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俄國文學中,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以對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畫著稱。本文通過《戰爭與和平》和《罪與罰》中的具體心理描寫,比較兩位作家在心理描寫上的異同,并探討了背后的文化和個人因素如何影響其描寫方式。托爾斯泰的作品展現了事件連續性中的心理變化,強調對道德和倫理的探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更多地探索人物內心的矛盾和極端狀態,反映了內心深處的痛苦和斗爭。研究發現,兩位作家的不同心理描寫方法不僅展示了個人生活經歷對他們的影響,還反映了他們對社會責任和人性理解的不同取向。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揭示文學如何通過不同視角探索和表達人性的復雜,旨在為當代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論基礎。
[關鍵詞] 心理描寫" 心靈辯證法" 顯意識" 無意識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20-0097-04
在19世紀的俄羅斯文壇,列夫·托爾斯泰和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以深刻的心理洞察和人物刻畫而聲名顯赫。兩位作家雖然同為現實主義巨匠,但在心理描寫上各有側重,展示了不同的藝術成就。托爾斯泰擅長通過連續性事件探索人物的心理變化,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夢境等方式深入挖掘人物靈魂深處的性格。本文旨在通過比較《戰爭與和平》與《罪與罰》中的具體心理描寫,揭示兩位作家如何通過不同的技巧捕捉人性的復雜性。
此外,本文還將探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個人經歷如何影響其心理描寫方式。托爾斯泰的貴族出身和宗教觀念使他在描寫時更注重對道德和倫理的探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慘生活經歷和健康問題則讓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物內心痛苦的深刻體察。通過比較這兩位作家,本文不僅闡述了俄國文學中心理描寫的多樣性,也反映了社會歷史背景對文學創作的深遠影響。
通過對這兩位文學巨匠的深入分析,本文期望為現代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提供一些啟示,特別是在如何深入人物心理以及如何表現復雜人性方面。這一比較不僅揭示了兩種不同的藝術追求,也體現了文學如何通過不同的視角表達人性的復雜性。
一、“心靈辯證法”與“內心的全部深度”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探討托爾斯泰的作品時,強調了一種獨特的心理分析方法——“心靈辯證法”。這一術語深刻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品中人物心理變化的復雜性和連貫性,如同一場深入骨髓的精神解剖。托爾斯泰的筆觸深入人物內心隱秘的角落,探索情感與思想如何在生活的磨難中逐步演化。這種心理剖析不僅停留在表面的行為描述,還深挖了背后更微妙和復雜的動機和心理變化。
《戰爭與和平》中,尼古拉的賭博事件便是一個典型例證。這場賭博不僅是金錢的輸贏,更是尼古拉內心世界的一次劇烈震蕩。通過這一事件,托爾斯泰展現了尼古拉從自信到絕望再到自我反省的心理歷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心理細節都被賦予了深刻的意義和影響。這種對心理活動的深入挖掘,使作品具有不可比擬的心理深度和人文關懷。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則呈現出不同的心理探索路徑。他的人物常常處于極端的心理狀態,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被放大到極致。《罪與罰》中,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內心斗爭就展現了人性中理性與沖動、善與惡的激烈碰撞。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前后心理狀態的詳細刻畫,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他不僅關注人物的行為,更深入到了靈魂深處,揭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猶豫和沖突。
這兩位作家雖然在心理描寫的風格和焦點上有所不同,但都顯示了俄羅斯文學對人性深刻洞察的能力。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在文學史上都是探索人性與心理的重要里程碑。托爾斯泰的作品通過詳盡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看見人物在各種社會環境下的心理變化,而這些變化不僅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矛盾和人性掙扎的反映。托爾斯泰通過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映射出社會的廣闊背景和深層問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用他的作品向讀者展示了人心靈深處的沖突和掙扎。他的人物常常在極端的情況下展示出人性的多面性,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深入描寫,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與邪惡,以及在困境中的選擇與抗爭。這種深入的心理描寫和人性探討,使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成為文學經典。他們的作品能引起讀者對人性、社會和存在本質的深思,這也是他們的作品至今仍被廣泛閱讀和研究的原因之一。
俄國文學通過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現實和人類情感的復雜性。這種深入的心理探索,無疑豐富了人們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也展示出了文學的魅力。
二、“顯意識”與“無意識”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兩位俄羅斯文學巨匠都深刻探討了人性和社會倫理,但他們在文學表現和心理描寫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托爾斯泰的作品通常圍繞道德倫理的大主題展開,他的人物通常展示出較健全和完整的心靈狀態,反映了常態的心理和顯意識行為。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她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一出追求愛情和自由的悲劇,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命運批判了她違背傳統道德的個人選擇,并探討了這些選擇對個人和家庭的破壞性后果。《復活》中,托爾斯泰進一步探討了罪與救贖的主題,通過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內心變化,揭示了人性中善惡的斗爭及個人行為對自我和他人生活的深遠影響。這些作品展示了托爾斯泰對社會道德和個體責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探討人的道德選擇和心理變化時的細致入微。
相比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注重探索人物的無意識心理和深層內心沖突。《罪與罰》中,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心理活動以及在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深刻揭示了其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作者通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恐懼、焦慮和罪惡感,展現了人物心理狀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行為,如偷偷返回犯罪現場、不自覺地檢查衣物是否有血跡,都體現了他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罪惡感,以及他試圖隱藏罪行的痛苦努力。《白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娜斯塔西婭·費利波芙娜復雜心理的描寫,探討了受害者心理和自我毀滅行為之間的聯系。娜斯塔西婭的行為雖然表面上看似無序和自毀,實際上是她對過去創傷的一種無意識反應,她的心理軌跡揭示了深層的心理創傷和對自我價值的探索。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雖然都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但他們在表現技法上的不同選擇也反映了各自的文學理念和心理洞察的深度。托爾斯泰的作品通過顯意識的道德探討和人物心理的直接表現,強調了個人選擇與社會道德的關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通過對人物無意識行為的深入描寫,探索了個體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和存在的本質問題。這兩位文豪的心理描寫不僅豐富了俄羅斯文學的內涵,也表現了他們對人性深刻的理解。他們的作品通過不同的方式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和心理動態,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體驗和思考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寫技巧,不僅是他們文學才華的展現,也是他們對人類心理和社會現實深刻洞察的證明。這些作品不僅有文學意義,更是作家對心理學和哲學的探索,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人心和社會的窗口。
三、作家個人原因
托爾斯泰以其對人性深刻的洞察而聞名于世,他在文學作品中對各種復雜情感的真實描寫,源自他個人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托爾斯泰的日記、書信和寫作筆記中充滿了對自我的深入剖析,這不僅幫助他理解自己,更為他提供了探索他人心理的基礎。通過不斷自省,他發現了一些心理現象產生的原因,并追蹤這些感情和思想的演變過程。這種自我觀察和分析,使他能在創作中以極高的真實度再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托爾斯泰的貴族背景和平和的生活態度使他更多關注傳統倫理和人際情感。他相信世界有固定的道德結構,這種信念體現在他的作品中,通過對美德的肯定和對違背道德行為的批判,表達了他對理想道德社會的向往。《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中,托爾斯泰展現了人物在道德沖突中的心理斗爭,通過精細的情感描寫,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惡與矛盾,引導讀者思考道德與個人選擇之間的復雜關系。
相較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經歷則充滿了坎坷和痛苦。長期的困苦與流放生活,以及他與癲癇癥抗爭的經歷,讓他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磨難賦予了他對人類靈魂的獨到見解,使他能夠以病態的視角切入人物的心理,深入探討人物非理性和無意識的行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如《罪與罰》和《白癡》,展示了人物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變化,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和最復雜的一面。
托爾斯泰通過對道德和倫理的關注,展現了人在社會中的道德責任和個人決策的重要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通過對人性深處的探索,揭示了人類行為背后復雜的心理動機。這兩種不同的探索,共同豐富了讀者對人性的理解,也使他們的作品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深受個人生活經歷和哲學觀點的影響,作品中充斥著對社會貴族階層的批判以及對農民生活的理想化描寫,反映了他對俄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認識和批評。隨著年齡的增長,托爾斯泰經歷了深刻的精神轉變,從一名遵循享樂主義的貴族青年轉變為一個追求精神和道德純潔的哲學思想家。這種轉變不僅影響了他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復活》中,他通過描繪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心理和道德覺醒,探討了救贖和個人責任的主題,反映了他對俄國司法和刑罰制度的批判,以及對個人如何在不公正的社會中尋求道德自潔的深刻關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則更多地受到了他個人苦難經歷的影響。他的作品經常探討罪惡、贖罪和人性的復雜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如《窮人》和《白夜》展現了他對社會底層人物的同情以及對人性多重面向的探索。經歷過死刑緩刑、苦役營和長期流亡生活后,他的作品愈發深入地探討了人性中的痛苦與救贖,尤其是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他對信仰、自由意志和家庭關系的多層次探索,展現了他對存在主義問題的深刻洞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中經常出現的精神分裂和內心矛盾的主題,可以看作是他試圖在極端的個人經歷和普遍的人類經驗之間尋找聯系的結果。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是在社會壓力和個人道德之間掙扎的人,這不僅是他對個人經歷的直接反映,更是對整個俄國社會矛盾的深刻映照。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這些矛盾的描寫,挖掘了人性的復雜性,他的作品因此充滿了心理上的沖突和哲學上的探索。
托爾斯泰的道德理想主義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觀現實主義,都是他們個人經歷的直接產物,這些經歷通過他們的文學作品被反映出來,是他們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反思。
四、結語
托爾斯泰通過對連續性事件的細致描寫,反映出其對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深刻關注;陀思妥耶夫斯基則更傾向通過展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極端狀況來探索人性。這兩種不同的心理描寫方法不僅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形式,也為人們提供了對人性多維度的理解。
首先,本文通過比較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寫,表現了文學是如何成為探索人類心理和情感的有力工具的。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通過復雜的社會和家庭關系揭示人物的心理發展;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則通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內心獨白深入探討了道德和罪惡的界限。這些描寫不僅增加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深度,也挑戰了讀者對常規道德和心理狀態的理解。其次,兩位作家的心理描寫展現出兩人不同的個人生活經歷和哲學思想對其文學作品的深遠影響。托爾斯泰的貴族背景和后來的道德探索使他在作品中展現了一種對社會責任和個人道德的追求,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痛苦經歷和健康問題則使他更加專注于描寫人性中的痛苦和矛盾,他的作品經常描繪人物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狀態。這種深入的心理描寫方法不僅揭示了個體在社會和歷史背景下是如何形成道德觀的,也反映了作家是如何將個人經歷轉化為文學作品的。
此外,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為后世作家和心理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他們的寫作技巧和心理描寫方法可以應用于今天文學創作的多種形式中,幫助作家更深入地探索和表現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心理變化。例如,當代小說家可以借鑒托爾斯泰在處理家庭和社會問題時的多層次敘事方法,或借鑒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探索人物內心深處想法的技巧,來增強自己作品的心理深度和情感力量。
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多個方面繼續深化對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寫的理解。首先,研究者可以探討這兩位作家的心理描寫技法是如何被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作家所借鑒和轉化的;其次,可以分析現代心理學理論如何為解讀這兩位作家的作品提供新的視角和工具;最后,考慮到當代社會和技術的發展,研究者也可以探索這些經典心理描寫技法是如何適應新的文學形式和媒介的,如網絡小說和互動劇本等。
參考文獻
[1] 周永福.俄國社會兩面不同的鏡子——托爾斯泰和陀思妥也夫斯基[J].外國文學研究,1984(1).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M].汝龍,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 高爾基.俄國文學史[M].繆靈珠,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1.
[4]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M].馮增義,徐振亞,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5] 吉福德.托爾斯泰[M].龔義,章建剛,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朱治平,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