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當前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通過分析揚州運河文化傳承現狀,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傳承中的應用,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對揚州運河文化進行數據化重構、多元化呈現、內容更新與擴充的數字化傳承可行性思路。針對運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重建、個性化的旅游服務、研發與應用力度三個方面,提出揚州運河文化數字化的傳承策略。
關鍵詞:人工智能;揚州運河文化;數字化傳承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文化領域也不例外。揚州運河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揚州運河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揚州運河作為我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文化價值不僅在于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更體現在其對我國歷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揚州運河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化、數字化的整理和傳承,確保這一寶貴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被保存和傳播。本文通過對揚州運河文化的歷史淵源、數字化傳承現狀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提出數字化傳承的路徑與策略,旨在為揚州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1. 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現狀
揚州運河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其數字化傳承目前面臨一些挑戰。
其一,部分揚州運河文化的歷史遺跡和文物已經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了收藏和展示,如一些博物館、文化機構和旅游平臺提供了數字化的文物圖片、歷史資料等,但整體來說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對于一些較為偏遠或較為龐大的文物資源,數字化程度較低。揚州運河文化的資料和資源分散在不同的機構和部門,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研究機構等。由于這些資源的分布不均,整合這些數據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1]。不同機構的數據格式和標準不統一,增加了數據整合的難度,影響了數字化資源的共享和利用。
其二,在虛擬展覽和沉浸式體驗方面,如在2019年9月建成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于部分揚州運河文化遺產進行了展示,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在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尚未普及到每一個景點和文物,若要呈現完善的數字化視覺,需要完整的數據庫支撐。此外,數字化過程中,如何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版權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數字化資源容易被復制和傳播,如何保護這些資源的版權,防止非法使用和盜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數字化數據的安全存儲和管理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領域,以防止數據丟失和泄露。
其三,一些景區和文化機構開始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智能化管理和服務,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游客流量、行為等數據,優化景區的管理和服務流程;一些文化機構和教育機構也通過數字化手段向公眾傳播揚州運河文化,如舉辦線上講座、展覽等活動。然而,這方面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完善和拓展,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平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此外,盡管已經有一些數字化項目和平臺,但公眾對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資源的認知和使用率仍然不高。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吸引更多公眾的關注和參與,使數字化資源真正發揮教育和傳播作用,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2. 人工智能背景下揚州運河文化數字化傳承可行性分析
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大數據、算法、深度學習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三代人工智能通過歸納-演繹的算法,并借助自我學習和自我適應的能力,能夠靈活處理新情況和新問題,展現出接近人類智慧的表現。人工智能的這種“智慧”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開辟了全新路徑。
2.1 利用人工智能對揚州運河文化進行數據化重構
文化遺產所賦予的媒介,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已經邁入智能化的門檻。
首先,基于大數據技術,平臺在構建與更新過程中,可以在用戶畫像數據的基礎上,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出受眾的基本信息、偏好習慣、個人需求等,依此推送傾向于該受眾的精確化信息[2]。利用智能算法,還可以基于文化遺產方向再度挖掘,讓各類文化遺產從原先的“靜置矗立”轉化為“動態呈現”,詳細呈現出相關歷史故事、意向風俗、文化背景等內容。
其次,通過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掃描和建模、歷史文獻的數字化與文本挖掘、大數據分析與歷史研究、智能導覽系統、互動教育和文化傳播、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管理與共享等實踐策略,能夠收集揚州運河文化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數字化處理。
再次,實施推廣和教育,通過多種渠道推廣數字化資源,開展互動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和認知度。
最后,根據用戶反饋和技術進步,持續改進和優化數字化傳承工作。
通過以上措施,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揚州運河文化的全面數據化重構,推動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
2.2 利用人工智能對揚州運河文化進行多元化呈現
“沉浸式體驗”是近年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熱門詞。該技術旨在利用現有場景與技術,重構一個能讓受眾身臨其境的虛擬環境,針對受眾的感官進行聲、光、電、觸等多元化的刺激,使文化展示形態多樣化。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該館已經在沉浸式體驗中進行了基礎性嘗試,在“運河上的舟楫”展館中還原了運河古船,受眾可以登船游覽,利用場內的沉浸式體驗設備配合船身的起伏進行多元化的展示體驗[3]。憑借沉浸式體驗技術,受眾可以得到深入的文化體驗,提升了參與品質。這種借助于地方特色的展示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當地的文化魅力。
2.3 利用人工智能對揚州運河文化進行內容更新與擴充
定期更新和擴展虛擬現實場景的內容,引入更多的揚州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豐富用戶體驗。例如,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與揚州運河相關的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等進行文本分析和挖掘;通過文本生成技術,生成新的文章、詩歌、故事等與揚州運河相關的內容,豐富文化遺產的傳承內容;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對揚州運河的歷史建筑、文物等進行識別和分析;通過圖像生成技術,生成新的藝術作品、場景圖等,展示揚州運河文化的美麗景觀,為游客提供全新的視覺體驗。此外,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也可以創造全新的揚州運河文化體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呈現歷史場景、文物展示等沉浸式體驗;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實現實景與虛擬內容的結合,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3. 人工智能背景下揚州運河文化數字化傳承策略
3.1 加強運河文化數字化保護與重建
通過人工智能所包含的技術探索運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重構,建立完善的運河文化遺產智能大數據平臺,可利用該平臺將揚州運河文化現有的文物、建筑進行數字化還原,構建揚州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嘗試分析各類數據之間的互通關系,以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策略為例,不僅能梳理相關文化背后的歷史脈絡,也能夠聚焦于內容本身,探析未來如何傳承保護的策略要素,從而采取更有效的實施策略。此外,人工智能繪圖及視頻制作功能日趨成熟,可借助此技術,更有效地生成、渲染相關運河文化主題的視聽內容,實現在原有數據基礎上的富媒體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一個數字化傳承平臺,為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管理和共享提供智能化的工具。憑借該平臺,可對大運河文化遺產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和分析,挖掘出其內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平臺構建實施過程中,揚州運河文化智能化內容生產平臺與智能化內容分發平臺是兩個重要分支。
揚州運河文化智能化內容生產平臺利用智能算法進行深度學習,并結合人工進行加工創作,形成人機協同的內容生產機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同時,也可以為更多的受眾提供了解和學習揚州運河文化的機會;揚州運河文化智能化內容分發平臺將根據在線用戶的網絡行為和背景信息資料進行感知,并根據線下具體身份的動態感知和場景定位等信息資料進行精準化分發[4]。通過這種方式,可將大運河文化內容產品更加精準地分發給目標用戶,提高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總之,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需要采取一系列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建立數字化傳承平臺、建立運河智能化內容生產平臺、打造運河智能化內容分發平臺等。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同時,為更多人提供了解和學習大運河文化的機會。
3.2 開發人工智能化旅游服務
推動數字化傳承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與滿意度。
一是要建設運河旅游開發智能終端平臺,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建一個真實感十足的大運河虛擬旅游場景。游客可以通過VR設備,如頭戴式顯示器,沉浸在逼真的運河景觀中,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廊之中。他們可以自由游覽運河兩岸的古建筑、歷史文物,感受古代商船來往的繁忙景象,深入了解大運河的歷史文化。
二是開發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導覽應用,為游客提供沿運河游覽時的實時導航和講解服務。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AR應用,觀看運河兩岸的景點信息、歷史介紹等虛擬標注,實現與實景的結合,更加生動地了解揚州運河的文化遺產。
三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展覽,讓游客在展廳內通過VR設備或AR眼鏡觀看運河文化的展示內容。這些展示內容包括歷史文物的三維重建、運河文化的場景再現等,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揚州運河的歷史與文化。
四是設計互動式的文化體驗活動,結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讓游客參與其中。例如,設置AR互動游戲,讓游客在虛擬環境中尋找隱藏的文物,解鎖歷史文化謎題,增加游客的參與感和互動體驗。
通過以上技術手段的結合應用,游客可以更加身臨其境地了解和體驗揚州運河文化,深入感受其歷史與魅力,為推動揚州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
3.3 加大傳承領域的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力度
一是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人工智能與文化傳承交叉學科的專業課程和研究機構,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這些課程和機構可以涵蓋人工智能技術、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數字化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培訓和研究平臺。
二是組織開展與文化傳承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項目,鼓勵科研人員和企業開展前沿技術研究與應用實踐。這些項目可以涉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大數據分析等領域,致力于解決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中的關鍵技術和難點問題。
三是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文化機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5]。通過合作項目,學術界可以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至實際工程中,從而推動技術的轉化與應用。同時,企業和文化機構也可以借助學術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實現文化傳承工作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可以進一步深化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重建工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文化遺產的高精度保護與修復;加強數字化傳承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開發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文化旅游產品,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與滿意度。同時,還可以加大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力度,培養一批懂技術、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為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為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通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對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提升文化遺產的傳播力與吸引力。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揚州運河文化數字化傳承工作不斷向前發展。此外,在運河文化研究中,大數據與深度學習可以提升研究深度和廣度,在后續研究中,可聚焦于歷史數據挖掘與圖像識別分析,對運河文化進行深度挖掘,為保護和傳承好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范煒,曾蕾.AI新時代面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智慧數據生成路徑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0(2):4-29.
[2]潘光繁.大數據時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4(1):83-86.
[3]胡鴻雁,陳淇琪,王一汀,等.AI驅動民族地區非遺產業產校協同創新模式探索[C]//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省德風文化藝術中心.2023高等教育科研論壇論文集.湘潭:湘潭大學,2023:4.
[4]張婷,黃帆.人工智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的應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9):34-37.
[5]尉糧蘋,馬澤正,王曉晴,等.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信息化,2021(7):94-96.
作者簡介:張飛越,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科技。
基金項目:揚州市2024年度市級社科重點課題——人工智能背景下揚州運河文化數字化傳承策略(編號:2024YZD-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