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薛其坤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1歲的他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學術影響,獲得了國際低溫物理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國際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巴克利獎,是首位獲得這兩項榮譽的中國科學家。
薛其坤出生于山東蒙陰縣的一個小村莊里。家中清貧,父母是樸實的農民。“貪玩,但也愛學習”的薛其坤成績突出,高考時物理滿分100分,他考了99分,考入山東大學。
1984年,薛其坤大學畢業,壯志滿懷地決定考研究生,打擊卻不期而至。第一次考研,數學僅得39分。他進入曲阜師范大學教書,邊工作邊繼續考研,第二次考研,總分又未達錄取線。薛其坤說自己心態比較好,很快走出考研失利的負面情緒,反思為什么沒考上,“還是準備得不充分,耍了小聰明”。他決定再努力一把,第三次考研,他認認真真備考,終于在1987年“上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
來到北京后,薛其坤的開局也頗為不順。攻讀碩士期間,薛其坤用到的實驗儀器是場離子顯微鏡,樣品是金屬針尖。他每天至少要試做3個針尖,兩年做了1000多個針尖。但其間沒有發表任何文章,他非常焦慮:“從1987年到1992年,沒有一套像樣的數據能支撐寫一篇論文。”
1992年,他在導師的引薦下前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沒想到的是,博士讀了7年才畢業,還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光”。導師櫻井利夫教授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每周6天,早上7點到達實驗室,晚上11點前不許離開。睡眠不足讓薛其坤十分疲憊,語言不通也讓他倍感孤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讓他異常受挫,萌生了回國的想法。也許是靠著骨子里的“皮實”,在崩潰邊緣的薛其坤又開始反思自己,為什么別人能行而自己不行,他決定在實驗技術和科學研究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薛其坤開始每天第一個到實驗室,最后一個離開,用了一年半,他就做出了櫻井利夫實驗室近30年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那一刻,他感受到“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喜悅。
坎坷的求學路讓薛其坤懂得了追求極致、經受磨煉的重要性。“7-11”的工作習慣也成為他特有的標簽,這樣的作息,他雷打不動堅持了30多年。
36歲那年,薛其坤回國,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建立研究團隊和實驗室。“不跟風,專注于做‘從0到1’的研究”,薛其坤的合作者、學生這樣評價他的科研風格。
2005年,薛其坤到清華大學工作,決定“做點更大的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全新的量子效應,成為全球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焦點,薛其坤選擇了攀登這座高峰。他的團隊用來實驗的樣品,是用原子一層一層鋪上去的。5納米的厚度,相當于頭發絲的十萬分之一,每制備一個都非常不易。4年的時間,他們前后制備了1000多個樣品。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每次失敗后,薛其坤就會再次帶領團隊優化樣品、改進方法。一路上“升級打怪”,2012年年底,薛其坤團隊終于成功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反常霍爾效應提出131年后,首次觀測到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成果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被稱為“凝聚態物理界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
薛其坤沒有就此滿足。2017年,團隊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觀測溫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并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層結構;2018年,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發現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開啟了國際上又一個熱點研究方向……今天,在凝聚態物理領域,薛其坤已經享有國際聲譽。
2013年起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20年起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身兼多項職責,薛其坤“7-11”的作息沒有變,對科研的極致追求也沒有變:“基礎研究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可能會花費人的一輩子,必須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材料需要既具備磁性又是絕緣體,由于磁體通常為導體,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要求。在薛其坤的身上,也有著一些似乎矛盾的特質。
他考研3次才錄取、讀博7年才畢業,不免給人留下“慢步子”、大器晚成的印象,但在科研伙伴眼中,他有著過人的學術直覺與學術品位,總能敏銳瞄準科學前沿問題。
他待人親和、大方豪爽,有學生實驗到深夜,他一聲不吭跑到實驗室給學生發牛奶、面包,有時學生無意間夸了一句他的私人物品,他當場就送給同學。可他同時也嚴謹、嚴厲,甚至特別“小氣”。碰到寫文章不太認真的學生,薛其坤會要求學生把論文改10遍,且每一個版本都發給他,他會一一對照其中的差別,倒逼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態度。在科研中,他要求學生“不能浪費科研經費”,他會對在實驗室內上網瀏覽無關內容的學生生氣,因痛心其不珍惜國家提供的優質科研資源而紅了眼眶。
薛其坤身上有中國人很傳統的一面,但作為科學家他卻處處求“新”。有合作者說“這種觀點提出來肯定要被人吐槽的”,薛其坤說:“那就太好了。”與一般人想清楚了再做不同,他反而覺得“要想清楚了就不做了”。
薛其坤最喜歡的唐詩是杜甫的《望岳》,他時常用這首詩勉勵自己和學生:“如果用‘蕩胸生曾云’的胸懷與境界,去做科學研究;用‘決眥入歸鳥’的專注和洞察力,抓住事物本質,付出艱苦的努力和奮斗,總有一天你會登上更高的科學高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