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全球發展倡議國際公共產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021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1]倡議的核心內容是“六個堅持”,即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六個堅持”是推動全球發展和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是對國際發展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創新,對推動構建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球發展倡議為疫情后可持續發展議程重回正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之下撬動全球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全球發展倡議是一個兼具理念引領和行動導向的新型國際公共產品,具有共同性、合作性、包容性、創新性等特點。
一是共同性。全球發展倡議面向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所要解決的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需要依靠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實現所有國家的共同發展,旨在推動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雖然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國情和發展水平,但都面臨許多不受國界限制的共同問題和挑戰,如疫情后的經濟復蘇乏力、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發展不平衡和不平等、公共衛生問題、能源和糧食安全問題等。這些問題需要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共同努力,制定和實施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各國也存在共同的發展機遇,如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經濟、教育變革和技能提升等,同樣需要各利益攸關方攜手合作將這些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成果。共商共建共享,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內在要求。全球發展倡議聚焦發展,致力于促進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包容性發展,確保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減少國內社會和國際層面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實現不同群體、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共同發展,構建一個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擔責任、共創繁榮的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
二是合作性。全球發展倡議突出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無論是全球發展面臨的眾多跨國性問題,還是國際經濟關系中的相互依賴和脆弱性問題,都需要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國際合作是解決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以及發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等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國際合作也是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文化交流、分享知識和創新成果的唯一路徑。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合作促進發展、發展支持合作。除了傳統的貿易、投資、金融等合作,國際社會更需要發展領域的知識、技術、經驗交流與合作,助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國家”的發展。同時,發展是合作的動力,通過發展援助、技術轉讓和各種投資減少全球不平等,構建更加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全球發展倡議明確了合作發展和發展合作的重點領域。針對全球發展面臨的難題,全球發展倡議堅持行動導向,重點推進減貧、糧食安全、大流行病應對、發展融資、氣候變化、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八大領域合作,從而為合作發展和發展合作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三是包容性。全球發展倡議聚焦發展伙伴、民生人權、支持“脆弱國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與國之間的包容性,是聯合國倡導的包容性多邊主義的具體體現。包容性發展強調社會公平、社會正義和社會包容,以確保人們不會因為特定的身份特征或社會地位而受到排斥或歧視。2015年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作出的“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承諾就體現了這種包容性。實現人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是解決不平等、消除沖突根源的根本途徑。長期以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QC7+94KnA7LLAJHTR4rWqg==霸權主義政策和行徑固化了全球發展中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安排,是造成國際關系不平等和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同時,新冠疫情、氣候變化、政局動蕩、地緣沖突和新興技術應用,進一步加劇國內和國際社會的貧富差距與南北發展鴻溝,造成新的不平等。只有通過制定和實施包容性的法律和政策,建立和創造包容性的制度和環境,開展廣泛的社會對話、公民參與和全球合作,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發展不平等、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實現各國共同發展和“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目標。

四是創新性。全球發展倡議提出全球發展的創新理念、原則、路徑和戰略,對百年變局中全球創新發展的未來具有指導性意義。首先,全球發展倡議提出創新的理念。全球發展倡議第一次系統地倡導發展優先、以人為本、普惠包容、創新驅動、和諧共生等發展理念,明確了全球發展的第一要義、根本遵循、核心取向、動力來源和內在要求。這些創新理念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思考和經驗總結,也是就全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的前瞻性解決方案。其次,各方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作出許多創新性的機制安排。除了“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中方還專門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作為宣介理念、創新方式、匯聚資源、促進行動的共享平臺。同時,各方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已初步形成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高級別會議、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全球發展數字宣介平臺、項目庫和創新培訓基地以及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網絡等多元化合作機制。再次,開展創新和務實的舉措和行動。在2022年6月舉行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中方宣布了32項落實倡議的舉措。在2023年7月舉行的金磚國家同非洲國家及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上,中方宣布將推出100億美元的專項資金,專門用于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在2023年8月舉行的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上,各方通過了《全球發展項目庫準則》和《全球發展項目庫籌資準則》。項目庫有1000多個項目,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項目有500多個,同20多個國際組織在60多個國家實施了140多個三方合作項目;為發展中國家舉辦1000多期能力建設項目,培訓各類人才4萬多名。[2]同年9月,全球發展倡議合作成果展示高級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總之,在機制、資金、能力、平臺、項目等方面,全球發展倡議的落實都有創新性的進展和成果。
2023年9月18—19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也稱“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審查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的落實情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指導,并通過了政治宣言。
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3:特別版》,在可評估的大約140個具體目標中,只有15%的具體目標位于實現目標的軌道上,48%的具體目標中度或嚴重偏離目標軌道,37%的具體目標停滯或倒退到2015年基線以下。[3]可見,按照現有的進展速度,多數可持續發展目標將無法如期實現。
造成可持續發展議程脫軌和落實緩慢的因素多樣而復雜。新冠疫情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可持續發展議程前半期的近一半時間里,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不得不集中資源應對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而無法同時顧及落實其他目標。氣候變化影響全球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也超出人們的預料,氣候目標已偏離軌道。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氣候變化損害了幾乎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4]大國戰略競爭和地緣政治沖突則使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安全環境進一步惡化,也扭轉了全球發展的良好勢頭。

在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挑戰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加快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需要新動能。全球發展倡議通過強化發展理念、明確發展原則、聚焦發展行動,有助于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一是強化發展理念。全球發展倡議與可持續發展議程共享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引領國際社會合力行動奠定理念基礎。全球發展倡議強調發展優先,提出要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從而進一步強化發展理念。堅持發展優先,有助于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理念是經濟、社會和環境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疫情后全球發展出現的新特點和新挑戰,以及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過程中遇到的新困難和新問題,全球發展倡議提出“六個堅持”。這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經驗的高度總結,又具有明確的全球視野,是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核心理念的延伸,并且更加具體務實。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了以人為本的全球發展新范式。[5]以人為本的發展范式貫穿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參與全球發展合作的全過程,中國的現代化路徑和方案具有全球性意義,蘊含普遍性經驗和智慧。[6]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將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不竭動力。
二是明確發展原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首次提出“5P”發展愿景,即人類(people)、地球(planet)、繁榮(prosperity)、和平(peace)、伙伴關系(partnership),以及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7]這實際上是要構建一個和平安全發展、經濟包容發展、社會穩定發展、環境協調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一個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平衡充分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和一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命運共同體。但如何實現發展愿景,如何構建發展命運共同體,如何指導各成員國和其他行為體落實發展目標,還需要相應的發展原則。全球發展倡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包容、創新驅動、和諧共生等發展原則,為實現發展愿景和目標提供了行動指南。如堅持普惠包容,就是致力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筑共享型發展空間;致力于打造高質量全球發展伙伴關系,聚合高質量發展資源;致力于推動新時代國際發展合作,培育內生式發展動能。又如堅持創新驅動,旨在加速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技和制度創新,加快技術轉移和知識分享,推動現代產業發展,彌合數字鴻溝,加快低碳轉型,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再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加快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完善全球環境治理,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三是聚焦發展行動。全球發展倡議提出堅持行動導向,重點推進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八大重點領域合作。八大領域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2、3、8、9、10、12、13、15、17項高度契合,是對可持續發展目標關鍵領域的重要承接,有利于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全球發展倡議提出以來,在發展資源投入、機制平臺搭建、合作項目推進和發展知識共享等領域取得務實進展。中國金融機構推出100億美元專項基金,專門用于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中國推動在聯合國成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已有8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是參與、支持和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一個多邊機制,也是成員國與聯合國發展系統共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的有效平臺。中國專門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負責具體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開展項目合作。中國向世界分享《全球發展報告》《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全球發展倡議落實進展報告》《全球發展倡議實踐成就與世界貢獻》等綜合性和專題性報告,為世界提供寶貴的發展公共產品。2024年7月舉行的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第二屆高級別會議達成50項共創未來行動計劃成果清單,進一步體現了全球發展倡議從凝聚共識到聚焦行動的積極進展。
全球發展倡議可視為推進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中國方案,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則為推廣、踐行全球發展倡議提供國際平臺。一方面,全球發展倡議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新動能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則為全球發展倡議提供踐行和示范共同發展、共享發展、包容發展、創新發展、共生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對接、共建和示范,是全球發展倡議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賦能的主要路徑。
第一,全球發展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理念、目標、戰略上高度契合和互補。通過多層、多元、多維對接可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之間的協同增效,使全球發展倡議真正成為全球發展的助推器、穩定器和加速器。一是核心理念對接。全球發展倡議的“六個堅持”所體現的發展優先、以人為本、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全契合,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二是領域對接。全球發展倡議提出的八大重點領域合作,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子目標進行對標和對接,更有效地整合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三是機制對接。國際層面的機制對接是把全球發展倡議的各項國際合作機制納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相應機制體系,實現兩者的協同推進。如中國有關部門可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就共同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國家層面的機制對接是通過雙多邊合作,提供專業知識、信息和技術支持、國際標準和規范等。聯合國發展系統的國家工作隊和駐地協調員對相關國家的當地情況和需求更為了解,與其對接有利于全球發展倡議項目降低風險,取得更大成效。全球發展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機制對接,秉持共商共建原則,遵循多層推進路徑,整合已有機制倡議以協同增效。

第二,積極推動和加強同國際組織合作共建,探索全球發展倡議賦能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有效路徑。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具有全球性,對國際組織的工作有指導性。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發展倡議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共同推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截至2023年8月,中國已與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建既是“一帶一路”的創新實踐,也可以助力全球發展倡議實現議程化、多邊化、規范化、機制化、實效化,從而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路徑。全球發展倡議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共建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強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合作共建。聯合國有十幾個專門機構,在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科學、衛生等專門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全球發展倡議八大重點領域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衛組織、工發組織、國際電聯、教科文組織、農發基金等最為緊密,這些機構應為重點共建對象。二是與聯合國駐華系統的合作。聯合國23個駐華機構是中國推進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為南南合作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除了上述專門機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署、全球契約組織等駐華機構也應成為全球發展倡議的共建重點。三是與地區國際組織多邊機制的合作共建。共建重點是東盟、非盟、七十七國集團、上合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可開展戰略溝通、政策對話、專題研討、主題推介、成果展示等活動。
第三,堅持示范先行,出臺具體方案并加以推廣,為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指引。為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取得更好成效和實現更大收獲,可以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培育“領頭羊”,推出旗艦項目,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全球發展倡議重點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可采取政府、社會、聯合國發展系統等多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的方式,圍繞八大重點領域,選擇在若干國家建設全球發展倡議和可持續發展議程示范區。在八大重點領域開展示范項目,可直接或間接助力可持續發展相關目標的推進。如消除貧困,既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也是全球發展倡議的首要目標。全球發展項目庫首批50個務實合作項目中,超過一半的項目與減貧相關。[8]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正在實施的“小而美”減貧項目、國際減貧和鄉村振興主題培訓項目、東亞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以及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其“貧困和不平等”標志性解決方案下開展就業、衛生、普惠金融、能源可及性的政策研究以及小型示范項目,對世界范圍內實現消除貧困目標具有引領效應。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國際組織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20AZD099)的階段性成果,并得到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的支持
[1]《習近平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中國外交部網站,2021年9月22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202109/t20210922_9585660.shtml。
[2]《王毅在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第二屆高級別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網站,2024年7月12日,http://www.cidca.gov.cn/20240712/676e5706f7bf4ab9a63c3f078fa0f54e/c.html。
[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3:特別版》,2023年7月10日,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3/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Report-2023_Chinese.pdf。
[4]WMO,UnitedinScience2023,September14,2023,https://wmo.int/publication-series/united-science-2023.
[5]楊先明、邵素軍:《發展史視角下全球發展范式重構與實現路徑》,載《拉丁美洲研究》2022年第6期,第34-37頁。
[6]《中國式現代化與全球發展倡議國際研討會舉行》,新華網,2022年7月30日,http://www.cicg.org.cn/2022-07/30/content_42061303.htm。
[7]《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大會網站,2015年9月25日,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3923923?ln=en。
[8]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全球發展項目庫項目清單》,2022年12月30日,https://gdpc.org.cn/article/4B5HXuM8b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