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5日,黨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和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決定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出口特區,取得經驗后,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步由此邁出,至今年恰逢45周年。改革開放精神,也是第一批入選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
改革開放如何改變我國的發展進程?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改革開放精神的豐富內涵?改革開放精神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廣東,得到了怎樣的賡續傳承?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蔣積偉自2009年7月入校任教,迄今已在廣東工作生活15年,先后主編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參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初心:重讀革命精神》等黨史黨建著作。在這個特殊時間節點,他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
記者: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歷史征程。今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以全面深化改革為重點議題之一。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我國的改革開放步伐走過45載,步履持續向前。您認為,改革開放如何改變了我國的發展進程?
蔣積偉:改革開放是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作出的偉大決策。“文革”結束后,在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時刻,中國共產黨毅然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并最終在繼承、否定和超越的基礎上,蹚出了一條新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力回擊了西方國家“能讓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在極短時間內來個180度大轉彎,就如同讓航空母艦在硬幣上轉圈”的質疑。
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逐步從追趕時代的“后進者”轉變為引領時代的“先行者”,中國、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面貌極大改變,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在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記者:對于改革開放精神的豐富內涵,您有怎樣的理解?在您看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涵是哪些?
蔣積偉:我認為,凝練和闡釋改革開放精神的科學內涵,首先要解決基本依據問題。這些依據包括: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的講話,黨和國家的權威文獻、學術研究成果,以及改革開放精神形成的時代背景、理論淵源、實踐基礎、文化基因等。同時,考慮到改革開放時空條件的特殊性,在概括改革開放精神的內涵時,要避免陷入誤區:一是,改革開放精神不是某一個地方的精神,不能把改革開放精神等同為特區精神或某地精神;二是,改革開放精神不是某一個時段的精神,不能把改革開放精神等同于改革開放初期的精神;三是,改革開放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精神,要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在其內涵中賦予新的元素。
綜合考慮,改革開放精神的內涵可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埋頭苦干、務求實效。其中,創新是改革開放的本質,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力。因此,我認為,改革開放精神最為核心的內涵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核心是“闖”,敢為人先的核心是“創”,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使用,體現了“闖”和“創”、“破”和“立”的統一。
記者:在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最早同意試辦的4個出口特區中,深圳、珠海、汕頭3個特區都位于廣東。可以說,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那么,據您了解與觀察,改革開放精神在如今的廣東得到了怎樣的傳承賡續?
蔣積偉:近年來,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及“精氣神”,道出了廣東改革開放的制勝法寶,引人關注和思考。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歷史使命,廣東省委制定“1310”部署,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再造廣東關鍵新優勢,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三大動力的確定,是廣東傳承與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的生動體現。
尤其是廣東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聚焦制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制度性難題,大力推動制度型開放,釋放開放的空間和活力。廣東將“硬聯通”和“軟聯通”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扎實推進與港澳規則機制的聯通、貫通和融通。“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順利落地實施,高水平建設“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創新實施粵澳貨物“一單兩報”服務,“灣區認證”推動三地質量認證規則銜接,“灣事通”助力“三地同城、無感跨境”,粵港實現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出臺首個大灣區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指引,等等。一系列“軟聯通”舉措,讓大灣區內人才、資金等要素流動再提速,粵港澳的雙向奔赴正逐漸成為常態,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