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填報志愿,總有人想選個熱門專業,以便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但這個思路已經越來越不可行。經濟、技術、社會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很少有哪個專業能持續熱門,因此要想避免踩坑,就得轉變思路,學會洞察這些變化,從而更好地預測職業發展。
展望未來,有三種趨勢值得關注。
第一個趨勢是整個經濟會日益數字化。這是由多重因素疊加促成的一股浩蕩的潮流。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出現突破,展現出了越來越強大的潛力。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人口數量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這會迫使更多企業加速自己的自動化進程。
這種趨勢反映在職場上,我們能看到,一方面,高科技企業會進一步開疆拓土。人工智能專業炙手可熱。另一方面,非互聯網公司也在大量招聘IT技術人員。像比亞迪、寧德時代這樣的制造業企業都在高薪招聘IT人才。智能制造的浪潮才剛剛啟動。未來還需要大量懂得把IT技術工具應用于各個行業具體場景的人才。有些制造業企業把這種人才稱為BT(BusinessTechnology,商務技術)。和IT相比,BT更搶手。這是因為,BT人才理解生產流程,了解行業需求,并能將行業需求轉化為IT技術問題。
還有,社會管理也在數字化。未來,數字化管理會深入每一個社區,以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這也會帶來巨大的人才需求。
第二個趨勢是和美好生活相關的職業層出不窮。這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代際變化有關。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這時候人們才發現,怎樣過上美好生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了錢,可以解決溫飽、可以實現小康,但想要過上美好生活,除了錢,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怎樣過上美好生活,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習,學會了之后需要不斷實踐。
這些變化反映在職場上,會催生出一批專門服務于美好生活的新職業?,F在,很多街角小巷出現了一批熱門的咖啡館、酒吧、瑜伽館。在商場里出現了密室逃脫、劇本殺、個人造型工作室。在網絡上出現了上門喂貓師、寵物行為訓練師、哄睡師、網上自律監督師、頭皮養護師、游戲捏臉師、盲盒設計師、鎧甲鑄造師等。
除了這些新業態和新職業,很多傳統行業也靜悄悄地發生了革命。比如,過去有很多鮮花店開在醫院門口,人們在看望病人的時候才買鮮花。過去的鮮花店在一年里只有幾天生意特別好,比如情人節、母親節,總之,人們買花是為了送人。現在不一樣了,買花是為了愉悅自己。2000年,我國鮮切花的銷售額不到25億元,到2020年,已經增長到318億元。送鮮花給自己的年輕人,正在支撐起一個上千億元的產業。
再比如,家居設計也跟過去不一樣了。以前,家居設計師都依附于房地產商。房地產商考慮的是成本和造價,要求設計師盡可能標準化,一套設計圖打天下?,F在房價漲不動了,人們這才發現,買房是為了住得舒服。當人們對家居的生活質量更關注之后,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家居設計有了獨特的需求。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是沒有邊界的,全心全意地服務好這個小趨勢,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個趨勢是很多職業的天花板已經被打破。比如,廚師、理發師這樣的傳統職業,過去,他們的顧客最多只在店里,他們的名氣、社會地位、收入都受到限制?,F在,廚師和理發師中的明星在網上可以有成千上萬的粉絲。像這樣突破了天花板的行業越來越多。
當然,你會發現,各行各業的網上明星除了有一手絕活還要有其他技能,比如,特別能說、有幽默感、有表演天賦、善于與人交流等。這說明,未來的職業靠的不只是專業,而是一組技能。專業只能選一個,技能卻可以積攢很多。善于學習技能、組合技能的人才能脫穎而出。
網絡上還出現了很多新興職業。這些新興職業大多有著共同的特點:明顯的低齡化、朝氣蓬勃、發展迅猛、深受年輕人追捧。這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是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機會,可以讓年輕人更快地突破年齡、學歷等傳統意義上的職業天花板,但弊端是這些職業發展太快,缺乏學校提供足夠的職業培訓,而且競爭日趨激烈,可能會導致這批年輕人未來的出路越走越窄。
以兩個熱門職業為例。
一是電競。過去,人們覺得打電子游戲是玩物喪志,如今,電子競技也成了一項體育賽事。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年齡在22~23歲。大量優秀電競選手在15~18歲達到競技狀態的巔峰。相當一部分運動員退役后選擇從事賽事和俱樂部運營。
另一個是網絡直播。由于短視頻直播類內容的關注度持續增長,吸引了大量年輕人涌入。
雖然這些行業受到年輕人熱捧,但這是典型的“青春飯”。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實屬鳳毛麟角,而且誰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運氣說了算。大部分從業者年紀再大一些,就會遇到轉型的難題,他們的職業發展路線并不清晰,未來會走出什么樣的道路,還很難說。
總之,要想找到一件事做,你必須學會洞察社會需求的變化,把所有的雷達都打開,做一個有心人,找到那些可能成為未來潮流的小趨勢。
(摘自《找事》,中信出版集團,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