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瓦爾登湖》文字智慧凝練,思想雋永深邃,一百多年來備受讀者喜愛,一直是文學、生態學、經濟學等眾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在字里行間推崇他親身實踐的簡單生活,這一做法與彼時工業社會財富至上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馳,引發讀者深思。本文從梭羅的思想來源、社會環境等因素分析其簡單生活觀的成因,以及簡單生活理念對現代社會的深刻影響和價值。
[關鍵詞] 《瓦爾登湖》 梭羅 簡單生活觀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7-0121-04
亨利·戴維·梭羅是美國著名的先驗主義者、自然主義者、作家和哲學家,他的作品《瓦爾登湖》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國生態文學作品,內容圍繞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對自然的特殊視角展開。梭羅通過自己在瓦爾登湖畔的短暫生活經歷,深刻地詮釋了他的簡單生活觀念,探討了個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呼吁人們踐行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尋找內心的自由與幸福。該作既反映了梭羅對簡單生活的渴望,又對當時社會流行的奢靡之風進行了批判。因此,本文對簡單生活觀進行深入探析,一方面有助于讀者理解作品本身的內涵,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認真審視和反思當時社會流行價值觀的對錯。
一、梭羅的簡單生活觀簡析
1.簡單生活觀的萌生和實踐
梭羅成長于19世紀初的美國,此時正值美國工業革命和西部拓荒時期。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生了巨大變革。作為哲學家、自然主義者,梭羅及時敏銳地覺察到社會生態發生的巨變及其帶來的現實問題。特別是他關注到工業化進程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和對人的精神世界形成的巨大沖擊,這些對彼時工業革命背景下自然、社會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突變的洞察和思考使他萌生簡單生活觀。
正如梭羅所說,“當一名哲學家不僅要有細膩的思想、敏銳的眼光,建立一種流派,還要熱愛智慧,并按照其指引過一種簡單、獨立、寬廣而真摯的生活。要解決生活上的種種難題,還要在實踐中真正體驗”[1]。因此,梭羅離群索居,在康科德的瓦爾登湖畔自建的小屋里,用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進行生活實驗。他修建房屋、制作家具,自己種植蔬菜糧食、捕撈水產,并把這段經歷寫進生態文學作品《瓦爾登湖》中,向讀者介紹了一種全新理念——簡單生活。他確信“根據信仰和經驗,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簡樸而明智,那并不是件苦差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1]。他用瓦爾登湖邊的親身體驗倡導世人返歸自然,講述如何去除紛繁復雜,獲得寧靜安詳,放棄對物欲的執念追逐,過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他主張人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生活所需,不依賴外界的支持。這種理念和做法不僅在當時物質崇拜蔓延的社會氛圍里獨樹一幟,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瓦爾登湖》簡單生活觀體現之概述
《瓦爾登湖》中,梭羅認為人類應當采取“簡單,簡單,再簡單”的生活方式。在他看來,“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將顯得越不復雜,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也不成其為貧困,軟弱也不成其為軟弱”[1]。他認為簡單生活并非原始粗糙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摒棄浮躁,追求內心深處純粹、自由的生活狀態。他倡導人們過簡樸生活,遠離都市喧囂,主張回歸自然,尋找心靈的詩意棲居。在梭羅看來,簡單生活的內涵還包括與自然和諧相處。他主張個體應該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不要過分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要學會從自然中獲取心靈的滋養和啟示。簡單生活觀同時也強調了個體的獨立和自主,去除對虛榮和功利的追逐,追求真我本性的展現。
梭羅寫道:“我到林中去,是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中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我不希望度過非生活的生活,活著是如此珍貴;我也不愿去修行過隱逸的生活,除非萬不得已。我要深沉地生活,吸收生命的精髓,要生活得穩穩當當。”[1]他意在通過兩年多林中暫住的簡單生活風格的實驗來獲取生命的精髓、人生的真諦。梭羅視角獨特,其思想與當時工業革命時代美國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當人們發現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意識到精神世界愈加空虛時,他的簡單生活理念給許多渴求內心平靜、向往返璞歸真的讀者帶去慰藉、引發深思。
二、梭羅簡單生活觀產生的背景
1.梭羅簡單生活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1.1工業革命高度發展帶來的迷茫
19世紀初至中葉,美國社會穩定,工業革命取得極大成果。政府通過大力發展貿易,不斷擴張領土,獎勵人們開發西部邊疆,使經濟發展走上正軌并展現出騰飛態勢。為了保持這種勢頭,美國人對土地、森林、礦藏等多種自然資源進行了全方位的無度開發。此時,人們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以及領土擴張等特定的時代特征等同于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義和最終目標,這使當時的美國社會集體沉浸在物質欲望極度膨脹的氛圍中,人人皆被物欲洪流裹挾向前,并誤以為科技進步、財富增長是人的終極追求目標。人們將財富積累和過度的物質享受視作時代賦予的特殊紅利,并未察覺到自然因受到人類的破壞已變得滿目瘡痍。
1.2時代背景下的精神獨立
19世紀以后,獨特的美國文化得以發展,也正是在此時,以愛默生和梭羅等為代表人物的“超驗主義”思想應運而生。這一思想無疑是當時特殊時代的產物,繼而發展為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篇章。
比起愛默生的演說和寫作,梭羅更擅長觀察與反思,熱衷于實踐和實驗。他在湖邊小屋里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進行著與眾不同的生活革命。梭羅《瓦爾登湖》中,他這樣評價自己:“我在我內心發現,我有一種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說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還有一種追求原始的行為和野性生活的本能。”[1]《瓦爾登湖》中,梭羅不僅用文字呈現了湖邊及湖上四季輪回的獨特景色和周邊不勝枚舉的動植物的生活習性,還有他的所聞所感、所思所想。書中文字自然細膩、見解獨到,充滿了一個作家和哲人對大自然的深切感悟。梭羅倡導人們解放心靈束縛,擁抱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中自由生長。為此他說:“按照你的天性而狂放地生活,好比那蘆葦和羊齒,它們是永遠不會變成英國干草的。”[1]他性格中那種崇尚生命和自然以及自由和獨立的精神,和美國人在拓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果敢、豪邁的精神既有迥異處又有交匯點。
2.梭羅簡單生活觀的理論背景
2.1 對愛默生自然觀的繼承與發展
“美國文學之父”“超驗主義”倡導人物之一愛默生強調“精神至上”,這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核心,對美國文學的影響長久而深遠。愛默生在其首部著作《論自然》中詮釋了他的超驗主義自然觀,宣布“自然是精神的象征”,強調人和自然之間有一種精神對應關系,人們要以嶄新而激動人心的姿態熱愛自然[2]。
梭羅是愛默生的追隨者,出生在農民及小業主家庭,所以他對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位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梭羅在繼承和發揚愛默生的理論時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思想,他嘗試用旅行者的視角觀察身邊熟悉的自然,認為自然是思考的對象、實驗的舞臺,而不是神的造化和象征。他思想細膩、眼光敏銳,對自然與人生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和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梭羅提倡對自然的觀察、融入和適度利用,引發人們對人生真諦的深刻思考,呼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他批判那種過度奢華的生活方式和不加思考的追隨攀比,“驕奢淫逸的人引領著新潮流,眾人緊隨其后”[1]。他呼吁人們回歸自然,摒棄物質欲望的束縛,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梭羅的思考、感悟與實踐召喚人們與自然建立和諧關系,以及在追求簡單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的富足,探尋內心的本真[2]。
2.2對客觀環境的觀察與感悟
梭羅認為自然是能滋養心靈的真正源泉,人應當向自然學習,擺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因此,他從物質充裕、生活便利的康科德鎮搬到附近的瓦爾登湖邊進行生活實驗。梭羅用文字對瓦爾登湖周邊四季變換的自然景觀的觀察和描寫以及對自己兩年多湖邊生活的描述,呈現出瓦爾登湖與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城市的天壤之別,帶給讀者一番別樣人生體驗。他強調自然對人的啟發和凈化作用,倡導人們要有意識地融入自然,體會自然的無盡美好和無窮力量,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獲得幸福感。他通過簡單生活和接近自然來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親身體驗中,梭羅了解了農民生活的艱難,批判了富人的奢侈生活,認為“大多數的奢華生活根本就沒有太大必要,反而成了人類向前發展的障礙。談到奢華與舒適,聰明人實際上過著一種比窮人更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的古老的哲學家都屬于此列,他們的物質生活往往貧困不堪,但精神上卻很富足”[1]。現代社會的煩瑣和浮躁使人們迷失了自我,看不清生活的方向,而簡單生活和人與自然的純粹關系則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欲望,引導人們用正確的方式追求人生。
三、簡單生活觀對現代生活觀念和方式的啟示
1.樹立綠色消費觀
梭羅倡導人們應追求內心的豐富愉悅,摒棄奢侈的物質需求,追求淳樸簡單的生活。他認為“人類的生存必需品主要為食物、住所、燃料和衣物這四大類。具備了這些,人類就能隨意應付生活中的主要問題,展望美好的前景”[1]。他在書中寫道:“畫家們都知道,這個國家里面最有趣味的住宅一般是貧困的貧民們的那些最質樸、最簡陋的木屋和農舍。使房屋顯得別致的,不僅僅在于外表上的那些特性,而是外殼似的房屋里面的居民的生活;同樣有趣的,要算市民那些在郊外搭建的箱形木屋,他們的生活如想象中那么簡樸、愜意。”[1]
簡單生活觀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之一在于提倡綠色、節約的生活方式。梭羅曾在他的畢業演講中提出:“我們居住的這個神奇的世界與其說方便不如說精彩,與其說有用不如說美麗——它更值得愛慕、欣賞,而不是使用。”[3]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代社會,人們往往追求奢華而導致浪費,最終帶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日益惡化。而簡單生活觀引導人們融入、欣賞和保護環境,鼓勵人們過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活。這一理念是對現代社會消費主義的抨擊和對浪費行為的一種反思,對緩解資源緊缺和應對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
2.重視精神家園的構建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反復強調簡單生活這一核心主題。這本書出版后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點和視角,但并未迅速引起強烈反響和共鳴,因為簡單生活的要義是簡化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梭羅呼吁“讓人類忠實于他們的天性,培養道德情操,過一種豪邁獨立的生活。讓他們把財富當成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樣我們就不會再聽到商業精神”[3]。這樣的呼聲與彼時美國飛速發展的工業時代物欲橫流的社會主流觀念逆向而行,是對物質主義的挑戰。梭羅看來,簡單生活并不等同于甘于貧困和完全放棄物質生活,而是鼓勵人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擁有清晰的思路,追求高尚的精神。它可以讓人擺脫物欲的困擾,給人帶來內心的寧靜和滿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平靜。
梭羅說:“有一種人看起來很富有,但卻是所有階層中再貧窮不過的。雖然他們有一些積蓄,卻不知道如何利用它,也不知道如何擺脫它。他們就這樣用金銀為自己打造了一副手銬。”[1]在19世紀初,美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里,對財富的追求和獲取成了一些人揮之不去的精神枷鎖。現代人的基本物質需求更容易被滿足,所以更應該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讓生活更有意義。要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與時俱進,人們應該注重個人修養,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在被物質欲望包圍的現代社會中保持清醒冷靜,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
3.選擇“斷舍離”的現代生活方式
梭羅反復強調人們只需保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能獲得生命的活力。他認為,“現如今,在這個國家,我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只要有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鏟子和一輛小工具車就能足夠應付。而對于天生好學的人,再加一架臺燈、一些文具和幾本書就夠了”[1]。在書中,隨處可見其“斷舍離”的極簡生活方式。他說,“我根本不用花錢去買窗簾,因為根本沒有偷窺的人需要被我關在門外,除了太陽月亮,但我也愿意它們來看看我”[1]。他也通過反例來告誡讀者,昂貴而無用的擺設既消耗財富又占據空間還有礙觀瞻。“不久前我參觀了一個教會執事的財產拍賣會……通常,他的大部分東西都是華而不實的,而且,這些東西從他父親那個年代就開始積攢了。其中,還有著一條干絳蟲。現在,這些東西,躺在他的閣樓中或其他滿是灰塵的窟窿里已經半個世紀之久,還沒有被燒掉呢;人們非但沒有一把火燒了它們或火化消毒,反倒拍賣了要他們繼續膨脹。鄰居們趕緊涌進來,熱心觀摩,全都買下之后,小心翼翼地搬進他們的閣樓或別的滿是灰塵的窟窿里,讓它們靜臥在那兒,直到這份財產再次被清理,到那時新一輪過場又將開始。”[1]
簡單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著放棄一切物質需求,而是幫助人們走出一味追求物質的困境,拋開無用的物質束縛,將心靈放歸自然,讓人生回歸淳樸平和。簡單生活讓人們充滿生活智慧和培養生活藝術,去除生活中的奢侈和放縱,讓它恢復樸素純真的模樣,重歸應有的意義。
四、結語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展現的簡單生活觀是對19世紀美國工業革命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所面臨諸多挑戰進行深刻思考的結果,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當今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條件下,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面臨著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科學謹慎地對待新技術的發明運用,既鼓勵創新,又要重視新工具的雙刃劍屬性;應當敬畏自然、保持樸素至簡的生活觀,共同保護好人類共有的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梭羅的簡單生活觀,特別是其提倡人們對豐富內心精神生活和至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梭羅.瓦爾登湖[M].田偉華,譯.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
[2] 童明.美國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 梭羅.瓦爾登湖[M].許崇信,林本椿,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特約編輯 劉夢瑤)
作者簡介:洪曉麗,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