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草鋪上的夢想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大連東港威尼斯水城迎來了它的璀璨時刻。河岸的城堡,河上的小船,在暖黃色燈光照射下的歐式建筑群……進入旅游旺季,一步一風景的威尼斯水城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打卡。漫步水岸,伴隨悠揚的音樂,風中滿是浪漫都市的氣息。
各色音樂聲中,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前悅耳的留聲機音樂盒聲最為特別,往來游客駐足聆聽,館前門庭若市。
一位氣宇軒昂的中年人站在門口,如導游般引領游客參觀。在他的講述中,大家知曉了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的簡單概況:中國首家國家級音樂文化主題博物館,遼寧省首個國家級非國有博物館,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有1.2萬余件(套)中西方音樂文化藝術品、30余萬張經典音樂唱片以及萬余份珍貴文獻資料,是國家級音樂文化產業優秀項目。這位中年人叫張敬軒,是這家博物館的館長。談及創辦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的初衷,張敬軒一言以蔽之:“想為這個世界留聲?!?/p>
產生這樣的想法,與張敬軒的經歷不無關聯。農村出身的張敬軒,雖遠離城市,但幼時家境頗為優渥,他常說自己是聽著收音機和留聲機的音樂長大的。后來,一場意外的家庭變故讓張敬軒不得不選擇輟學。1999年,19歲的張敬軒從黑龍江來到大連,從僻壤山村到繁華城市,在遠親的推薦下,成為一名音響師。他租不起房子,就住在車庫里,環境仿佛電影《功夫》中的豬籠寨。用水的時候,需要喊一聲樓上的阿姨,阿姨擰開水龍頭,方可供水。他還住過海鮮庫房,庫房里潮濕悶熱,床鋪上只有木板、稻草和被褥。
一無所有的日子里,張敬軒還有音樂。深夜無法入睡的時候,音樂是最好的陪伴。他聽鄭智化的《水手》,聽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爵士樂,聽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夜色下的城市,藏著一顆少年不屈服的心。
“音樂總能給我力量”,張敬軒目光中的大連,充滿著機遇和張力。初到大連時,他曾向父親承諾,如果能在這里立足并有所作為,他一定要辦一家企業,就叫大連之聲。父親問他緣由,張敬軒說,希望自己能在大連發出吶喊、發出聲音。
因為夢想,所以堅持。打工期間,張敬軒始終沒放棄學習,“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地磨礪,他從未落下一天。2004年,張敬軒在參加廣交會后深受觸動,會上很多高新技術產品讓他想加入新時代文化科技領域的前瞻行列,思前想后,他決定創業。
張敬軒用辛苦攢下的積蓄,租了一個七八平方米的小店面,成立了大連之聲公司,主要銷售音響和話筒等設備。沒有辦公室,吃飯就在紙盒箱上,會客時他總約對方到咖啡館,借口說“這里的音樂很好聽”。
一年多的時間,公司在聲光電領域積累了扎實的技術功底和良好的口碑,提前實現了張敬軒為自己定下的“3年實現百萬利潤”的目標。如今,歷經20年的拼搏發展,當初的小店已經成為大連之聲文化科技產業集團,下轄多家全資子公司。
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張敬軒會停下思考,他常想起那個微風夏夜,那個躺在稻草鋪上的自己和聽過的音樂,他想把這些思緒和經歷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內容,讓更多的人聽到音樂,愛上音樂,讓音樂賦予更多人力量。
由此,創建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的念頭在張敬軒心底萌生。
安放世界好聲音
企業發展的這些年,張敬軒一直在堅持學習,去過很多國家和知名高校。他發現許多國家都有與音樂或其他藝術相關的博物館?!皣鴥群芏啻髮W也有類似逸夫樓和逸夫圖書館的館所,作為民營企業家,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愛好為國家做些貢獻?!?/p>
2017年,歷經選址、審批、收集藏品等艱難歷程,中國第一家音樂文化主題博物館——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在大連成立。
來自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復刻品)、讓無數音樂大師癡迷的約翰·布洛德伍德九尺大三角鋼琴等諸多藏品,都被陳列于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走進這里,仿佛穿越時空,開啟了美妙神奇的音樂旅行。
世界音樂博物館分為民族音樂文化展區、西洋音樂文化展區、聲音科技體驗區等10個主題展區。千年古韻國樂編鐘的雄渾低沉、八音盒的清悅悠揚、風琴的洪亮空靈……館內很多珍貴藏品至今仍可演奏。那些原音交織,是一場中西交融的音樂盛宴。
通常情況下,博物館的備案只需要三四百件文物藏品,但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在籌建初期就備案了3000多件,如今館藏已備案了1.2萬多件(套)文物。其中既有六七個西方私人博物館的藏品,也有國內十幾個資深收藏家一兩代人的藏品。
每件收藏品的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張敬軒頗為珍愛的是館內收藏的650多臺留聲機。留聲機是張敬軒兒時初識音樂的媒介,創業后他便開啟收藏留聲機的進程。當收藏到200多臺的時候,他心頭一動,“如果能把留聲機發明人的藏品收藏過來,就太有意義了”。
張敬軒為此花大量時間查找到了留聲機發明人愛迪生的后人,得知老人家也有一家私人博物館,藏有數百臺留聲機,但他的后人卻放棄了私人博物館的經營。為此,張敬軒三度越洋飛到美國,同老人促膝長談。他用真誠打動了這位老人,老人表示可以考慮捐贈一部分留聲機。
在收藏界,捐贈大多為有償捐贈,即便這筆費用不菲,但張敬軒卻激動莫名。能把愛迪生傳人的留聲機收藏回來,拿到中國,這對于音樂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意義重大。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私人博物館的投入和收益往往不成正比,需要背后的經營者持續不斷地投入。張敬軒也常被問及博物館的經營問題,他總拿自己經營企業同經營博物館相比。企業是開門納客,追求“烈火烹油”的贏利效果,但做文化產業則需要“小火慢燉”,尤其是于私人博物館而言,需要漫長的周期去持續發展,包括財力支撐和經營者的個人信念。張敬軒直言,有些私人博物館難以為繼,并非都是缺乏資金支持,往往是因為創始人持之以恒的信念被時光沖淡。
幸運的是,不僅張敬軒對音樂的癡迷與日俱增,政策和營商環境也為博物館厚植了底氣和信心。張敬軒坦言,博物館的發展趕上了好時機,遼寧省不僅出臺了文化產業扶持資金的系列利好政策,更在省內文體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之下,占有一席之地。
同張敬軒的交流中,常能從話語之間感受到他對遼寧、對大連的深厚情懷。他常說,自己能有今天,全依賴遼寧這片土地的滋養,而能為自己熱愛的地方奉獻一個博物館,也算是對遼寧的一種回饋。如今,張敬軒已將館藏文物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從大連向世界發出聲音,張敬軒的腳步沒有停。對未來,他充滿期待:鋼琴博物館、留聲機博物館、唱片博物館、八音盒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將在大連各地建起,讓世界讀懂中國、感知遼寧、愛上大連。張敬軒認為,文博事業和文化產業與其他行業不同,它們更多是給世界提供情緒價值,國際文化交流可以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認識大連,“我們要讓世人知道,除了國強、民強之外,我們還擁有更具包容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