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圣”王羲之特別愛鵝,“寫經換鵝”的故事廣為傳誦。相傳,山陰有一個道士養了許多好鵝。一天,王羲之途經道士那里,看見一群鵝正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惹人喜愛,便央求道士把鵝賣給他。可那位道士卻笑著說:“我的鵝是不賣的,如果你能給我書寫一部《黃庭經》,那么這些鵝就歸你。”王羲之欣然允諾,花了半天時間寫下《黃庭經》,最后擁鵝而歸。
王羲之為何如此鐘愛鵝呢?歷史上有觀點認為,王羲之出生于道教世家,他為求得長生不死,曾“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而鵝在中醫學上有解五臟丹毒的功能,因此歷來受到道家的重視,王羲之“寫經換鵝”是希望吃鵝滋補身體。
但是,古今許多研究書法的學者卻指出,王羲之愛鵝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觀察鵝的動態,因為鵝優美的體形、行姿,對他的執筆和運筆方法,以及書法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啟發。清代著名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分析道:“其要在執筆。食指須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昂曲者;中指內鉤,小指貼無名指外距,如鵝之兩掌撥水者。故右軍(王羲之)愛鵝,玩其兩掌行水之勢也。”
事實上,王羲之確實通過鵝游水的優美姿態,揣摩出拈毫運筆的旨趣,諸如執筆時如鵝頭昂揚微曲,運筆時則似鵝掌撥水。以《蘭亭集序》為例,21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化而來。包世臣因此以一首詩概括出王羲之學書與養鵝的關系:“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后人也據此總結出了“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軟,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悟……”的書法歌訣。
這種對王羲之愛鵝原因的闡述,如今已得到普遍認同。王羲之的書法出神入化,與他認真觀察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甜橙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