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分析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患者術后抗凝治療期間采取標準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南充醫院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干預的68例患者,基于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兩組患者術后常規抗凝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干預,觀察組采取標準化管理干預,評價兩組患者對抗凝治療的認知率、不良事件及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認知率高于對照組,P lt;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率比對照組低,P lt;0.05;觀察組術后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lt;0.05。結論:在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治療后的抗凝治療期間,采取標準化管理將提高患者對抗凝治療的認知水平,降低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并提升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抗凝治療,標準化護理,認知率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4.062
0 引 言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需要堅持抗凝治療,其目的是預防血栓。有研究指出,臨床長期抗凝藥物是華法林,但長期使用該藥物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尤其是患者術后對該藥物認知不足,可能出現停止用藥的情況,增加術后血栓風險性[1]。為此,在術后抗凝治療期間,需嚴密觀察患者的用藥情況,為患者提供院內管理及隨訪管理措施,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提升遠期管理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臨床常規管理模式內容單一,以口頭指導為主,管理方法不夠系統[2]。標準化管理是在常規管理基礎上,結合患者需求實施的管理措施,該管理模式具有系統化及針對性的特點。本研究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南充醫院接診的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標準化管理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南充醫院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干預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n =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45~61歲,平均(52.23±6.12)歲,病程3 ~7(5 .1 2±4 . 21)個月;觀察組(n =3 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齡44~62歲,平均(52.34±6.23)歲,病程3~7(5.21±4.31)個月;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 gt;0.05。
納入標準:(1)均符合心臟瓣膜病臨床診斷標準;(2)心功能I -III 級;(3)患者均認知并同意研究。
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異常;(2)其他臟腑器官損傷;(3)精神病變。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抗凝治療期間為患者進行常規管理。患者術后休息期間,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抗凝治療的必要性及常用的抗凝藥物,提升患者及家屬對抗凝治療的認知,并讓患者術后多休息,禁止患者高體力勞動。出院后,間隔1周隨訪1次,向患者說明復查時間,并詢問患者是否堅持抗凝治療,禁止隨意停止用藥。
觀察組采取標準化管理措施。基于常規管理模式,完善健康指導內容。(1)健康指導。心臟機械瓣膜術治療后,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的體征情況,在體征無異常時,為患者采取健康指導,使患者認識到術后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并重點講解術后抗凝治療的必要性及意義。術后抗凝多采取華法林,醫護人員向患者說明華法林的藥理作用、服藥規律及用藥時間,長期用藥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使患者認識到服藥的收益大于不良反應對人體的影響。在院內治療期間,醫護人員監督患者用藥,鼓勵家庭及社會參與,讓家屬成為患者用藥的管理者,并將護理延續到院外。(2)院外管理。護士以小組為單位,為患者提供指導,在出院前與家屬及患者建立微信聯系,并建立微信群組,每周在群組中傳遞2~3篇術后管理知識,便于患者學習。在群組中,發放抗凝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便于患者隨時調取、學習,以免不合理用藥。每周推送3次抗凝藥物治療,并在每天晚上8點通過微信提醒患者服藥,督促群組中的患者按時用藥,若患者在用藥期間發生并發癥,可及時向醫護人員說明情況,方便醫生為患者提供改進方案。每天12:00~13:00、19:00~20:00點微信在線2 h,為患者提供健康咨詢及提醒服務。
1.3 觀察指標
(1)抗凝治療認知率:以問卷調查形式統計,患者得分超過80分,為認知全面;得分在50~79分,為認知一般;得分在49分以下,則為認知不足。
(2)不良事件:藥物漏服、術后出血傾向、二次入院。
(3)生活質量:通過SF-36生活質量表調查,選取其中適合本研究的4個項目,包括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物質功能,各個項目最高100分,分值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標準差通過 ±s 表示,t 值檢驗,計數資料概率%表示,檢驗值χ2,P 值低于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抗凝治療認知率對比
觀察組認知率高于對照組,P﹤0. 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事件率比對照組低,P﹤0. 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術后S F-3 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3。
3 討 論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需要終身抗凝治療。有調查顯示,適宜劑量抗凝治療,有利于縮減瓣膜術后血栓率及并發癥率,但缺乏科學的管理計劃,部分患者出院后并未按醫囑抗凝治療,發生抗凝不足現象,誘發不良事件,部分患者需二次入院治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研究指出[3],在術后抗凝管理中,強化隨訪可提高患者對抗凝治療的認知,其中加強健康教育及隨訪管理是關鍵。在院內管理中,醫護人員均能監督患者用藥,抗凝效率較高。但離院后,醫護人員的管理能力有限,無法科學開展延續性護理[4]。目前,在臨床隨訪研究中[5],已經開始使用微信工具,基于微信平臺管理,將大幅提升術后抗凝治療的依從性,以免患者隨意停藥。
本研究通過建立標準化管理模式,在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提供院內及院外兩方面管理。院內健康指導的目的是讓患者認識到堅持抗凝治療的意義,并說明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及堅持用藥對其身體的影響[6]。隨著患者出院,基于微信平臺實施后續管理措施,在微信中定時回答患者的問題,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并改善患者預后恢復,降低預后的風險事件率。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不良事件指標比對照組低,抗凝治療認知率比對照組高,P﹤0.05。該結果顯示標準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抗凝治療管理效果,其原因是,院外聯合院內管理,每天有時間解答患者的問題,尤其是術后是否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是否對抗凝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等,并普及抗凝治療的必要性,避免錯誤的聯合用藥,提升了患者對抗凝治療的認知率[7]。通過微信平臺每天提醒患者按時服藥,避免誤服及漏服問題的發生。微信平臺中,護患之間關系較好,日常生活更為規律,能夠提升患者抗凝治療的達標率[8]。總體來看,本研究達到了預期目標,但由于所納入的樣本量較少,未來研究中可開展大樣本對照分析,繼續完善及探索標準化管理內容。
綜上所述,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期間,為患者采取標準化管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使患者認識到抗凝治療的意義,降低患者術后抗凝治療風險性。
參考文獻
[1]任志玲,陳湘,劉珍,等.“互聯網+”多元綜合延續護理應用于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居家康復患者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22,21(12):11-14.
[2]邰晶,韓琳琳,李英杰,等.健康信念模式對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華法林抗凝管理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8):1-5.
[3]彭曉鵬,周成斌,黃勁松,等.心臟瓣膜外科術后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監測策略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35):52-56.
[4]易一樂,李業濤,柏曉玲,等.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復查依從性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9,18(7):31-34.
[5]李金澤,董一君,錢永軍,等.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遠程管理: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9,26(4):343-347.
[6]朱治輝,張海波,焦玉清,等“. 互聯網+”背景下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2018,13(12):1902-1905.
[7]張璐,彭麗晶,陶金萍,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提高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的效果分析[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8,24(1):107-108.
[8]林美欽,邱罕凡,謝先標,等.臨床藥師參與瓣膜置換術后華法林抗凝管理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7,24(4):285-289.
作者簡介
朱桂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血管外科。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