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英語這件事上,我向來是很認真的。我一直期待自己能講出一口流利的英語,不帶口音和任何語法錯誤。為了實現這一夢想,這些年來,我每天至少用20 分鐘的時間學英語。我把“英語流利說”的課程全部學完,還買了英語閱讀的課程,讀了很多世界名著。但是,我的英語還是不好。有一次去英國4天,前3天我基本上只講很簡單的英語,自己聽了都覺得不好意思。等第4 天頻道終于轉換成英語以后,人已經在回程的飛機上了。
在我對自己的英語能力徹底絕望時,偶然聽到一首流行歌曲,讓我茅塞頓開。這首歌出自2011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相助》,根據凱瑟琳·史托基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部影片揭示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前的美國社會面貌。這首歌曲,是一個黑人女仆唱給一個白人女孩聽的。它的歌詞是:You is smart,you is kind,you is important…
我覺得很不公平。設想一下,如果我說you is,那所有人都會對我翻白眼,這么簡單的錯誤,也好意思?可她說you is,怎么就變成流行歌曲了呢?后來有人告訴我,世界上一共有15 種發音、語法略有差異的英語。有些黑人國家,就是把you are 說成you is 的。想想也是,只要她把意思表達清楚了,她不說you are,說you is,又妨礙到我們什么了呢?
語言就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在我看來,在英語國家說英語時,重要的不是沒有口音,也不是語法完美無瑕,而是語義清楚、說話清晰并充滿自信。英語母語者非常容易聽懂非母語者的英語,你只要把一兩個關鍵詞蹦出來,讀音別錯得太離譜,他們就能根據當時的情境,猜測出你的意思。
想把英語說得不帶口音,還沒有錯誤,這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如果聽說某個人的英語說得像母語一樣好,你最好理解成這是一種恭維。在我接觸的人中,還沒有碰到過這樣真正的高手。
有一次在美國,我去托兒所接孩子。一個老師突然沖出來,跟我說了一大堆話,我竟然一個詞也沒聽懂。我定定神對他說:“很抱歉,你剛才說的話我完全沒有聽懂,請你重復一遍,速度慢一點,謝謝。”他重復了一遍,這次我聽懂了。他說的是有些孩子把飯盒放在地上,招來了螞蟻,希望家長以后把孩子的飯盒包掛在墻上的釘子上,等等。我是來接孩子的,他跟我突如其來地說螞蟻這種話題,并且夾雜著很多俚語,我當然不可能立刻聽懂。
所以,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單詞量和基本語法以后,一定要學會用那種充滿自信的方式理直氣壯地去講英語。如果對方聽不懂,也可能是他的母語沒學好。如果你聽不懂對方,也可能是他沒有表達清楚。世界上有很多即使講母語也詞不達意的人。
當然,如果考試的話,請按標準答案進行。但在日常交流中, 說you are還是you is,管它呢,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吧。
(摘自《少年新知》2024年第6期,厚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