也需要加強內容審核和管理,確保評論內容的真實和可靠,維護評論的公信力。
三、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構建
(一)優質內容篩選與深度分析
在新媒體環境中,面對信息過載與碎片化的挑戰,構建文藝評論話語體系需要優質內容篩選與深度分析。評論者應具備較高的信息鑒別能力,能夠從海量信息中篩選有價值的內容,避免評論流于表面。同時,評論者應注重深度分析,深入挖掘文藝作品的內涵和價值,提供專業且有深度的見解。這不僅能提升評論的權威性和可信度,還能滿足受眾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通過嚴謹的研究和分析,評論者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中樹立自己的專業形象和聲譽。
(二)創新與獨特視角的保持
為應對評論內容的同質化問題,構建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需要創新與獨特視角的保持。評論者應不斷探索新的評論角度和方法,提供與眾不同的見解和觀點。例如,評論者可以結合個人經驗和專業背景,從多元文化、跨學科等角度對文藝作品進行分析,提供獨特而深刻的評論內容。此外,評論者還可以通過跨媒介的表達方式,如視頻、音頻、圖像等,增強評論內容的吸引力和新鮮感。通過創新和獨特視角的保持,評論者能夠在眾多評論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
(三)專業性與趣味性的融合
在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需要在專業性與大眾性之間找到平衡,進行專業性與趣味性的融合。評論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夠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同時還應注重評論內容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使其易于傳播和接受。例如,評論者可以通過故事化的敘述方式、生動的語言表達、幽默的評論風格等手段,提升評論內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同時,評論者還可以通過互動和參與,與受眾建立緊密的聯系,增強評論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這種專業性與趣味性的融合,不僅能夠提升評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
(四)跨媒介能力的提升
評論者應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媒介技術,能夠熟練運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形式進行評論創作。例如,評論者可以通過視頻剪輯軟件制作精美的視頻評論,運用音頻錄制設備制作高質量的播客節目,利用圖片編輯軟件制作富有創意的圖片評論等。跨媒介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豐富評論的表達形式,還能增強評論內容的生動性和吸引力,提升評論的傳播效果和受眾體驗。
(五)建立權威性和可信度
新媒體環境下,為了應對評論內容權威性與可信度的挑戰,評論者應注重自身的專業形象建設,通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研究態度,提升評論內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例如,評論者可以引用權威資料和數據,提供翔實的分析和論據,增強評論內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同時,評論者還可以通過與文藝界專業人士和學者的交流和合作,獲取第一手的信息和見解,提升評論內容的深度和權威性。通過建立權威性和可信度,評論者能夠贏得受眾的信任和認可,提升評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四、結束語
在新媒體語境下,文藝評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即時性與互動性等新媒體特性,賦予文藝評論新的活力和可能性。然而,信息過載、同質化等問題也對評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本文的分析和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在新媒體環境中,構建高質量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需要評論者具備信息篩選和深度分析的能力,保持創新和獨特視角,平衡專業性與趣味性,提升跨媒介能力,建立權威性和可信度。只有這樣,文藝評論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繼續發揮其重要的文化批評功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文藝評論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推動文藝評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高文新.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評論特征及話語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3):229-231.
[2]趙建新.當下文藝評論的三個特征:兼及文藝評論的“創新”與“守舊”[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 2021(3):5-10.
[3]劉丹麗,黃獻文.數字時代文藝評論的轉型與創新[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233.
[4]王雅楠.自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7,33(5):44-49.
[5]周文明.淺析當代文藝評論的時代特征及公眾情懷[J].中國民族博覽,2016(4):199-200.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鄧進軍(2003—),男,漢族,四川自貢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