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主論壇上,中國信通院院長余曉暉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4年)》(以下簡稱《白皮書》),并表示主要國家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其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有較快提高。最值得關注的是,《白皮書》顯示,全球數據空間建設提速。
《白皮書》顯示,近年來,各國圍繞數據要素強化戰略布局,頒布多項法律、政策、規劃,統籌數據發展與安全。全球數據空間建設提速,國外數據空間建設加快、成熟度提升。歐洲形成160個數據空間實例,較2023年同比增長60%,其中公共、行業和應用案例分別為19個、63個、77個。日本啟動Ouranos計劃,在新興產業創新、城市公共服務、新能源汽車及電池、金融交易四大領域開展建設。中國多元建設路徑與技術路線展現創新潛力,行業空間、公共空間、城市空間、交易空間等助力打通不同領域數字化轉型數據堵點。
人類的上一次空間大拓展,要追溯到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從15世紀持續到17世紀。其意義在于,人類在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移民過程中,打造了一個為工業文明量身定制的活動空間。
今天,人類又開始了一次向信息文明的整體遷徙。不同的是,這次承載文明的“新大陸”,是數據符號載體。在經濟上,人類將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將價值從以貨幣為載體的舊空間,搬家到數據為載體的新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在加速中。上次空間遷徙經過了三個世紀。在15世紀中葉,人類已知的陸地面積只占全部陸地的2/5,航海區域占全部海域的1/10;到了17世紀末,已知的陸地和海域都已達到全部的9/10。而如今,數字空間的覆蓋面積正在以年為時間單位,發生著巨大變化。《白皮書》顯示,2023年,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5個國家的數字經濟總量超過3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超8%;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為60%,較2019年提升約8個百分點。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的比重為86.8%,較2019年提升1.3個百分點。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大發現的結果,是引發思想上的、科技上的、經濟上的變革。地理大發現剛一結束的18世紀,就出現了啟蒙運動、蒸汽機的發明以及工業經濟浪潮。地中海沿岸的經濟活動進入數千年來最活躍的時期。
今天數據空間意義上的地理大發現,首先肉眼可見的變化主要在技術經濟方面。如余曉暉指出的,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智能算力需求激增,算力成為戰略資源和科技競爭焦點,主要國家高度關注算力互聯,并開展多方探索。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球AI企業近3萬家,美國占全球的34%,中國占全球的15%。全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可能超過1.5萬億元,保持13%左右的增長速度。
如果歷史可以借鑒,下一步人們將會密切關注技術-經濟變革對社會、思想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以中國式現代化代表的新時代方向上的影響。如果上次地理大發現引致的改變,主要在理性、一般等價物(貨幣)、大規模制造這些標準化、確定化的方向上,這次地理大發現可能催生新的改變,如基于理性的創新,基于貨幣的非一般等價物(數據)、基于大規模制造的定制,加入的新成分都在非標準化、不確定性的方向上。簡單地說,全球數據空間的發現,可能引致從白天鵝為常態向黑天鵝為常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