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無錫市羊尖實驗小學設秉持“向著兒童的方向”的辦學理念,設計開發了“童真四季”融合課程。在不斷實踐中體現著其概念、理念、特征等,建構著其框架體系,形成了學校課程改革的導航圖,引領學校逐漸走上了一條校本化、高質量的課程改革之路。
[關鍵詞] 童真四季;融合課程;內涵認識;體系建構
近年來,無錫市羊尖實驗小學秉持“向著兒童的方向”的辦學理念,從學?!巴妗蔽幕刭|的發展到“四季”節律維度的思索,進而聚焦“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探索。以學科教學為基礎,結合項目化實踐活動和特色教育路徑,通過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多維度實踐研究主題,搭建起理念和實踐之間的橋梁。借助校、家、社等多方資源,持續豐富和拓寬教育陣地,深化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充實“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實踐意義,系統構建“童真四季”融合課程體系。這一過程中,我們始終致力于將教育目光聚焦兒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四季”的流轉更迭中感受到教育的溫暖與力量。
一、“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內涵認識
對于“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內涵認識,我們采用開放式的調研,教師提到的關鍵詞主要集中在兒童、自然、美好、生活、童趣、開放、整合、生長、自由、童真爛漫、童年味道、從兒童出發等。教師對課程內涵與特質的理解,勾勒出學校對“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理想與期待:基于兒童,基于生活,基于成長,開發真正屬于兒童的、能促進兒童自然美好生長的課程。
(一)“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概念解讀
“童真”是指兒童的天真稚氣、本來性情。它是學校的文化特質和文化追求,是學?!巴娼逃敝鲝埡汀巴鏄费牛蛏仙L”價值導向的凝練,其基本內涵體現為“兒童的”“自然的”“美好的”。小學教育應當致力于為兒童營造一場與童年時光的邂逅,為他們提供美好的課程體驗與自在的童年生活?!八募尽奔却碜匀唤绲乃募靖?,也隱喻生命的四個階段、成長的四個歷程。它成為我們設計融合課程的核心理念、維度和主題,也衍生出與季節緊密相關的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及課程資源。學生在“四季”課程中學習、生活、成長。“融合課程”是綜合課程、整合課程,是指以兒童立場、學生需求作為核心依據,建構、調整、優化課程結構,打破學科壁壘,將具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或問題進行統整,以主題學習或項目實踐為支點,聚焦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
“童真四季”融合課程是以“童真文化”為主旨,以“四季”為維度,以“融合”為方式,是基于兒童、基于生活、朝向核心素養培育的創新實踐課程。它是兒童的課程,旨在回到兒童的基質上去,從兒童出發,遵循兒童生命發展的“次序”,讓兒童保持天真的本性。
(二)“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理念闡釋
“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理念是“向著兒童的方向”,要求我們一切為了兒童,以兒童的需求、興趣、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課程真正成為兒童成長的有力支撐和美好陪伴。本課程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以兒童為本?!跋蛑鴥和姆较颉笔紫润w現在以兒童為本的理念。課程設計將兒童置于中心位置,所有環節和內容都圍繞兒童展開,關注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點,尊重他們的個性。
貼近兒童生活。正如“從兒童生活出發”,這意味著課程緊貼兒童的日常生活。通過將學習與兒童熟悉的場景和事物相結合,讓兒童在生活情境中去感知和探索,從而使知識變得生動并且容易理解。
增添兒童趣味。本課程強調趣味性,“向著兒童的方向”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用充滿趣味的活動吸引兒童參與,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積極學習,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
給予兒童自由。開放的課程為兒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體現了“向著兒童的方向”“給予兒童自由”的要點,旨在讓他們自由地思考、表達和創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順應兒童天性。本課程以“四季”為維度,順應了兒童對自然變化的感知特點,符合他們的天性。本課程讓兒童在不同季節的體驗中自然成長,遵循他們自身的發展節奏,不拔苗助長。
促進兒童融合發展?!跋蛑鴥和姆较颉?,通過“融合”的方式,致力于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使兒童在多元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提升綜合素養,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的能力。
守護兒童本真。“回到兒童的基質上去”,意味著守護兒童的本真,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始終保持那份童真和好奇心,以最自然的狀態逐步成長,走向成熟。
(三)“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特征
童年,是人的生命里最美的一段時光?!巴娼逃笔莾和?、自然的、美好的教育?!巴嫠募尽比诤险n程是生活的、趣味的、開放的課程。
生活的課程。生活即教育。教育之道,應合乎自然,順天應人,即應該過什么樣的童年生活,就應該受什么樣的童年教育。學?!巴嫠募尽闭n程強調回歸教育的本質,走進生活,走向現實,倡導接近自然、走進生活,讓兒童體驗與自然四季緊密對接的校園生活,讓一年四季的自然節令與兒童的學習生活自然融合,打破學科壁壘,豐富生命體驗,實現課程融合和全方位育人。
趣味的課程。懷特海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興趣與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能讓兒童喜歡的課程必定是充滿趣味的課程,課程學習的趣味性于兒童而言是精髓所在?!巴嫠募尽比诤险n程從兒童中來,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參與性,讓兒童在濃厚的興趣中主動參與,獲得各方面的鍛煉和
發展。
開放的課程?!巴嫠募尽闭n程回到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聯結完整的學科學習乃至整個生活,給兒童創造與童年的美好遇見。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以社會為教材,以生活為課堂,以自然為老師,是融合開放的課程。本課程強調個體全面發展與自我價值實現,用融合的理念設計課程;強調設計的系統化、融合化,形成有意義的整體。課程內容與形式更加多元,從兒童視角出發,對兒童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整合,讓每一個兒童生動、活潑、美好地生長。
二、“童真四季”融合課程的體系建構
學?!巴嬲n程”的建構,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注重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多維視角,通過“童真課程”的實施,培養具有“健康的身、智慧的腦、溫暖的心”,“健康、陽光、智慧、創新、善良、優雅”的童真少年。它包括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和評價性課程(如圖1)。
“童真四季”融合課程,從功能上歸屬于實踐性課程;從形態上又是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等的統整。它立足學校課程愿景,以國家課程為基礎,細致梳理由“四季”派生的課程資源、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形態等,通過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再到師生共同參與設計,逐步構建起具有校本特質的“童真四季”融合課程體系。
(一)構建對接四季特質的系列主題
葉瀾教授在《人間“節”語》中提出,要將自然四季與學生校園活動進行深度的融通研究,建議要以綜合的方式來命名校園生活,將學生在?;顒优c自然世界關聯,使校園生活在品質與組織形態上出現具有整體意義的重組。這一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改革校園生活。因此,“童真四季”課程的觀察視角由單純的學校學習擴展至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將一年中“四季”與學科教學內容、兒童當下的生活實踐有機統整,精心設計成融合人文、科學、藝術、社會等多領域的綜合學習活動主題,形成“1345”課程框架體系,打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校園課程。
1.框架概述
“1”指課程建構基于“童真”文化主旨,堅持“向著兒童的方向”辦學理念;“3”指課程建構重點指向“身心健康”基礎素養和“創新+合作”超級素養,表述為三個素養培養目標;“4”即春夏秋冬四季主題;“5”指季節主題之下的五種實施形態。
2.四季主題
四季是自然界的循環與生命的規律,既象征萬物的生長變化,也蘊含深厚的哲理?!妒酚洝ぬ饭孕颉酚性疲骸按荷拈L,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對四季節律做了深刻揭示?!盾髯印ね踔啤芬嘣疲骸按焊?、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進一步強調順應四季節律的重要性?;趯λ募竟澛傻纳钊肜斫夂屯诰颍瑢W校確立了“童真四季”融合課程主題。這四個主題不僅體現著四季鮮明的特征,也蘊含著我們對兒童成長的期待。
春之醒——希望與新生。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象征著生命的覺醒與成長。學生們通過開展親近自然的學習活動,感受生命的力量,播種成長的希望,激發自身的生命潛能。
夏之趣——快樂與創造。夏天是熱情洋溢的季節,充滿歡聲笑語。學生們在夏日陽光下盡情享受活動和樂趣,如游泳、野餐、探秘西瓜地、制作冰淇淋等,收獲童真的快樂。
秋之韻——收獲與感悟。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田野金黃、果實累累。學生們通過走進田園參與收割、制作手工藝品等,感受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體驗生活的美,領悟勞動的真諦。
冬之暖——積蓄與成長。冬天雖然霜雪寒冷,但蘊藏著孕育的力量。學生們在冬季課程中接受嚴寒的考驗,由此學會感恩與珍惜,感受冬季的溫暖美好,積蓄更多成長的能量。
實施形態。經過深入的實踐探索、研討論證,學校“童真四季”融合課程在每個季節主題下,逐漸形成了基于核心素養的五個基本實施形態,即“悅讀四季、田園四季、學科+四季、創意四季、四季主題節”,這些實施形態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課程樣態,通過活動、探究、體驗等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如圖2)。
(二)構建彰顯四季資源的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架構上,我們凸顯“四季”特質,挖掘“四季”資源,關注學生興趣需求,發揮教師自身特長,通過對課程實施形態“內容功能”的優化,我們梳理、重組并開發了基于學生生命成長體驗的“四季節律”系列課程內容。
1.內容架構:“四季”與“五形”相交織
努力突出課程內容的主題化、結構化、序列化。做到一年四季為一個課程周期,每個季節又各自有五種實施形態之下相對獨立的具體內容設計。季節之間有橫向溝通的固定內容方式作為橫線,又有縱向貫穿小學六年的系列活動作為豎線,縱橫、線面交織,構成一個有序、有效的實施整體。
(1)“悅讀四季”課程群。我們精心開發了一套與兒童年齡相匹配、與季節緊密關聯的悅讀課程。本課程涵蓋兒童詩、繪本、文學作品和經典篇目等多個種類,包含全班共讀、自主閱讀、師生同讀、親子伴讀、課本劇表演等多種閱讀方式,旨在為學生打造豐富多樣的閱讀環境。
(2)“創意四季”課程群。結合四季主題,充分發揮創意創想,我們在常規“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的基礎上,開發了涵蓋信息、科技、勞動、體育、藝術、語言等多個領域的創意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表現力。
(3)“田園四季”課程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四季魅力,我們深入挖掘學校及周邊獨特的田園資源。在四季中最美、最有代表性的時節,帶領學生走進家鄉田園,通過“葵娃小農場”體驗種植,走進家鄉“農博園”“水稻豐產基地”“黃土糖瓜場”等田園課程基地,以田園攝影、四季音樂節、生長日志、“農耕”故事會等形式,構建獨具特色的四季田園系列課程。
(4)“學科+四季”課程群?;趪艺n程和地方課程,我們系統梳理了與四季相關的內容,通過刪選、統整、補充、重構等策略進行校本化實施,構建一個跨學科、融合四季元素的學科課程鏈,為學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學習體驗。以“學科+秋天”課程為例,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5)“四季主題節”課程鏈。結合四季變換,將自然之美、民俗風情及地方特色等元素融入主題活動,精心策劃了“花朝節、瓜果節、稻香節、冰雪節”等一系列富有季節特色的課程主題節(如表2所示),不僅滿足學生的向往和需求,更為他們提供多個展示才華、體驗文化的平臺。同時,根據主題節主題和內容,堅持學生主體原則,鼓勵學生參與設計和確立“四季”項目式學習,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跨學科、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資源選擇:“教材”與“生活”相融合
課程資源是供給課程活動,滿足課程活動需要的基礎。在構建課程資源時,我們以教材為基礎,以生活為靈感源泉,深入挖掘和整合相關的自然、環境、文化、網絡、生活等資源,對其進行系統梳理和分類整合,以確保它們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成為教材積極、有益的補充。在資源的選擇上,我們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資源的繁雜、重復和交叉。
例如,在進行“春之醒”課程資源的選擇時,我們依托語文教材中《三月桃花水》《燕子》《鄉下人家》《四時田園雜興》《清平樂·村居》《惠崇春江晚景》《絕句》等課文,依托音樂教材中《太陽出來了》《我們的田野》《四季歌》等曲目,著力挖掘教材與兒童生活的鏈接點、興趣點、拓展延伸點,有效對接兒童生活,帶領兒童走進鄉間田野,開展尋春踏青、植樹實踐等活動,引導兒童對春天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等進行細致觀察,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完成“春天手賬”。鼓勵學生積累“一周一詩”,組織開展“春天詩會”“春日圓舞曲”“我喜愛的春天”文學作品分享活動等。學科教材與兒童生活緊密對接,既可以提升語文、藝術學科素養,又可以增添喜愛四季、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童年意趣。
(三)構建緊扣課程體系的評價模型
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政策導向,我們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到“童真四季”的課程體系中。依托“悅讀四季、田園四季、創意四季、學科+四季、四季主題節”等課程,結合課程聚焦的“健康的身、智慧的腦、溫暖的心”三個核心素養,我們著重構建“健康、智慧、品格”童真少年評價模型,創新評價方式,培養具有學校特質的童真少年。據此,再度調適和優化課程體系及評價模型,從而形成持續、動態的良性循環(如圖3)。
其中,健康評價,旨在保障和促進學生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品質,關注學生在四季課程中身心健康方面的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評價;智慧評價,旨在促進學生頭腦聰穎、動手創新,著重關注學生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研究等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知識與能力;品格評價,旨在激發學生靈動向上的生命狀態,著重關注學生在各學習和生活場景的交往與合作中好習慣、好品質的養成。三者相互關聯,共同指向核心素養的校本化落地,指向兒童的全面發展。
童年是不可重復的寶貴生命歷程,教育的宗旨是讓每個孩子都更自然美好、更幸福完整。向著兒童的方向,為兒童留下成長路上美好的素養印記,“童真四季”融合課程恰是盛開在每一位學生美好人生路上的一朵童年之花。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校園四季系列活動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陸芳.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課程實施[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08):46-49.
[3]李偉平,蔣敏杰.“兒童成長節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J].江蘇教育研究,2017(10):59-64.
[4]劉佳.以“空無課程”引領學校課程創新[J].江蘇教育,2020
(10):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