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名字的重視,不僅在孩子身上,擇校時,校名對不對味,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響亮的校名如同金字招牌,為學校本身增色不少。不少高校深諳這點,在更名一事上各顯神通。2023年,教育部重啟本科高校設置和高校更名工作,這一年共有15所本科高校更名成功。改名,真的能幫高校逆天改命嗎?
根據1981~2023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高校名錄,現有的本科高校在校名進行地域變更時,超過一半都是對地域進行了擴大,可見向“大”、向“全”是高校更名的主要偏好。
按行政級別擴大,是最常見的“變”法。往往是從一個市擴大到一個省,如濱州學院更名為山東航空學院;或由省/直轄市擴張到一個地區,如2007年從之前并入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再次脫離而出的華東政法大學。
行政地域擴大的終點,往往是獲得“國字頭”,比如,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便是北京廣播學院。1981年至今,共有11所高校成功取得了含有國字頭的校名,其中包含中國藥科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國計量大學等7所不在首都的高校。
但如果賽道太過擁擠,先升到半個省、半個地區也是不少高校的選擇,如欽州學院更名為北部灣大學。或是選擇非行政區,例如,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在轉設后,更名為中原科技學院,省屬高校沒上升到大區或國字號,但取用頗有古意的“中原”一詞,聽起來更“大”了。

當華東、華北、華南等熱門大區一席難求,有的高校便退而求其次,調換順序,以“東華”“北華”“南華”代替。如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并,更名為南華大學。
有時,直接去掉地域,也是一種無形的擴大,如北京對外經貿學院去掉“北京”,成了如今知名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除了地域元素,把什么專業加入校名或“踢出”校名,也是精挑細選的結果。通過觀察這些取舍,也能管窺不同專業在不同時期的起落。總體來說,“理工”是高校更名時最愛增加的專業元素,共有56所高校將這個詞加入校名。而“工業”和“科技”則分列二、三位,人氣同樣居高不下。
千禧年后,電子科技、信息工程等專業逐漸成為高校更名的心頭好,一些專業則在校名中銷聲匿跡,如紡織、煤炭、水產、廣播。
也有不少高校特意刪減校名中的專業元素,讓校名看起來更為“綜合”。1981年至今,有147所高校徹底抹去了自己的專業元素。直到教育部多次發聲,農林、師范等專業標識在院校合并、調整時才得以保全。
盡管更大的地域、更新的專業能把校名修飾得更加“高大上”,但人們評價一所大學時的第一標準,還得看其辦學層級。在自報家門時,一些還算知名的“學院”總讓人感覺底氣不足——聽起來不像“大學”。
為了給自己博一個被看見和選擇的機會,一場升格大作戰就此打響:1981年至今,共有365所“學院”、16所“學校”成功升格為“大學”。除了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院等術業有專攻的老牌勁旅,學院的層次低于大學幾乎是一種共識。
在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國家對高校實行等級化管理和資源配置。層級越高,行政級別、支配權限等也自然水漲船高。這對高校來說,是實打實的資源和優勢。
成為大學,有時也需要時代的契機。1977年恢復高考后,高校擴招,建設飛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北京航空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學院)等一眾知名高校,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成了“大學”。
近些年,異地辦學政策的收縮,也讓一批異地辦學的附屬院校與原來的大學脫鉤,自立門戶。教育部于2017年規定“原則上不支持、不鼓勵”跨城市、跨省建設新校區。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中也規定,未經授權不得使用其他高等學校曾使用過的名稱。由獨立學院轉設的獨立設置的學校,名稱中不得包含原舉辦學校名稱及簡稱。
在這兩重政策之下,“轉設”因此成為2017年后學校更名的重要事由,有97條更名記錄都是為了刨除校名中的“前綴”。不少高校趁轉設的機會,從“學院”自然而然地升級為“大學”。如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轉設后成為“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轉設后名為“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招生,招更多、更好的學生,一向被認為是高校更名的主要動力。2016年發表在《教育與經濟》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增加一所更名的高校,招生規模大約會增長0.04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高校更名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招生規模的擴大。
而且,以更名促招生的影響呈現“東強西弱”的狀態。一所學校的更名,更容易引起東部地區學生的注意和選擇。
此外,高校所在省份與生源省份信息聯系不緊密時,更名才有效果——換句話說,考生更容易被那些“眼生”的新校名所吸引,而那些相對熟悉的省內高校,因為知道它的“老底”如何,即便改名也收效甚微。
有學者以河南省2015~2022年的高考錄取數據為基礎,探究了高校更名對招生質量的影響,發現生源質量提升效果的出現具有滯后性,且無法持續穩定存在,只能提供一種暫時的刺激,在更名后一到兩年間效果最為顯著,但從第三年起,“好名字”的光環就逐漸剝落。
在信息時代,隨手就能檢索到關于一所高校的學生真實體驗帖,高校也能像餐廳一樣,在論壇被打分和點評,“望名生義”的效力必然隨之減弱。
無論如何,正如春晚小品里的那句:“什么名人,不就是個人名嗎?”名字改得再高大上,也架不住論壇的幾條“祛魅了×校”和“避雷!快跑”。
(摘自“網易數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Shand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