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教育部發布《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表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7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亦是將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
黃山市是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重要戰場,是皖南革命斗爭的重要革命根據地,是新四軍活動的重要區域。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挖掘和研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豐富教育價值的鄉土紅色資源,將其融入教育實踐中,是學生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2022年以來,祁門一中“紅色浸潤:安徽革命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融合應用研究”歷史課題組,以黃山紅色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一列活動。
一、搜集整理紅色資源,形成校本教材
課題組通過查閱地方志、歷史檔案、文獻資料以及實地考察,系統整理了黃山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如:譚家橋戰場舊址、新四軍軍部舊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黃山紀念館、中共皖南特委舊址紀念館、舍會山等,同時包括歷史文獻、口述歷史等。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根據紅色資源的類型、歷史時期、地域分布等特點進行分類整理,形成校本教材,明確了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潛在價值和應用方向。
二、融入課堂教學,形成典型課例
課題組結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祁門縣及黃山市紅色資源的特點,構建了適合該地區紅色資源融入歷史教學的模式,編寫了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案、課件、設計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如:課例《探究:紅色梅城》,整合了本地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資源,聚焦1933年皖南特委形成后,祁門縣及周邊縣區的革命形勢變化情況,探討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的革命政策及革命群眾對于革命的重大貢獻。再如:課例《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充分利用皖南游擊隊在1936—1937年的軍事革命目標以及軍隊建制變化,帶領學生探討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及中共對此所做的努力。這些教學資源不僅豐富了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還展現了紅色資源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三、創新鄉土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培養家國情懷
除課堂教學外,課題組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五四青年節邀請黃山學院老師開展紅色文化專題講座、帶領學生實地考察祁紅舍會山及“土佬”墓、布置特色暑期作業——身邊的紅色故事和紅色人物、愛國主義專題板報和愛國主義演講、紅色詩歌朗誦等一系列活動,鍛煉了學生搜集提取史料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同時還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紅色資源的內涵和外延,更好地理解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課題組挖掘鄉土紅色文化教育內涵、創新方式、構建體系、激發活力和營造氛圍,從而更好地為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一代貢獻力量。
【本文系黃山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紅色浸潤:安徽革命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融合應用研究”(課題編號JYKT2022706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