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本文作者,我家的情況是幸運的。之前,對是否放棄老家銀行的工作而隨軍,愛人猶豫了很久。恰好,當時《關于進一步做好軍人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的通知》印發了。借著政策的東風,隨軍后,她很快被安置到駐地同類別單位,平穩度過隨軍適應期,實現再就業。當然,政策的執行,各地會有一些差異。但在隨軍的問題上,我想說的是,有時候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難,要多關注和了解政策,既要依托組織的力量,又要自己努力“再試試”。
隨軍后,是否適應環境,能否順利就業,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對軍嫂來說都是一次次考驗。其實,如果在隨軍前,能想明白為什么隨軍,隨軍的意義是什么,有了明確的認知后,或許對解決隨軍后碰到困難會有所幫助。我愛人隨軍后,也碰到過就業難的問題,偶爾也會情緒波動,但想到隨軍是為了一家團聚,為了親子陪伴,有舍有得是必然的,心里就坦然很多。
文中軍嫂的經歷,是很多軍嫂隨軍的縮影——為了陪伴愛人,放棄一切,懷著滿腔孤勇,投身一場結局未知的“冒險”。“至少能每天見面”既是自我安慰,又是無奈妥協。我很佩服作者,為了能在有他的城市扎根,不斷嘗試,跌跌撞撞,幾經挫敗后還能選擇“再試試”。我也為她高興,盡管一路摸索前進,但畢竟一路溫暖相伴。
我隨軍的時間不長,對作者的經歷感同身受。對不少軍嫂來說,雖然隨軍意味著一種舍棄,但這并不能阻止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隨軍生活雖有諸多不易,但我們即便現階段走得慢一點、稚拙一點,也不用太著急,要懷著去嘗試、去探索的心,相信終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作者的經歷,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軍后,她身邊除了忙碌的丈夫,沒有什么朋友,因此感到焦躁,這是缺乏愛與歸屬感;而做飯受挫等事件,讓她得不到內在的價值肯定,缺少自我尊重;后來通過寫作、考公成功,她有了自我實現的渠道,也漸漸收獲了價值感、歸屬感。
隨軍軍嫂出現類似于作者的問題也情有可原。建議軍嫂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盡早度過隨軍適應期。
第一,通過積極參加軍地組織的活動、保持與家人的密切關系、與其他隨軍家屬建立聯系等,來構建自己的社交支持網絡,找到歸屬感;第二,通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等努力提升自我,積極參與軍隊和社區的建設工作,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第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設定合理的個人目標,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勇于面對困難挑戰,不斷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另外,文中作者丈夫的做法很值得肯定——力所能及地陪伴,適時鼓勵,還想盡辦法讓作者走出去、找尋情緒釋放的渠道,比如寫到的在冰面玩耍……有時候,情緒抑結是需要釋放的,大哭一場、唱歌、玩游戲等,都是釋放情緒的方法,能讓人在脆弱低谷時,重新煥發力量。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