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浙江杭州的盧麗君總愛看一張照片:母親陳阿娜坐在輪椅上,她蹲在母親身邊,背景是一面烈士英名墻。
回想起拍攝這張照片時的情景,盧麗君禁不住流下淚水。
“在這里,我看到了……”2023年11月7日,盧麗君陪著母親在父親生前所在部隊的烈士英名墻上,找到名字“盧國屏”時,母女倆再也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
95歲的陳阿娜被盧麗君和官兵攙扶著,從輪椅上緩緩起身,用顫抖的手拂過英名墻上丈夫的名字,輕聲念叨著:“60多年了,你忘記回家了嗎?你說仗打完就回來的……”
盧麗君的父親盧國屏幼年喪母,在一個篾匠作坊當學徒期間,與小他5歲的作坊雜工陳阿娜互生好感。
1948年2月,盧國屏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錦州解放后他參加了解放軍,后來奔赴抗美援朝戰場。1955年4月,盧國屏回國休假期間,找到了仍在苦苦等待他的陳阿娜,與她結為夫妻。
“婚后沒多久,父親重返朝鮮戰場。1956年8月,母親第一次到部隊探親,去的就是朝鮮。她說,朝鮮群眾知道她是來探親的志愿軍家屬,常送雞蛋給她,教她講朝鮮話……”盧麗君說,“母親回國后發現自己懷孕了,1957年6月生下了我。”
1958年8月,盧國屏回國后隨部進藏,之后駐守西南邊境。1962年10月,時任副營長的盧國屏再次走上戰場。接到作戰命令時,盧國屏肝病未愈,但他瞞下病情上了前線。一個多月后,盧國屏在深入前沿陣地指揮戰斗時,大腿被一顆流彈片擊穿,因流血過多犧牲。
“父親犧牲時,我只有5歲。”盧麗君說,她對父親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去駐地的那次團聚。當時,盧麗君透過窗戶,看見父親從一片金黃的稻田走來,影子拉得分外高大。“仿佛電影場景一般,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20世紀60年代末,陳阿娜在杭州市上城區白馬廟巷造起新房。“我們一直住在這里,沒有搬家,母親覺得父親還在,還會回來……”盧麗君說,母親平常最愛做的事,就是坐在窗戶前,看著父親的照片。
“母親一直想再去父親生前的部隊看一看,但后來已經不知道部隊在哪兒了。我們嘗試找過,但都沒有找到。”盧麗君說,這件事就成了母親的一塊心病。
2015年,盧麗君從西藏林芝相關部門獲悉,父親長眠在西藏察隅的英雄坡紀念園。盡管山高路遠,舟車勞頓,她還是多次千里迢迢去祭奠。
“母親很想去父親的老部隊看看,近幾年,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盧麗君介紹,經過浙江省東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和為烈士尋親的志愿者葉慶華輾轉聯系,才找到了盧國屏生前所在部隊現在的駐地,并安排了行程。
在烈士英名墻前,盧麗君和母親拍了一張合影。
盧麗君說:“有了這張合影,也算是我們一家三口團圓了一回。”
(作者單位:71625部隊)
編輯/朱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