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東省梁山縣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經濟市場對小麥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梁山縣小麥種植規模也逐漸擴大。這一形勢下,當地依托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積極引進各種既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又具有抗逆性和高產量特點的品種,切實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小麥生長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所以一旦管理不當易滋生病蟲害。為助力當地小麥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結合種植經驗,從科學選種、種子處理、農田翻耕、小麥播種、灌溉施肥等方面對梁山縣小麥種植技術要點展開分析,并提出小麥播種期、返青期、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灌漿期等生育期常見病蟲害的防治策略。
關鍵詞 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山東省梁山縣
中圖分類號:S435.12;S51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09
山東省梁山縣位于魯西南,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在種植小麥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有關部門2021年統計,當地小麥播種面積已經達到5.07萬hm2,同比增長0.20%,總產量約33.87萬t,同比增長1.77%。目前,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小麥種植中,通過引入良種、使用現代化農業裝備和技術等,已經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但長期以來,病蟲害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并成為當地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重大隱患。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和廣大農戶在了解小麥種植技術要點的同時,做好農田精細化管理工作,并靈活使用生物、物理、化學等防治技術手段,盡可能從源頭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為小麥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環境。
1 梁山縣小麥種植技術要點
1.1 科學選種
科學選種是小麥種植的第一步,會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梁山縣在小麥種植方面歷史悠久,至今已經培育出多種多樣的優良品種,如濟紫麥1號、濟麥22、周黑麥1號等。在選種過程中,需要了解不同小麥品種的生物學特征,結合種植經驗來看,不同小麥的生長速度、生長周期不盡相同,只有了解這一特性,才能夠幫助農民合理安排種植時間,確保小麥在最佳季節生長[1]??共∧芰涂鼓嫘砸彩切←溒贩N的主要生物學特征,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能夠有效抵御病蟲害侵襲。了解這些特性有助于農民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此外,在小麥選種方面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也就是結合梁山縣氣候、土壤類型等實際情況,優先選擇適應性強、穩產高產的品種。
1.2 種子處理
在科學選種基礎上,種子品質也會對小麥的出苗率和成活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做好種子篩選和處理工作尤為重要。曬種是梁山縣較為常用的種子處理方法,通常在伏天進行,要求農戶在播種前1~2 d開展曬種工作,使種皮干燥,不僅有效預防病蟲害滋生,還提高種子發芽率[2]。在曬種過程中,種子表面的水分會逐漸蒸發,有利于提高種子透氣性,使種子在播種后能夠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進而加快生長速度。
1.3 農田翻耕
梁山縣在小麥種植中,為了有效提高土壤透氣性、蓄水性及切實增強土壤肥力,需要農戶做好農田翻耕工作,為小麥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結合大量實踐來看,合理翻耕不僅能夠使土壤有機質快速分解,為小麥生長提供足夠養分,還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按照從地面往下的順序,可以將農田分為3個層次。1)耕作層是地表以下最淺的一層,會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直接影響,厚度通常在20~30 cm,其結構由土壤顆粒大小、形狀等要素決定,會對土壤性能產生決定影響。只有保證耕作層疏松,才能夠提高土壤透氣性,使養分和水分滲透到土壤中,從而促進小麥根系持續發育[3]。2)犁底層是耕作機械在作業過程中形成的,厚度一般在10~20 cm。與耕作層相比,犁底層的土壤結構更加緊實,透氣性和保水性相對較差,但在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土壤肥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3)心土層位于犁底層下,厚度一般在20~50 cm,相對犁底層來說土壤結構更加緊實,但同樣具備保水和保肥能力。在農田土壤翻耕中,翻耕深度需要根據作物種類、土壤質地、氣候、季節等多種因素而定。例如,黏土宜深耕,砂土則宜淺耕;秋耕宜深,春耕宜淺;休耕地宜深,播種前則宜淺。
1.4 小麥播種
梁山縣小麥播種的最佳時間通常在每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此時當地降水量和溫度適中,能夠為小麥健康生長奠定良好基礎。結合大量實踐來看,播種時間過早,會導致植株受高溫脅迫成活率降低;播種時間過晚,則會導致植株受低溫脅迫發生凍害。除了合理選擇種植時間外,科學采取種植方法也至關重要。近年來,梁山縣在小麥種植中廣泛推行機械種植方法,也就是使用帶有鎮壓裝置的機械設備,將種子均勻播撒到農田中[4]。與人工種植方法相比,機械種植精確度更高,可以結合預設的株距、行距等參數對播種量進行調整,確保所有種子都可以在合適位置扎根,既能夠提高小麥出苗率,也能夠避免種子分布不均造成的生長不齊問題。另外,通過機械鎮壓,可以使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有利于為種子吸收養分和水分提供保障。常見的小麥播種形式有條播和溝播2種。條播形式可以將窄行控制在20 cm左右,寬行控制在17 cm左右;或窄行控制在17 cm左右,寬行控制在33 cm左右。這種播種方式能夠有效改善田間通風條件和光照條件,并且植株群體狀態較好。溝播則需要將行距控制在10~15 cm。
1.5 灌溉施肥
小麥種植過程中,灌溉和施肥是確保其健康生長和高產的關鍵步驟。1)為了避免田間出現缺苗、斷壟等問題,確保小麥能夠安全越冬,需要農戶及時做好農田灌溉工作,以此達到壯根的目的。對于梁山縣來說,農戶需要在冬季來臨前對農田進行1次充分灌溉,促進小麥根系快速生長。同時,小麥生長到返青拔節階段,要結合農田土壤濕度及當地降水量,合理調整灌溉量和灌溉次數。在干旱地區或降水量不足的情況下,需要增加灌溉次數或使用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2)除合理灌溉外,農戶要遵循“基肥分層施,化肥深施”原則做好施肥工作。先施加底肥,保證小麥生長所需養分供應充足[5]。在小麥秸稈還田的基礎上,農戶還可以將有機肥、磷肥、鉀肥等作為基肥,通過人工方式控制好施肥量,保證肥料施加均勻,進而達到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按照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2月中旬至2月底和3月中下旬每667 m2分別追施化肥75~120 kg、120~150 kg,以促進小麥返青拔節,提高小麥的分蘗率。在追肥時注意不要過量施肥,以免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2 梁山縣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如果滋生病蟲害,可能會對品質和產量產生直接影響。相反,播種期加強病蟲害防治,可以提高植株成活率。這就需要農戶在選擇抗病性和適應性較強品種的同時,做好藥劑拌種工作,使害蟲食用被藥物處理過的種子后中毒死亡。還可通過將小麥和豆科作物輪作,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此外,在小麥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和施肥,可以有效減少病原菌數量和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控制種植密度,能夠改善農田通風效果和光照強度,也是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的關鍵[6]。在小麥播種期內,如果發現病蟲害,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避免病蟲害持續蔓延。梁山縣可以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2.2 返青期
梁山縣小麥進入返青期后易發生各種病蟲害,如條銹病會為害小麥葉片,導致葉片表面出現條狀斑點;紅蜘蛛為害導致葉片出現紅色的小斑點,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萎甚至死亡。這些病蟲害發展和蔓延速度極快,治理難度較大,因此農戶應盡可能在病蟲害暴發前做好預防工作。結合工作經驗來看,梁山縣小麥進入返青期后,每年3月上旬對田間噴灑藥劑,每隔15 d
噴灑1次,噴灑部位以小麥根部為主,可有效預防病蟲害。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時,應優先選擇低毒、高效、易降解的農藥,嚴格按照用藥劑量和使用方法進行操作,避免藥物殘留和污染。
2.3 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
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易發的階段。麥蜘蛛是該階段較為常見的蟲害,可以采取以下3種防治措施。1)農業防治。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以降低麥蜘蛛的發生率。田間合理施肥,適量施用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作物抗病能力。實行輪作制度,避免連續種植同一種作物,有助于減輕麥蜘蛛的發生壓力。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減少麥蜘蛛的棲息地[7]。2)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引入捕食性昆蟲如瓢蟲、蜈蚣等對麥蜘蛛進行有效控制。使用含有殺蟲活性的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以及苦參堿、魚藤酮等植物源農藥,對麥蜘蛛進行生物防治。3)化學防治。使用低毒、高效的農藥進行防治,遵循安全用藥原則,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和方法使用農藥,避免過量使用或誤用。例如,使用1.8%蟲螨克乳油時,7 mL的藥劑和50 kg水混合,將其噴灑到田間,以此降低麥蜘蛛發生率。
白粉病和銹病小麥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較為常見的病害。針對白粉病,要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避免過度澆水或干旱導致植株生長不良,從而增加感染白粉病的風險。在發病初期可以噴灑殺菌劑,如三唑酮、多菌靈等,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劑量,以免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針對銹病,可適當增加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施用量,以提高小麥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4 灌漿期
小麥進入灌漿期應加強病蟲害防治,因為該時期是決定小麥品質和產量的重要時期,需要農戶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策略。加強田間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抗病蟲害能力。合理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以免導致病蟲害發生[8]。定期檢查田間植株,一旦發現病蟲害跡象,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治。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如瓢蟲、蜈蚣等捕食性昆蟲或使用生物農藥。在必要時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選擇低毒、高效、易降解的農藥。麥穗蚜和白粉病是小麥灌漿期較為常見的病蟲害。梁山縣農戶可以使用25%快殺靈乳油進行防治,通常每26~35 mL藥劑與50 kg水混合攪拌,田間噴施。也可以使用2.5%輝豐菊酯乳油進行防治。兩種藥劑間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可以同時使用,提高防治效果,為提高小麥品質和產量奠定良好基礎。
3 結語
在我國的糧食生產中,小麥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梁山縣作為全國小麥重要產區,其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尤為重要,關系到小麥產量和品質。在生產實踐中,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小麥品種是提高產量的關鍵。在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精選和處理,去除病粒、蟲粒和雜質,提高種子的純凈度和發芽率。根據土壤的養分狀況和小麥的生長需求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產量。同時,根據土壤濕度和天氣情況適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不斷探索和創新病蟲害防治方法,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進而推動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慶輝.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23(7):67-68.
[2] 錢貴瑜.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探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3(7):86-87.
[3] 侯海霞.農業現代化下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3,41(6):69-71.
[4] 常立芬.農業現代化下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黑龍江糧食,2023(10):30-32.
[5] 張云.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8):69-70.
[6] 霍永強.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9):200-201.
[7] 張祥玉.山東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2(5):57-59.
[8] 劉玉,于鳳翠.探析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21(13):20.
(責任編輯:張春雨)