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實現全程機械化是棉花生產節本增效的核心,也是穩定棉花產業必須突破的短板。本文針對山東地區棉花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程高效、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技術,能有效提升棉花種植產量、品質和生產效益。
關鍵詞: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要點
1 引言
山東是我國內地棉花的第一大種植區。近年來,棉花生產成本逐年升高、效益不斷下滑,種植面積不斷萎縮,嚴重威脅了棉花產業的發展,主要原因是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低,棉花生產農機農藝融合度相對較差,主要依靠單株優勢增產,而秋季又連陰多雨,造成棉株中下部僵瓣、爛鈴較多,嚴重影響了棉花的整體產量與纖維品質。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以機械采收為核心,統籌協調各生產環節農機農藝相互融合,采取等行距高密度種植模式,通過“提密降高、科學化控、集中成熟”等技術措施,以輕簡化、機械化技術調節水、肥、藥的合理運籌,達到單株與群體優勢的合理配置,實現棉花高產、優質、高效生產。
2 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
2.1 主要內容
棉花機械化生產的難點在于機械采收,目前市場上的采棉機以水平摘錠式為主,采棉機76cm的最小行距也基本滿足棉花的種植農藝要求。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是基于76cm等行距種植模式下,在棉花種管收三個環節通過機械代替人工,實現機械播種、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在內的棉花全程機械化種植。其主要內容包含:耕整地、精量播種、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科學化控及脫葉催熟、化學打頂、機械收獲等技術。
2.2 技術路線
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3 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要點
3.1 棉花品種
棉花具有無限生長和無限開花的習性,在棉花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只要環境條件適宜,就可以像多年生植物一樣,不斷進行縱向和橫向生長。采棉機作業要求棉花株型為桶型或者塔形,為適應摘錠式采棉機采收,必須篩選具備適宜機械采摘的棉花品種。應選擇果枝始節位較高、果枝短、株型較緊湊、成筒型,不易在機采時被撞落或掛枝;早熟性好、結鈴吐絮時間集中,吐絮暢、含絮力適中,有利于一次性機械采收;抗逆性好,纖維品質高,對脫葉劑敏感的品種。推薦 K836、魯棉研37號、魯棉1131、魯棉696、中棉619等品種[1]。
3.2 耕前處理
棉花收獲后,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將棉花秸稈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棉花秸稈木質纖維化程度較高,推薦使用懸掛式錘爪秸稈粉碎還田機作業。作業前對田塊中的溝渠、壟臺進行平整,霜凍前完成還田,秸稈粉碎長度≤10cm,平均留茬高度≤10cm。作業時刀具不得入土,盡可能減少對土壤的擾動。目前,新疆研發的秸稈還田殘膜回收一體機,可在秸稈還田的同時完成殘膜回收,主要工作原理是秸稈粉碎后拋空,利用秸稈未落地的時間差,回收殘膜。
3.3 耕整地及施肥
不平整的地塊,耕前要用激光平地機對土地進行精平整理。棉田耕地一般在深秋初冬或第二年化凍后進行,用翻轉犁進行耕翻,深耕前均勻撒施有機肥,有機肥每畝施用量2000kg,耕深一般在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土垡翻轉良好,地面殘茬雜草與肥料覆蓋嚴密,耕后地表平整,土壤松碎。耕翻與深松輪流進行,一般每隔3~4年深松一次,深松當年不耕翻。深松深度要比深翻深度大5cm。
播種前,用動力耙碎土整地,要求地表平整,土壤細碎。大水漫灌后要用小釘齒耙耙勻耙細,要達到上虛下實,土壤細碎 (無直徑2cm以上的土塊),虛土層厚度3cm邊角整齊,地面平整,無殘茬殘膜。耙前每畝噴灑氟樂靈150mL混土。4月上旬施底肥,用衛星導航拖拉機配套76cm等行距3行分層施肥機施肥,施肥深度為10cm、18cm,再用小釘齒耙將施肥溝耙平處于待播狀態。
3.4 精量播種
棉花播種要求行距均76cm等行距,播深2.5cm左右,膜厚0.01mm。種子覆土厚度合格率應達到90%以上,膜邊覆土厚度達到1~1.5cm,空穴率不超過4%,孔穴錯位率不超過1%。播行端直,行距一致。
山東魯西北、黃河三角洲棉花純作地區適合在4月下旬適墑播種,中重度鹽堿地塊播種時間可適當推遲,不宜晚于5月10日。有條件的地區推薦采用160kW以上衛星導航拖拉機配套2膜4行、1膜2行棉花覆膜播種機進行播種覆膜作業,同時鋪設滴灌管。
根據棉花品種特點、種植模式和地塊雜草類型科學確定畝播種量、除草劑類型和施用量。播種后如遇雨土壤板結,要及時使用釘齒耙破除板結層,幫助棉苗出土。鋪設滴灌管時應保持平直不彎曲扭結,滴管方向要保證流道凸面向上,要按照農藝要求與苗帶保持合理間距。播種深度要求為2.5 cm左右。
3.5 培土及中耕除草
蕾期棉株根系的再生能力強,現蕾后中耕傷斷一批側根后可促進根系下扎、控制旺長。蕾期中耕一定要深,中耕深度10cm左右,隨即破膜,并將地膜清除。作業時可選擇鋤鏟式中耕機按照播種時的行走路線進地,采用梭行式中耕法進行中耕、除草作業。注意使用鋤鏟式中耕機其除草范圍要有2~3cm的重疊量,鋤鏟外緣與苗間應留出10~15cm的護苗帶,作業時懸掛機構應處于浮動位置,作業速度不超過6km/h,草多、板結地塊不超過4km/h[2]。
3.6 水肥一體化管理
山東地區4月底到6月初干旱少雨,降水不能滿足棉花播種和前期生長要求,因此需要灌溉補水。節水灌溉技術能夠精準控制水量、節約水資源,同時可以隨水將肥料一同輸送給田間作物,可取得較好的效益。
在棉花生長過程中,根據棉花長勢和天氣情況靈活進行水肥一體化管理作業。6月底7月初見花追施花鈴肥,滴灌并隨水施入;如果棉花長勢弱或者有早衰跡象可于8月上旬滴施蓋頂肥。
3.7 植保化控
植保作業應根據病蟲草害的危害程度、抗藥性和作物生長狀況來選擇適宜的農藥品種,并根據噴藥量確定噴頭類型、孔徑、工作壓力,正確調整植保機械噴頭的角度、噴桿末端工作壓力,確定施藥方法。
植保作業要注意:合理選擇施藥機械。應根據病蟲害發生部位防治要點、藥劑類型科學選擇植保機械。重點防治蚜蟲、飛虱、盲蝽象、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棉葉螨等害蟲。合理選擇選擇施藥時機。不同氣象因素對植保作業效果影響很大,宜選擇風速≦3m/s、天氣晴朗、溫度在20℃~27℃時,開展植保作業。
化控應掌握“少量多次、輕控勤控、前輕后重”的原則,確保棉株“壯而不旺、穩健生長”。根據棉花密度和長勢進行化學調控,依我省中度鹽堿地力棉花為例,正常情況下,棉花密度在7000株/畝時,應在棉苗3~4葉期進行第一次化控,間隔7~10天化控一次,打頂后10~15天化控結束。如果棉花長勢弱或者旱情嚴重可推遲和減少化控次數,甚至不化控。正常情況下棉花化學調控時間與用量可(見表1)。
3.8 打頂
打頂是塑造適宜機采株型必不可少的一項農藝措施,目前有化學封頂和機械打頂2種技術。化學封頂以藥劑強制延緩或抑制棉花頂尖的生長。機械打頂以物理方式切除棉花頂尖部分。打頂時期應按照“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的原則,正常年份春棉以7月15~20日為宜、夏棉以7月25~30日為宜。打頂機械目前存在一刀切式和單體仿形兩類,但都很難做到人工打頂摘除“一葉一心”的要求。而且一刀切方式對棉花頂部花蕾和枝葉造成較大機械損傷,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棉花病蟲害發生和早衰[3]。單體仿形類打頂機每行均可獨立仿形實現精確打頂,它采用一套PLC(可編程控制器)伺服控制系統來實現自動控制。機械打頂比化學打頂成本高、效率低。
化學封頂是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強制抑制棉花頂尖生長優勢,促進棉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轉化,達到類似人工打頂效果的一種新型株型控制技術[3]。當前國內外使用最多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是縮節胺和氟節胺,也有二者配合或混合使用的。從大量生產實踐來看,縮節胺比氟節胺更加安全可靠,化學打頂首選縮節胺。在前期縮節胺化控的基礎上,棉花正常打頂前5天(達到預定果枝數前5天),用無人機按5~7g/畝葉面噴施縮節胺,10天后用無人機按7~8g/畝再次葉面噴施縮節胺,可有效控制棉花主莖和側枝生長,降低株高,減少中上部果枝蕾花鈴的脫落,提高坐鈴率,加快鈴的生長發育[3]。
3.9 脫葉催熟
脫葉催熟劑施用以“絮到不等時,時到不等絮”為原則,田間棉花自然吐絮率達到60%以上,棉花上部鈴齡達40天以上,采收前18~25天,連續7~10天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低氣溫高于12℃,無大風及降雨可以進行脫葉催熟作業。為達到噴霧均勻和棉花中下部葉片都能附著藥劑,應選擇吊桿式噴霧機作業,確保藥液沉積均勻。噴霧機每畝每次使用脫葉劑欣噻利100mL +30kg水,間隔7天兩次噴施。
3.10 機械采收
棉花脫葉率達93%以上、吐絮率達95%以上時,應及時進行采收。采收前清除田間殘膜、支管、障礙物等,兩邊地頭清理出15m掉頭空間。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播種行進路線規劃采收作業路線,采摘頭精準對行;早種的早收,晚種的晚收。根據棉花株高和種植密度嚴格控制作業速度,以防止撞落和漏采,株高在90cm左右時作業速度不超過6.4km/h,遇到低矮、倒伏棉株作業速度控制在3.5km/h以下。
4 結論
采用激光整平、精細耕耙土地,可有效提高棉花播種質量,保證了出苗的一致性。
棉花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可有效保證棉花的出苗,保證干旱缺水時棉花需水需肥的有效供應,促進正常生長發育,保證苗期化控有效實施。
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并配套科學合理的化學調控,能促進棉花協調生長,結鈴均勻,依靠群體增加產量,實現集中成熟。
參考文獻
[1] 陳傳強,張曉潔.2022.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M].第一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2.
[2] 林熬,王冀川,胡寶.化學封頂劑在棉花生產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2,(2):14-16.
[3] 何鐘佩,奚惠達,楊秉芳,等.DPC效應的定向定量誘導及其在棉花豐產栽培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4,(1):19-28.
作者簡介:蔣帆,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