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適才是最好的”,是實事求是在歷史教學上的詮釋,學校歷史教研組參與了廣東教育科學課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借此在教學“合適”實踐上求索。
怎樣做?可概括為“三板斧”:指導學生開展資料學習閱讀與探究、參加校外活動;主題發言交流;測試分析,解決學生潛在問題、合理的規劃為課題開展鋪好路。
第一板斧,“項目式學習活動”筑就情景思維之基,同行切磋豐富思維模式的“菜單”。
項目式學習是大概念教學的集中體現,是歷史概念的條理式整合,更突顯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依學情、教材、學生的思維素養,以概念為載體,從“小”處入手,落實任務要求。如以史綱上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為例,把整節課設計成情景劇,分三個步驟,分別是:找素材,如教材關聯人物李白、杜甫、韓愈資料;故事演繹,學生要“入戲”并領略、思辨大唐政治制度;辯論提升,學生各闡觀點,思維碰撞。為深化學習我們嘗試注入多種模式,如概念探究、主題探究、大單元教學探究等。
課題開展的另一特色是學習交流。具體如,研磨課例、研討活動,在市高考備考質析會做思維素養的分析等。
第二板斧,把本土“潮文化”融入課題之中,使“家國情懷”沉蘊而厚實。
深厚的潮州文化是學生歷史學習的重要養料、家國情懷的依憑。我們利用校園宣傳欄,開啟主題為“歷史深處的潮文化與現代化的潮文化”的宣傳;整理教材知識與潮文化的關聯內容,如南昌起義與潮州革命“七日紅”,辛亥革命與丁未黃岡起義的關系等,盤活了教材知識,開闊視野和思維;書畫潮州,潮文化內涵極為豐富,課題組以潮文化為專題組織手抄報比賽,學生作品圖文并茂,繪出新意,如用“禮”詮釋功夫茶、紅桃果,用新儒學定義牌坊文化、把潮劇匯入宋元南戲的范疇研究,實踐了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
第三板斧,閱讀、研學,使學生思維馳騁于史學的原野中。
我們著力培養學生兩方面能力,審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 “四新”背景下,“刷題”無法刷出能力。我們另辟蹊徑,如開出一些書單:《溯源中華文明》《東晉門閥政治》等讓學生查找閱讀,舉行“讀一本史書有感”“歷史小論文比賽”等活動,內化成學生歷史的筆下功夫,客觀上利于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
為提高學生的直觀思維能力、價值判斷能力、文字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問題意識,我們舉辦了研學活動,如“潮人下南洋史”研學,使學生感悟潮人的“紅頭船”精神,深刻理解其精神內涵。
課題建設“三板斧”的“合適”收獲了一些成果,如有價值的研究性學習論文、“潮味”十足的手抄報,有代表性課例的推廣,獲獎的教研論文,獨立見解的主題發言等,這些都成為我們“兜售”課題理念的底氣,提升了我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