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實驗教科書》(簡稱“生活適應教材”)正式進入出版發行階段。作為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一般性課程,它致力于傳授學生適應日常生活的知識與技能,并蘊含品德教育的深層意義,體現了以兒童的身心整合性為重點的全人觀,以生態環境作用整合性為重點的系統觀,以全人存在狀態的層級遞進有序性為重點的發展觀,以及以學中做、做中學為重點的教育觀。生活適應課程和教材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實施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不僅要研究培智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其生活的地域文化特點,還要從現實生活中發掘與應用教學資源,甚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數字資源。
一、發掘生活適應課堂教學資源,賦能開發數字課程
1.有效整合并利用學校資源。學校的班集體、功能室、活動室、主題活動、校園網絡等都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教學資源。生活適應學科教師應給予重視,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并有效整合與運用,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我是少先隊員”(二年級上冊第3課)一課中,教師可利用學校德育工作、少先隊、主題班會等活動,展示本班學生在少先隊活動的照片、視頻,讓學生通過熟悉的人物或場景,說一說自己參加過的少先隊活動,介紹活動過程,描述活動感受,談談活動收獲等,由此讓學生感受到少先隊活動的豐富多彩,從而喜歡參加少先隊活動。
2.合理設計并利用家庭資源。首先,教師應保持與家長的良性溝通,讓家長充分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日常教學,并積極參與其中。如在“參觀科技館”的綜合活動中,教師可邀請家長義工共同進行教學設計,與學生一起完成活動任務單——準備食品與飲料、按照要求來著裝、指定地點來集合等。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單,邀請家長根據特定的主題要求,有針對性地輔助孩子完成,甚至可以創造外出的機會,幫助孩子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鍛煉,逐步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3.深入發掘并利用社區資源。一方面,在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教師應結合不同單元的主題內容和要求,從學校附近的社區開始,積極拓展多元化的社區實踐基地。另一方面,可通過宣傳來引導社區內的相關服務人員以平等和包容的態度為培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從而構建一個融合且充滿友愛的社會環境。
二、組織生活適應課堂教學培訓,增加督導評價力度
1.專題培訓,以訓提素。學校要加強一線教學組織建設,認真開展生活適應學科備課、研課、磨課等專題培訓活動,請專家或骨干教師從課標解讀、教學設計、課件制作、教學方法、材料準備及注意事項等多個方面與教師進行深入分析與交流,提出極具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課程教學質量。或者在其他學科或活動專題培訓中融入生活適應,使得更多教師可從學科融合的角度來推進生活適應課堂教學等。
2.專項督導,以導增質。生活適應課堂教學要通過專項督導實現引導性增質。除了要緊抓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如學情診斷、目標設定、內容選擇、教學方式、資源運用以及效果評價等關鍵要素)及其內在聯系以外,更應立足于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規劃。即教學督導不僅要關注細節的打磨,更要從宏觀角度審視教育教學的全局,積極參與教學體系的重構,以實現更為深遠和持久的影響,從而為學校規范辦學、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3.專業評價,以評促教。為了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校應當構建和完善其針對生活適應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先行,進而通過評價來促進教學的優化。具體而言,對于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評價,不僅要注重探究學習、協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多樣化教學形式在課堂中的實際應用,還要深入關注在這些形式下學生學習過程的開展情況。同時,還需要評估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問題的設計、資源的準備、過程的引導、問題的生成、解決方案的呈現以及相應的評價活動的設計等是否有效地貫徹了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
三、開展生活適應課堂教學研究,拓寬使用教材維度
1.體現地域特色,滲透學科德育美育。教師在應用教材時,應創造性地融入深圳的地域特色或灣區獨特的資源優勢,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舉例來說,“番茄”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稱為“西紅柿”,這種稱呼的多樣性正是生活適應教材靈活性和包容性的體現。又如:通過選擇服飾強化性別意識,素材可選用深圳的校服、禮服;感受家鄉美,選用深圳市、區的地標或景點圖片等。而在學科滲透方面,新課標指出:創造性地選擇恰當的內容,生成適宜的活動,有效整合學生在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等其他學科中習得的文化知識、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提高其生活適應能力。例如:根據圖示走訪社區,與家人或朋友說一說社區的環境和人員,融合了生活語文;教導使用直梯時,指認或點數樓層數字,融合了生活數學;從表面區辨到動手制作來由淺入深地認識五星紅旗,融合了繪畫與手工等。
2.細化任務技能,設計分層教學方法。生活適應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由地區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培智學校學生的異質性決定了教材中的內容不可能完全與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真實需求相匹配。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需緊密圍繞教材內容,遵循其邏輯線索進行適當調整。同時,應結合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為其學習設計分層教學策略。
3.關注情緒情感,提供正向行為支持。例如,在感知階段,教師可以采取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學習任務和要求,從而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在新授階段,教師一方面可在課堂教學中親身示范、展示技能操作的完整過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小老師”錄像示范法或混合錄像法展示目標行為,如學習洗手的示范錄像僅僅記錄示范者洗手時的手部動作,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示范者的個人特征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同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尤其是孤獨癥學生,并靈活采取“零錯誤”教學策略。這意味著從一開始,教師就需要提供適當的輔助,以預防錯誤反應的出現;隨著學生技能的提升,再逐步減少輔助,能有效避免學生積累錯誤的經驗,從而更加高效地掌握所學技能;當學生獨立練習時,如果出現錯誤,教師應迅速利用錯誤糾正程序進行干預,以防止其陷入錯誤的循環中。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面向智障兒童的新課標教材本土化建構及其虛擬現實教學應用研究”( DHA19044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