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美育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已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所認識,美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美育,王國維認為“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1];首任北大校長蔡元培曾極力推行美育思想,主張“通過美育輔助德育”[2];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也曾多次提出“美育為德育的基礎”“美育為德育的必由之徑”[3]。作為一種新的美育理念和教育觀念,大美育觀較之以往的美育觀而言,具有廣泛性、融合性和深刻性等新特點,它強調認知與審美的高度結合,對于促進學生的情感和創造性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大美育背景下,要想做好高職中國畫課程教學的思政滲透,必須先了解何謂大美育[4]。作為美育思政滲透的重要一環,大美育背景下的國畫課程教學內涵十分豐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的突出育人功能。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院校八位老教授回信,強調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在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基于此,本文探究大美育背景下高職國畫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滲透路徑。
1 大美育背景
人類永恒追求之一是“美學”,“美學”的教育,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教育理論家滕純最早提出大美育的概念。他認為在所有的教育教學生活中,都有大美育的因素,美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伴隨我們的生活。大美育由多元主體對學生開展審美知識、審美能力、審美意識方面的教育。重構美育生態,構建合作美育,全面實施美育運行機制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美育的內涵與外延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在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育實施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強調國畫課程教學、藝術通識教育并行融合,將對優秀傳統美學精神的傳承與時代審美精神的創新有機結合[5],切實踐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思路,賦能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新課改的美育教育思政滲透。
2 高職國畫課程教學內容
2.1 高職國畫課程的開設意義
(1)培養造型能力。
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中就有中國畫課程,該課程能顯著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說文解字》稱:“形,象形也。”高等職業院校所開設的美術教育基礎課程,其課程目標之一就是培養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美學方面的造型能力,幫助他們把握對自然客觀對象的“形”的描繪。中國畫課程的開設對學生在“形”的把握和表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助力學生未來的專業發展。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繪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夯實他們的專業基礎,無論是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還是對中國現代特色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2)引導審美意識。
在高等職業院校美術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有選擇性地設置課程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對社會、自然和藝術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鑒別能力,讓大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傳統的中國畫課程,逐步提高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興趣,能夠讓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華,從而發自內心熱愛中國優秀傳統藝術,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通過學習國畫課程,大學生在提高自身審美能力的同時,綜合素質也會得到同步的發展。中國畫強調人品、人格、畫格和畫品的統一,“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是每位中國畫人的共識。在高等職業院校就讀的絕大多數美術專業生,其專業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教師在進行國畫課程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如何賞析優秀國畫作品,了解“畫如其人”的道理,探究中國畫中的人品、畫品的統一,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思政滲透。
(3)傳承優秀文化。
在高等職業院校設置中國畫課程,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傳統國畫這一藝術形式的興趣,更能引導當代大學生更好地繼承與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任何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均展現了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特的思想文化以及精華,是一個民族的人民的智慧的結晶。藝術表現本身也如同一面鏡子,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狀況、文化傳統、發展方式、風俗習慣等等。中國畫其本身扎根于華夏大地這片土壤。中國畫的存在,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孕育出的產物。中國畫是東方藝術發展的最典型、最重要代表之一,其蘊含著獨屬于中國的獨特藝術內涵,如寫意、含蓄、典雅等。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美術教育專業設置國畫課程有著重要意義,這不僅僅是繼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一大途徑,更是學校對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使命擔當。
2.2 高職國畫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探討現代性這一概念時能發現,現代性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發展、社會進步在不斷演變的。而概念性是最近在近代西方知識領域中出現的全新概念,概念性與現代性兩大概念的出現,標志著西方進入了現代文明。對西方近代史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是黑格爾首先開創現代性的話語,黑格爾是最先提出自我批評和自我確認這一問題的,他創立的啟蒙辯證法這一原則,使得現代性在自我確認問題上做到了萬變不離其宗。縱觀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演變的歷程可以發現,傳統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傳承和超越感。所謂傳承與超越,首先是傳承,其次才是超越,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之上不斷發展才能夠實現超越和發展,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進行有機連接,在某一領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傳統·現代中國畫的選擇性。
時間回到20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畫種之間的技法變革,新的外來畫種被不斷地引入國內。我國的畫家們也敢于嘗試、涉足新的領域,借鑒各種西畫技法,將其融入到中國畫的繪畫之中,于是諸多畫家借鑒西方繪畫理論,開始為中國畫畫種最基本的問題定位、正名,這就是中國畫的“現代性”問題。所謂中國畫的現代性是一個極具時代價值、時代特點并且是在特定語境中形成的概念。在全球化語境下,發展中國畫的現代化,意味著包含繼承創新、借鑒、融合等多方面的內容。如何處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之間的關系等問題,是我們當下面臨的主要議題。
(2)大美育背景下的傳統國畫課程思政性選擇。
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傳統中國畫教育應具備基礎性、實用性,必須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未來就業服務,為學生的未來職業服務,為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服務。傳統中國畫經歷了千余年的改變與發展,中國畫中其實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凝結了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精髓,其筆墨技法、造型均經歷了時間的沉淀。筆墨是中國畫相比于其他畫種而言獨一無二的技法,擁有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表現力,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中國畫充分地反映了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點、人品以及修養等。在中國畫中,畫家利用不同的筆法、筆墨、節奏、韻律等展現中國繪畫所具有的獨特美感,傳遞東方審美意蘊。畫家用毛筆的皺擦點染、輕重緩急、轉折提頓、方圓粗細、干濕濃淡等不同筆法,去追求筆墨的節奏、韻律、動態、氣勢之東方美。毛筆的用筆講求崇高、典雅、莊重、骨力、氣魄、神韻、剛健、挺拔、豪放、雄渾、陽剛。這些筆墨線條表現出渾厚蒼勁、沉著穩重、質樸天真、遒勁流暢、樸厚古拙等等韻味,無不體現了作者的文人情懷及人文價值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呈現了明顯的變化,這使得中國畫本身的表現力越來越多樣化。所以,在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中國畫課程,力求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把學生的思政教育與中國畫的創作相結合,引導學生創作要為人民說話,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說話,是非常有必要的。為此,在傳統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加強中國畫理論教學,讓學生明確中國畫特點所在,不要簡單地將中國畫繪畫理論和西方繪畫理論混為一談,讓他們了解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特點,以理論指導實踐,如此才能提高中國畫整體的發展質量。繪畫創作離不開社會,創作離不開人民群眾,傳統中國畫創作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政治服務,只有這樣,中國畫創作才會走得更遠,才能隨著時代發展,永葆生命力。
(3)大美育背景下的現代國畫課程思政性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全球化已經成為目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與融合并非是把本民族文化逐步地變成對方文化,或者將對方文化無差別吸收接納,更不是為了抹平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和碰撞、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得世界文明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簡言之,全球化是為了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是為了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的文化實現了溝通交流,而不再是孤立的文化。它們相互影響、相互碰撞,同時吸收彼此的優點,舍棄其中存在的糟粕,進而使得各民族文化的人在溝通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對方所想要表達的思想,避免由于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而導致的溝通交流質量不佳。全球化的語境下,跨民族文化交流質量會得到提升,也能夠推動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繁榮、走向良好的發展道路。
在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中必須正確引導學生正視現代中國畫的技法、文化及價值觀的取向。在現代中國畫的教學中,政治性取向選擇是教師要審慎思考的內容。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國畫課程設置與教學要體現全球化語境下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要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國畫課程目標的設定上滲入思政性選擇,并且在未來的課改與教學中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點。
3 結語
在這個瞬息變換的年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實現民族發展的必然,不僅要在社會的各領域中大力提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需要將這種意識滲透在高等職業院校國畫課程教學中。在教學中滲透中國特色思政課程,傳遞正能量,使得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聽黨話,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畫課程教學是傳承與創新結合的課程,只有讓學生真正喜歡和熱愛傳統的中國畫,才能使得他們創作出的作品具有現代性、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創作出的作品才不會沒有靈魂、失去方向。
引用
[1] 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2]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4] 王子軼.大美育觀背景下的教師美育能力初探[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5] 曹桂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的現代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0(6):126-12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師范院校藝術類美育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研究”(XJK23CTW021)論文之二
作者簡介:李嚴紅(1971—),男,湖南宜章人,本科,教授,就職于湘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