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胡潤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中國獨角獸新增數量從2022年的40家下降到2023年的15家。而美國獨角獸企業2023年增加179家,是擁有獨角獸最多的國家[1]。中國目前雖以總量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占全球總數之比僅為23%,而美國則為48%。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中美在獨角獸等領域差距拉大,值得高度警惕。[2]分析起來,投資模式與新質生產力不匹配,“資本與創新不兼容”是一個重要原因。
六年前業界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中美獨角獸發展得好,而歐洲獨角獸發展得不好。本刊就曾提出:“歐洲人感到很困惑的地方是,他們為什么不能保護獨角獸企業,而中國獨角獸企業會層出不窮?”現在問題變成了“為什么美國獨角獸發展得好,而中國獨角獸發展得不如預期的好”?
從2013年到2018年,周刊與德本咨詢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有兩個主要發現,可供參考。
首要因素是資本的適配性。當時研究認為,適合獨角獸的資本不是銀行貸款,而是風險投資。原因是,銀行投的主要是確定性(與低風險對應的低收益),而風險投資主要投的是不確定性(與高風險對應的高收益)。獨角獸所做的科技創新,對應的是高不確定性、高風險。許小年說:“科技創新哪是銀行干的事兒啊?”這是實情。2013年至2018年,中國香港意識到這個問題,投資模式開始從銀行模式(同股同權)轉向了VC模式(同股不同權),收到奇效。2018年獨角獸形成狂潮,那時發生了什么呢?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即實施同股不同權。小米就是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創新試點企業。
政府主導獨角獸,成功概率比銀行還低。因為政府比銀行更怕黑天鵝,而風險投資不怕,是親黑天鵝型的。所以說,發展獨角獸必須有與之匹配的投資模式。
其次是政策的適配性。我們注意到一個異常,“從歐盟對數字服務的研發投入看,大量集中于院校,所以孵化政策不錯。但‘獨角獸’成長到約10億美元規模后,就自然死亡了。這同歐盟親近中小企業、對大企業嚴厲有關,也導致企業一旦離開歐盟政策的溫室,就很難生存” 。當時分析英法德等國獨角獸不如中美,是因為“對大企業嚴厲”。內在邏輯是,獨角獸都是向著大企業去的,一看大企業前景不妙,不僅投資人會撤,獨角獸企業自己也會傾向于被收購,而不是做大。英國的Autonomy、True Knowledge,以及被美國人收購后做大的DeepMind,都是這種情況。
關于我國的情況,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認為,“我們有時會出臺一些收縮性政策,導致企業不敢發展,最終形成的結果是,大家都愿意去做一些比較安全的事情,對于有風險的領域不敢投入”。[3]
當時周刊與德本咨詢的分析結論認為,歐洲擁有創新的實力,各方面條件也很優越,在起跑線上不輸給任何人,但如果不更加積極地擁抱風險投資和放松監管,仍有可能在起跑領先后被不斷超越。
面向未來,我們多年前在獨角獸熱潮中居安思危提出的建議仍然有效,即從地緣經濟角度講,把中國的“納斯達克”設在香港,比較合理。因為從互聯網下一步走勢看,馬上就要到中美在技術經濟上分道揚鑣之時了。對當年上述建議再補充一句:不僅要靠VC,還要靠強大的為VC服務的數據服務產業集群(類似斯坦福周圍)。中國香港發展這個,有100年做不完的事,賺不完的錢。
參考文獻:
[1]胡潤百富.2024全球獨角獸榜[EB/OL].(2024-04-09)[2024-06-20].https://www.hurun.net/zh-CN/Rank/HsRankDetails?pagetype=unicorn.
[2]人大重陽.中宏論壇的這場“金融強國”研討,極富學術價值[EB/OL].(2024-06-18)[2024-06-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204948725954206&wfr=spider&for=pc.
[3]陸銘:中國新增獨角獸數量銳減,建議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EB/OL].(2024-03-05)[2024-06-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69736610447535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