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鍔波是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楓橋派出所民警,專職負責調解工作。他2006年參加工作,從警18年間,參與的調解案件近3000起,是楓橋派出所調解工作經驗最豐富的民警,先后被評為“最美諸暨人”“十佳優秀社區民警”,5次被評為年度優秀公務員。
跟著“師傅”學調解
早在2009年,一顆“調解”的種子就在朱鍔波心中種下。那年,楓橋派出所將網格警務的觸角延伸到村里,朱鍔波等14名社區民警被分派到14個重點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期間,鐘山村駱某和宣某因老屋翻修發生了糾紛。經過朱鍔波多次協調勸說,雙方握手言和。
那是朱鍔波第一次感受到調解的力量。“我深刻感受到做一名‘和事佬’的意義和責任。鄰里之間的瑣碎事看似不起眼,但卻有可能演化為惡性事件。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決定事件的走向。”朱鍔波感慨。此后,朱鍔波一頭扎進了社區工作,師從“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專家”楊光照。
“沒有心懷對老百姓的熱愛是干不好調解的。”跟隨老楊學習調解技巧期間,他看到了老楊對待群眾工作的熱情和勇于奉獻的精神。更讓他感動的是,老楊永遠把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盡己所能去幫助解決。在處理矛盾糾紛中,他經常會用到老楊教的調解技巧。朱鍔波說,在老楊的身上,他真切體會到“四千精神”和“四心素質”,看到了老楊對待群眾工作的熱情和勇于奉獻的精神。
端好“公平”這碗水
“公平是調解的底線。”這句常常掛在師傅老楊口中的話成為了朱鍔波的調解準則。“面對形形色色的人,要時刻把握好公平原則,確保每一件案子都公平公正,才能維護好辛苦建立起來的信任感。”朱鍔波認為,做調解工作就要端好“公平”這碗水。他時刻把這條原則作為工作準則。
楓橋鎮樓家村有一對何姓親兄弟,20年前,分家時分在了同一個院子,共用同一個大門。這個院子很不規則,拐拐繞繞。那個時候兩家關系還是不錯的,后來因為一口井,矛盾糾紛開始了。這口井是哥哥家挖掘的,并在井邊上砌了一個洗手臺,靠近弟弟家屋門。哥哥家在洗手臺經常洗菜洗肉,致使周邊臟亂且有異味。弟弟家每每都會說兩句,慢慢開始吵起來,吵多了就打架,矛盾越積越深。2022年正月初四,弟弟家在院子里放了鞭炮。第二天早上,哥哥家將鞭炮灰掃到弟弟家門口。這次矛盾徹底激化,兩家大打出手,還有人進了醫院。派出所接手了這起案子。朱鍔波聯合村干部、調解志愿者等社會力量5次登門調解,最后的解決方案是將庭院分開,各自開門。但涉及水井及洗手臺的分配時,兩家再次爭執起來。“沒辦法,我們就從他們的后輩入手,多次做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幫助做各自長輩的工作。”朱鍔波說,因為水井在弟弟家一邊,就劃給了弟弟家。我們多次都到現場看著劃分,怕再起沖突。
每每談起這起矛盾糾紛調解,朱鍔波總是充滿了感慨:“這是我調解矛盾最長的一次,歷時13個月,來回談了100多次,現場勘查8次,千方百計、千辛萬苦才解決了這起20多年的糾紛。”
調解也要“往前走”
時代在變,矛盾的類型也在變化。“老楊調解中心”的調解方法也在與時俱進,逐漸形成了一套包括換位式調解、聯動式調解、分合式調解和借助式調解等在內的系統工作方法。朱鍔波在工作中善于發現矛盾的“苗頭”,還在去年提煉出一套“事前預防、事中化解、事后跟進”的“矛盾全生命周期調解法”。在一次走訪交談中,他從一名村干部那得知有兩戶人家,對一口老墳的歸屬有一些爭議,但兩家并未產生矛盾。“墳墓的問題可大可小,必須要重視,沒準會引發大矛盾。”朱鍔波當即跟村干部說。隨后朱鍔波與村兩委積極聯動調查,找到了30多年前負責抬棺的村民,由該村民指認這口老墳的歸屬,將矛盾化解在了萌芽。
2020年,朱鍔波來到“老楊調解中心”,成為了一名專職調解員,同時在楓橋鎮社會治理中心聯合調解中心掛職。“調解的矛盾糾紛需要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的跟進督促,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朱鍔波說,加入社會治理中心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要充分利用警調銜接、多調融合的調解機制,專門人做專業事,家庭、勞資、鄰里等糾紛分別和專門的社會組織聯動調解,這樣能更好地從源頭上解決矛盾、化解糾紛。自入駐楓橋鎮社會治理中心以來,朱鍔波協同老楊調解團隊積極開展爭先創優活動,致力于把調解工作做強、做好、做精,實現糾紛當事人“進得來、出得去、接得了、調得好”,充分發揮“老楊調解中心”的品牌效能,努力提升品牌聲譽。“部分群眾通過新聞認識‘老楊調解中心’,然后來找我們幫忙。”朱鍔波告訴記者,曾有個鄰近城市的群眾專門坐高鐵過來尋求幫忙。因為跨區域,他和老楊細心解釋、引導,建議當地解決,并且寫信給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很快,那戶人家的問題解決了,新房子也建起來了。
用朱鍔波的話說,人民群眾無小事,只有具備更強的信服力,才能給大家足夠的信賴感、安全感。自己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積累,這樣才能在未來讓更多群眾把他當成像“老楊”一樣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