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軍地青年聯誼會頗有緣分。從一開始以女嘉賓的身份參加,到后來成為策劃組織者、宣傳員,從偶爾客串女主持到“退圈”后充當嘉賓“娘家人”,十多年來,我以不同身份參加的軍地青年聯誼會不下20場。
2012年5月,作為邊疆地區某市雙擁辦的專職干事,我以女嘉賓的身份來到某部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軍地青年聯誼會。
那天,我精心化了個妝,美美地打扮了半天才出門。由于沒有提前勘察場地,到現場后我傻了眼,活動場地設置在禮堂,里面擺了一圈軍用馬扎……因為穿著高跟鞋和連衣裙,我直接上演了一出“坐立不安”,直到窘境被眼尖的同事姐姐發現,她給我一件風衣外套蓋在腿上,才大大緩解了我的尷尬。
那場聯誼會有哪些人參加、設置了什么環節,由于時間過去太久,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聯誼會進行到一半時,我仍然只顧著和旁邊的小姐妹聊天,意興闌珊之下,個人“脫單”問題毫無進展。
因為單位也是主辦方,領導很關心我,在一旁替我著急,后來干脆把我喊了過去,直接問我,看上哪個兵哥哥沒有?我也不想“鎩羽而歸”,便伸手隨意指了一堆三三兩兩的人——盡管離得太遠,連臉都看不清,我還是大膽地說:“就那個,我看還不錯。”
站在一旁的該部政治處主任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居然能精準“確定目標”,從一堆人中把一名年輕中尉喊了過來,或許是他比較看好這小伙子,便順水推舟指定他與我搭檔玩游戲。
幾個游戲下來,我和年輕中尉也慢慢熟絡起來。聯誼活動的壓軸游戲是“默契搭檔”,由男嘉賓蒙著眼睛背著女嘉賓,穿越重重“障礙物”抵達終點。
年輕中尉一看我的著裝,感覺確實有點犯難,便幫我借來了一條干凈的褲子,好讓我們“大殺四方”。雖然,最終我們還是因為“毫無默契”而超時敗北,但是一路跌跌撞撞的“相互扶持”,也讓我們結下了“戰友”情誼。
活動結束后,我主動向年輕中尉要了聯系方式,約定改日請他吃飯,以報當日“解圍之恩”。
聯誼會結束,回單位的路上,我給領導提了很多意見建議,譬如男女嘉賓要穿插坐、游戲環節可以打散原來的組合,以不同方式重新組隊等等。
“這樣就不會讓嘉賓從頭到尾只跟來來回回的幾個人互動,多增加‘接觸面’,不易形成‘板結’。”我向領導進一步解釋。
領導肯定我提出的意見,并提議后面的聯誼會由我全程協調組織。
領導對我的個人問題很上心,又曾安排過我和駐地好幾個單位的優秀單身干部相過親,可是依然沒有結果。
緣分總是很奇妙。兜兜轉轉,在2013年,我真成了自己參加的第一場聯誼會的那個部隊的家屬。之前,我愛人因為外出培訓,完美錯過了當年的那場聯誼會。而對我有“解圍之恩”的年輕中尉,正是給我們牽線搭橋的媒人。那次聯誼會結束沒多久,我請他吃飯,我倆聊得不錯。交流間,他發現他的戰友十分符合我找對象的標準。于是向我力薦,還馬上熱心地給當時在千里之外的戰友打電話“報告”此事,當場給我倆牽線,并最終“說媒”成功……
婚后,我也常常向別人分享我的這段“奇緣”。
2015年,為了大力解決軍地優秀男女青年婚戀問題,由當地市委宣傳部牽頭,聯合多家單位,給軍地青年搭起了“鵲橋”,鼓勵大家扎根邊疆、成家立業。作為雙擁辦的專職干事,我自然要參與其中。
那時,一年下來平均每個月都要舉辦一場聯誼會,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二三百人,報名參加的女嘉賓大多來自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也有不少來自民營企業,一般通過單位推薦報名,也有牽手成功的女嘉賓主動推薦自己的同事或者閨蜜。總之,女嘉賓來源渠道相對豐富。
作為聯誼會主辦方,我們自然希望牽手率越高越好。每一次,我們都極其認真地籌備,從做方案、整理報名情況、布置場地、準備禮品、宣傳報道……事無巨細、極盡所能地把“氛圍感”拉滿。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從事公務員、醫生、教師這些職業的女性和軍人牽手的概率會高一些,但據我們不完全統計,緣分到了的時候,雙方組合和職業似乎沒有太大關系。
聯誼活動中,整場節奏的控制很關鍵,主要看主持人。首先是看主持人對活動流程是否熟悉,其次是看能否既把握得住全場節奏,又能調動起現場氣氛。

我和同事都曾臨時客串過聯誼會主持人,后來軍地領導感覺我發揮得相對穩定一些,因此確定我擔任“常駐女主持人”,搭檔的男主持人則根據不同的單位不停地變換。
最具有挑戰性的一次,是在2018年4月,我們短時間內籌辦了一場200多人的軍警地青年聯誼會。在那場聯誼會上,我親眼見證了什么叫做“主持人具有優先權”:在心動告白環節,一位女嘉賓直接上臺,把我身邊的男主持人給牽走了——這一大膽舉動,也把聯誼會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2018年夏,我回鄉創業,后來通過考試成為一名軍隊文職人員。
新單位在大城市,也陸續舉辦過軍地青年聯誼會,只不過,我不再是主辦方的主持人,而是成了女嘉賓的“軍師”“參謀”“神助攻”,一邊和工作人員給男嘉賓起哄,烘托熱鬧的氛圍,一邊熱情“慫恿”、鼓勵女嘉賓:“看準了就別猶豫,大膽地向前沖,主動要個聯系方式。哪怕不是你的良人,沒準能成為你的媒人呢?”
很多單身青年,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遇到合適的”。當問為什么遇不到合適的人?答案無非就是:工作太忙,圈子太小,等等。而一旦到了聯誼會上,又抹不開面子,總是縮在一邊、裹步不前。這時候,就需要有像我這樣的人,出來當一把“推手”。
不管怎么說,我認為,每一場聯誼活動的宗旨,不僅是給單身青年男女提供一個相親平臺,更重要的是制造拓寬朋友圈的機會——好姻緣,沒準就藏在好人緣里呢。
(作者為軍隊文職人員)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